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质量成本}我国质量成本审计的探讨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8253845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质管理质量成本}我国质量成本审计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品质管理质量成本}我国质量成本审计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品质管理质量成本}我国质量成本审计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品质管理质量成本}我国质量成本审计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品质管理质量成本}我国质量成本审计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质管理质量成本}我国质量成本审计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质管理质量成本}我国质量成本审计的探讨(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质量成本的定义和评估(一)质量成本的定义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等人首先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并且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60年代以后,质量成本管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公司中迅速地开展起来。我国80年代初期,就引进并在企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在全国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大部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1.关于质量成本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IS09000国际标准2根据ISO84021994的定义,质量成本是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分为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两类。2.哈林顿的不良质

2、量成本观美国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于1987年在著作不良质量成本中提出,质量成本应改为“不良质量成本”,以避免将质量成本误解为提高产品质量所需的高成本。他对不良质量成本的定义是:使全体员工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鉴定产品是否可接受的成本和产品不符合公司与顾客期望所引起的成本之和。3.克劳斯比的质量成本观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在1979年发表的第一本著作质量是免费的中提出质量是免费的、一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零缺陷。他认为质量成本不仅包括那些明显的因素,比如返工和废品的损失,还应包括诸如花时间处理投诉和担保等问题在内的管理成本。4.费根堡姆的质量成本观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倡导者、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

3、姆主张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产品不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以考虑,提出质量成本概念。他提出质量与成本是统一的,而不是相对立矛盾的,过去认为好的质量比差的质量所花的成本要多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好的质量所花的成本比差的质量所花的成本要低3.5.管理会计国际惯例管理会计国际惯例将质量成本分成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符合性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包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或损失机会成本。6.我国的质量成本观我国在1986年版的国家标准GB6583.1中,把质量成本定义为“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4、从上述质量成本定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会计质量信息主要是指质量成本,所谓质量成本(Quality Cost)是指为达到质量目标所支付或可能支付的代价。质量成本按价值链作业过程为标准可分为四类: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4:(1)预防成本(Prevention Costs)是为了防止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质量培训费用、质量规划成本、设备维护费用、供应商保证成本、信息系统成本;(2)鉴定(检验)成本(Appraisal detection Costs),是计量和分析数据,以鉴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特定要求而产生的费用。鉴定成本发生在生产之后和销售之前,包括测试和检查成本、检

5、测设备和仪器、质量审计、实验室验收检测、现场评估和测试、信息费;(3)内部失败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是由于商品在送达顾客之前通过鉴定发现其质量低劣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修正行为的成本、返工和废弃成本、过程成本、加班赶工的成本、重检和重测的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是产品或服务送达顾客未被接受之后纠正质量缺陷的成本,以及因交付的产品或服务未被接受错过机会而损失的利润。包括:处理并回复顾客意见的成本、产品回收和责任费用、由于产品不满意和顾客恶意所导致的销售损失。质量成本四要素彼此间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即预防、鉴定费用的

6、发生就是为了保证产品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从而降低内外故障损失;而允许存在一定的内外故障损失,又是为了防止鉴定费用的支出太多而得不偿失。(二)质量成本的评估质量成本控制是对质量成本发生的全过程的控制,即从设计、生产、销售到日常控制。质量初步控制与全面质量管理一样是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及其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拟订措施计划,检查执行结果,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下期等八个工作步骤的顺序周而复始的运转5.一般地,有以下几种控制标准可供选择:1.可接受质量水平可接受质量水平是指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中瑕疵品的不良率。典型的可接受质量水平只反映目前的营运

7、状况,而不具体表示质量改进计划。在可接受质量水平标准下,当生产出的产品未达到要求的品质时会产生损失成本,这时在损失成本与控制成本之间会产生最优平衡点。这种标准允许或者说鼓励一定数量的不良品的生产。2.无缺陷标准目前许多专家赞成这种观点。无缺陷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是一项无法完全达到的标准。当合格率越接近100时投资也越大,甚至会趋向无穷大。因此需要考虑为实现无缺陷而进行的投资是否能够得到无缺陷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补偿。因此,目前所说的零缺陷是指健康的零缺陷,它要求生产的产品满足目标价值的要求。3.质量标准的量化(2.5)经验数据表明当总质量成本降至销售收入的2.5时,是许多厂商和专家接

8、受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质量成本项目制定预算标准以实现总质量预算成本达到的2.5目标。4.实物标准对于生产线的管理人员及经营人员来说,实物计量如每批产品中的不良品数量、外部质量损失的比率等可能会更有意义。用实物计量,质量标准指的是零缺陷。5.期间标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实现零缺陷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它与供应商的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企业的外购材料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标准反映当年的质量目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成本控制目标选择恰当实用的标准。二、质量成本控制审计质量成本区别于产品成本。现行的产品成本是一种财务成本,它包括构成产品实体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消耗。质量成本是一种管理成

9、本,它包括为保证和改进产品质量标准而实际支付的费用和实际发生的损失,又包括没有实际支出的“隐含成本”6.质量成本控制审计是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一切耗费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评价、审核的一种内部审计。它为企业提出审计意见,合理地保障实现预期质量成本目标,使质量成本最优化。其审计内容是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审计的空间范围是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新产品开发系统质量成本控制审计、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审计、销售过程质量成本控制审计和质量成本日常控制审计。(一)审计目标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服务目的不同,因此质量成本审计无论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还是审计程序、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都与

10、一般的成本审计有所区别。质量成本审计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认质量成本的管理制度是否存在和有效;(2)确认质量成本的会计记录是否完整;(3)确认质量成本的账户设置是否合理;(4)确认质量成本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5)确认质量成本中设计的质量标准是否合理,为达到此目的花费的成本是否合理;(6)确认质量成本中四大成本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7)确认质量成本在质量成本分析报告中的披露是否恰当。(二)审计范围一般地讲,质量成本审计的范围有质量成本总分类账,预防成本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鉴定成本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内部损失成本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外部损失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等等。此外,由于

11、质量成本属于管理成本,相比产品成本具有特殊性,审计时应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要的审计范围加以审查:(1)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入账价值的审查,审查质量成本是否按实际发生费用入账;(2)没有实际支出的“隐含成本”的审查。重点审查数量的真实性、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列支科目的正确性等。(三)符合性测试1.了解质量成本管理制度(1)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否经管理部门授权;(2)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分工是否科学合理。例如预防成本是否由产品设计部门和制造与生产部门人员来执行,鉴定成本是否由质量技术人员来执行,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是否由质量管理人员和制造与生产部门人员及销售部门人员来负责,质量成本的分析与评价

12、,是否主要由质量管理人员和管理会计师来负责等等;(3)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进行完整的会计记录,是否按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及外部损失成本设置一级明细分类账,并对其所属的二级科目及明细科目作出详细的记录;(4)质量成本是否定期进行分析评价;(5)是否建立了科学的质量成本标准评价制度。2.进行简易抽查判断其会计处理过程是否合规完整,并据以核实上述了解的有关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3.审阅企业质量成本分析报告7审查质量成本在质量成本分析报告中的披露是否恰当,各类质量成本的比例是否适当。4.评价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审计人员完成上述各步骤工作后,取得了

13、有关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的证据,并在工作底稿中标明了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强弱,可对质量成本管理制度进行评价,确认对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可依赖程度,进而确定审计工作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重点。(四)实质性测试1.获取或编制质量成本明细表。审计人员首先获取或编制质量成本明细表,复核其会计记录是否准确,并与明细账和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2.审计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的适当性,以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低。3.进行分析性复核。检查质量总成本中各类质量成本是否有异常变动和重大波动,从而做出初步诊断。实施这一审计程序的基本要点是:根据质量成本明细表,编制质量成本分析表,将本年度的质量总成

14、本及各类质量成本与上年度进行比较,分析总额和结构的变动是否正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比较本年度各月质量总成本及各类质量成本的波动情况,分析并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以核实质量总成本是否达到最低区域。4.审查质量奖励费。审计人员应审查是否存在滥发质量奖励费、增大质量总成本进而增大产品总成本、人为降低企业利润的问题。5.审查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的会计处理审计的基本要点包括:(1)抽查部分质量成本业务,进行全过程的审查,核实其记录、过账、加总是否正确;(2)将质量成本明细账与总账及其他相关账簿、损益表相核对,视其是否账账相符;(3)检查质量成本账户有关的对应账户记录是否正确。6.审查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这方面审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折价销售、退货的原因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