城市道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工艺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8255092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2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道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道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城市道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城市道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路面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工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B/T XXXXX-XXXXX 119 附录 J (规范性) 探地雷达检测技术 J.1 探地雷达观测方式 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测地下病害时宜采用剖面法观测方式:如需求取地下介质的电磁波 传播速度时,可采用宽角法;当深部数据的信噪比较低,不能满足探测需要时,可采用共 深度点法。 J.2 探地雷达使用要求 J.2.1 被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应存在较大的电性差异,功率反射系数应不小于 0.01。 J.2.2 探测区域内不应存在大范围高导电屏蔽层或较强电磁干扰。 J.3 探地雷达仪器性能规定 J.3.1 系统增益不小于 150dB。 J.3.2 信噪比不小于 110dB,动态范围不小于 120dB。 J.

2、3.3 具有实时显示、增益控制、信号叠加、实时滤波、点测和连续测量、位置标记等功 能。 J.3.4 计时误差不应大于 1.0ns。 J.3.5 最小采样间隔应达到 0.5ns。 J.3.6 工作温度-2040。 J.3.7 宜具备多通道采集功能。 J.4 探地雷达天线选用要求 J.4.1 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地下病害规模、环境干扰、探测方式等条件选择天线,地面 探测时宜选择频率为 80MHz400MHz 的屏蔽天线,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探测深度要 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 J.4.2 不同探测深度下探地雷达天线可按表 J.1 选择。 表 J.1 探地雷达天线选择 探测深度 h(m)

3、 h3.0 2.0h5.0 天线主频 f(MHz) 200400 80200 J.5 垂向分辨率 DB/T XXXXX-XXXXX 120 探地雷达法的垂向分辨率可取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长的 1/4,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波 长宣按下式计算: =1000 r c f (J.1) 式中: c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m/ns),取 0.3m/ns 天线主频(MHz); r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J.6 横向分辨率 横向分辨率 x 宜按下式计算: 2 216 h x = + (J.2) 式中: 电磁波波长(m); h目标体顶部埋深(m)。 J.7 测线布设要求 J.7.1 路口、 管线密集区、 历史塌陷

4、区和明显变形区等重点区域及普查中确定的重点异常 区宜采用网格状布设,不具备网格状布设条件时,可布置加密测线。 J.7.2 测线间距宜根据采用的天线主频确定,普查时不宜大于 2.0m,详查时不宜大于 1.0m。 J.8 有效应试验 测试之前应选择测区内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有效性试验, 确定合适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J.9 现场采集参数设置要求 J.9.1 记录时窗大小宜根据最大探测深度和地层介质的电磁波平均传播速度综合确定, 按 下式计算: max 2d TK v = (J.3) 式中: T 记录时间(ns); K 加权系数,宜取 1.31.5; DB/T XXXXX-XXXXX 121 max

5、 d最大要求探测深度(m); v 地层介质中的电磁波平均速度(m/ns)。 J.9.2 信号的增益宜保持信号幅值不超出信号监视窗口的 3/4。 J.9.3 采样率应不低于所采用天线主频的 20 倍。 J.9.4 普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 5.0cm。详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 2.5cm。 J.10 电磁波平均速度计算规定 J.10.1 当目标深度已知时,宜采用已知深度目标换算法,通过剖面中已知深度目标的电 磁波反射走时,计算电磁波的平均速度。 J.10.2 当地下管线的双曲线反射弧特征明显时,宜采用迭代偏移法,根据反射弧特征进 行迭代偏移,计算其速度作为地下介质的电磁波平均速度。 J.10.3 当采用

6、分离天线探测时,宜采用宽角法,通过调整双天线间距获得不同层位的反 射波双程走时,计算地下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 J.11 现场数据采集与记录规定 J.11.1 如采用测量轮测距,测试前应对测量轮进行校正。 J.11.2 天线的移动速率应均匀并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 J.11.3 80MHz150MHz 天线移动速率不宜大于 10km/h,200MHz-400MHz 天线移动速率不 宜大于 20km/h。 J.11.4 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时采样。 J.11.5 使用分离式天线时,应选取合理的天线间距。 J.11.6 采用测量轮触发采集时,测量轮自动标记的距离不宜大于 5m。 J.11.7 应及

7、时记录信号异常的位置和相关信息,分析异常原因。 J.11.8 发现疑似地下病害时,宜在相应位置做好标记,并采用多种天线重复观测进行复 核。 J.11.9 局部区域不满足测试条件时,应记录其位置和范围,具备探测条件后补充测试。 J.12 现场采集数据质量检查和评价规定 J.12.1 测试数据的信噪比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 J.12.2 重复观测的数据与原数据记录应有良好的一致性。 J.12.3 记录信息应完整,且与数据记录保持一致。 J.12.4 数据信号削波部分不超过全剖面的 5%。 DB/T XXXXX-XXXXX 122 J.12.5 数据剖面上不应出现连续的坏道。 J.12.6 数

8、据剖面上应能分辨出路面基层的反射信号。 J.13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流程 J.13.1 根据数据质量及解释要求,可参考图 J.1 确定数据处理方法和步骤。 J.13.2 应进行零点校正,明确地面反射点的位置。 J.13.3 非测量轮模式下采集的 m 据,应进行水平距离归一化处理。 J.13.4 可根据数据处理的目的选取增益调整、频率滤波、反褶积、偏移归位、空间滤波 或数据平滑等处理方法。 J.13.5 在数据处理各阶段均可选择频率滤波,消除某一频段的干扰波。 J.13.6 当反射信号弱、信噪比低时不宜对数据记录进行反褶积、偏移归位处理。 J.13.7 可用反褶积压制多次反射波干扰,且反射子波宜是

9、最小相位子波。 J.13.8 可采用空间滤波的有效道叠加或道间差方法,提高异常信号的连续性。 J.13.9 可采用平滑数据的点平均法消除信号中的高领干扰,参与计算的点数最大值宜小 于采样率与低通频率之比。 图图 J.1J.1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流程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流程 J.14 探地雷达资料解释流程。 J.14.1 可参考图 J.2,完成病害解释,并根据现场记录和调查,剔除干扰异常。 J.14.2 根据信号的能量、同相轴、相位和频率等特征提取探地雷达异常并进行解释。 DB/T XXXXX-XXXXX 123 J.14.3 宜结合地下管线类型和运行状况、路面裂缝、沉陷、修补或历史塌陷等资料进行 解

10、释。 J.14.4 雷达剖面图像上应标出目标反射波的位置或反射波组。 J.14.5 宜结合相邻测线探测结果确定地下病害的位置和范围。 图图 J.J.2 2 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解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解释流程释流程 J.14.6 城市探测环境下典型探地雷达干扰源见图 J.3 所示。 图图 J.J.3 3 城市环境下探城市环境下探地雷达探测地雷达探测的典型干扰源的典型干扰源 J.15 探地雷达成果图表规定 J.16.1 图件宜包括探地雷达测线平面布置图、地下病害平面分布图和地下病害雷达剖面 图等。 J.16.2 地下病害特征表格应汇总说明地下病害的发育特征,宜包括地下病害的编号、类 型、位置描述、

11、坐标、埋深、规模、异常特征、地表变形情况、风险等级、处理建议等。 附录 K (规范性) DB/T XXXXX-XXXXX 124 深层灌浆 K.1 应用范围 深层灌浆是指路基路面范围内的灌浆,一般孔深深入到路床顶面 1 m 以下。深层灌浆 主要适用于沉陷路段及桥头跳车比较严重路段的路基处理。 K.2 深层灌浆设计要求 K.2.1 采用深层灌浆方式, 灌注深度按不同桥头深度和不同路基有不同的深度, 其灌注深 度一般控制在 2.010m。 K.2.2 灌浆孔布设下沉量的大小、裂缝状况以及灌浆机械确定,呈梅花形布置,每个灌浆 孔控制范围为 1.252.0m,最外侧孔位距铺面板边缘应不小于 1 m。

12、K.2.3 灌浆孔开孔直径为 63mm,垂直度小 1%。 K.2.4 灌注压力不高于 2.5MPa (推荐压力为 0.51.5 MPa),施工时根据现场实际地质 情况、沉降量大小、裂缝状况可适当调整。 K.3 深层灌浆材料要求 K.3.1 用于灌浆的混合料应能渗入细的孔隙, 具有一定和易性, 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 久性,可以抵抗荷载、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K.3.2 水泥浆液采用 32.5 级或 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配粉煤灰,水灰比为 1:21:1, 经现场试验确定。 K.3.3 原材料及浆液技术性能规定 K.3.3.1 原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自流淌密实性。 K.3.3.2 原材料早期应具有

13、一定的微膨胀性,砂浆 14d 水养护膨胀率大于 0.02。 K.3.3.3 原材料凝结时间应适中,初凝时间不早于 2h,终凝时间不超过 3.5h 。 K.3.3.4 原材料早期强度应较高,12 h 抗压强度应达到 3.5 MPa 。 K.3.3.5 原材料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的要求。 K.4 深层灌浆施工工艺 K.4.1 钻孔前应检查填料的类型和空隙率, 确定采用浆液的种类和配合比, 适当调整灌浆 孔的设置,并为完工后检测打下基础。 K.4.2 布孔和钻孔应满足开挖和回填相关要求。 K.4.2.1 先在台背路堤范围内(处理长度根据台背路基类型决定,挖方路段

14、短些,高填土 路堤则长些)呈梅花形布置灌浆孔,孔间距 2.54.0m。 K.4.2.2 灌浆孔在台背处的设置(布设的密度和钻孔深度根据地基承载力、填土高度、回 DB/T XXXXX-XXXXX 125 填材料及压实度决定)推荐为:在桥台后布设六排灌浆孔,纵向间距为 200cm ,横向间距 为 250400cm 。 K.4.2.3 灌浆孔的孔径为 63mm ,钻孔深度至少为 2.0m 。 K.4.3 制浆应满足搅拌和硬化相关要求。 K.4.3.1 按配合比将材料在灰浆拌和机中拌和, 至均匀无灰团方可使用, 使用中应持续拌 和,防止沉淀。 K.4.3.2 严格控制配比,以保证灌浆的混合料结硬后不能

15、有多余水份。 K.4.3.3 在保证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水灰比, 并添加适当的早强剂、 微膨胀剂, 减少水泥浆的硬化收缩。也可考虑掺加中细砂,提高水泥浆的强度和抗折性。 K.4.4 灌浆应满足工具和施工相关要求。 K.4.4.1 灌浆花管为 48 钢管, 按管周长 5cm 间距、 管长方向 20cm 间距梅花状布钻5mm 灌浆孔, 距顶口 100cm 范围内不设灌浆孔, 花管比灌浆孔深短 25cm, 保证灌浆底部有空余。 K.4.4.2 灌浆作业先从沉陷量大或脱空量大的地方开始, 采用金刚石钻头钻穿面板后换合 金钻头,成孔后插入直径为 48mm 的钢管开始灌浆。 K.4.4.3 灌浆采用孔口封堵全孔分三阶段压力灌浆法灌浆(推荐压力为第一阶段压力 0.9MPa,第二阶段压力 0.6MPa,第三阶段压力 0.3MPa)。压力由大到小,到灌浆后期,部 分灌浆孔单位时间灌浆量明显上升,说明灌浆形式由渗流灌浆变换为胀裂式灌浆。 K.4.4.4 浆液进入灌浆机储浆筒后仍需不停搅拌并在 20min 内用完, 所有灌浆作业均须在 水泥初凝之前完成。 K.4.4.5 抬板灌浆在加固路基灌浆完成后开始, 其方法同浅层灌浆。 抬板过程注意平整度 的控制,灌浆范围内 15m 拉线,间隙10 mm。并观察车辆行驶时路面是否空鼓的震感或搓 动。 K.4.5 深层灌浆作业完毕检测要求。 K.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