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律法规}明朝法律制度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8229059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同法律法规}明朝法律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合同法律法规}明朝法律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合同法律法规}明朝法律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合同法律法规}明朝法律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合同法律法规}明朝法律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同法律法规}明朝法律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同法律法规}明朝法律制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明朝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了解明朝法律对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了解明朝的司法机关与诉讼程序及监察机构;掌握大明律的体例及明大诰的性质与内容,明律的内容与特点。教学内容:立法概况,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明律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明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教学难点:明律“轻其轻者,重其重者”的原因,明律对资本主义的摧残。 授课方法:讲授、答疑教学时数:4学时主要参考书目:北大法学院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法制史卷),北大出版社2000年版武树臣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元朝末年,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难连年。农民无法生存,掀起

2、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出生佃农的朱元璋率领的一支红巾军,不久在江南地区迅速崛起。朱元璋是濠州人,家道极为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岁时旱蝗大饥,父母兄弟相继饿死,朱元璋无所依照,投奔寺庙当了云游和尚。当元军围剿义军,滥杀无辜,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时候,不得已,17岁那年,投奔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他作战勇敢,富有才干,足智多谋,受到郭子兴的器重,被召为女婿。后来,这支起义军就由朱元璋领导。他善于用人,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京城,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在重新统一封建国家之后,采取了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加强封建法制,整顿吏制等政策,使封建经济又呈现出暂时的复兴景象。为巩固明朝天下,明太祖

3、把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势力尤其强大。明太祖死后,朱棣为争夺帝位与建文帝发生了“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夺取帝位,就是明成祖,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预示着明王朝的衰败。明朝末年,困苦不堪的百姓又遇到天灾。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被清军打败。明朝灭亡。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重要王朝,也是高度发展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它继承发展唐宋时期的立法成就,建立起一套更为完善的法制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世的清朝以及周边东南亚诸国的法制发展。明朝取

4、得的立法成就,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明初立法指导思想明代统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是掌握立法、司法、行政最高权力的皇帝和参与立法的大臣的立法观点。当然主要是朱元璋的思想,他不仅将大权集于一身,还以他个人的思想统一全国,立法思想与他的出身相关。他崇尚法家的君主专制主义、暴力镇压主义,主张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他的法制思想其实是以法家为主,儒家为辅,以严刑酷法为主,德礼教化为辅,法儒结合,刑礼并用。这是中国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化,适应了极端专制统治的需要。(一)肃正纲纪,重典治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下层贫民,亲身经历了元末的残暴统治及农民起义,深知元朝

5、无视法纪,官吏极端腐败,农民倍受困苦,是导致其败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注意总结历史教训,以元朝灭亡为鉴,决心效法唐制,肃正纲纪,以图明朝的长治久安,遂提出了重典治国的立法指导思想。朱元璋重典治国立法指导思想的形成,是由于他认定当时面临着一个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内外矛盾交织的乱世。因为明朝建立初期,起义农民和大量流民仍然存在,元朝残余势力还在不断反抗,而且连年战争造成了经济衰败,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些都对明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要消除这些威胁,就必须实行重典治国。重典治国首先表现在重典治吏方面。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由于中央集权统治削弱,吏治腐败。特别是随着宋元以来商品

6、货币经济的发展,地主豪绅、贪官污吏的盘剥和掠夺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也是激起农民起义的重要根源。因此,朱元璋试图通过重典治吏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他曾告诫群臣说:昔日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里非常愤怒。如今务必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决不宽恕。重典治吏是朱元璋对历代治国经验的总结,是强化君主专制皇权的重要措施。重典治国的另一表现是重典治民。明朝初年,由于土地和赋税等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一些参加反元起义的农民转而对抗新建立的明朝。针对这一严重威胁,朱元璋主张用重刑严惩那些敢于反对明朝统治的“顽民”,以达到“欲民畏而不犯”,“使

7、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的目的。为此,明初忠实执行朱元璋的重典治民思想,严厉镇压犯上作乱者的反抗活动,企图以此稳定统治秩序。(二)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推行重典治国思想,但同时也从历代经验教训中清醒地认识到,仅靠严刑峻法一味镇压,只能取得一时成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保证明朝政权的长治久安,在采用重典治国思想的同时,他也坚持奉行礼刑并用政策,曾明确提出“朕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明刑所以弼教”等主张,强调将礼的预防犯罪职能与刑的镇压犯罪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以法律手段推行德礼教化。这是对西汉以来形成的“德主刑辅”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三)法贵简当,使人易晓朱元璋认为

8、,宋元法律比较繁杂,既不利于普通百姓知法守法,也容易导致司法官员徇私枉法。因此,他主张“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要求立法简单明了,便于实施,反对法律“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以防止贪官污吏出入人罪。他还进一步强调法律条文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立法重点,集中发挥法律的作用。吴元年(1367年)律令颁布后,朱元璋担心百姓难以知晓,影响其实施效果,就曾命臣下编成律令直解,印发全国各地,要求百姓了解其内容。这些措施对于宣传普及法律,重建封建法制,巩固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明朝的立法活动1大明律明朝继承发展唐宋时期的立法成就,其法律体系更趋完善,法律内容更加丰富。明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

9、令、诰、例、典等,其中律是主要法律形式,其他形式是律的补充。但在司法实践中,其他法律形式也分别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朝基本法典,它“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洪武二十二年,至洪武三十年始颁示于天下”,前后经过四个阶段,共历时三十年。 第一阶段是吴元年的草创阶段。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后,令左丞相李善长等制定律令,当年十二月完成。这次编定律285条,令145条,合称吴元年律令。其中律承袭元典章体例,依六部顺序编排,引起刑律体例的变化。吴元年律令颁布后,又编撰律令直解为其注释,以便于百姓周知通晓。第二阶段是洪武六年的更定阶段。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

10、命令儒臣四人会同刑部官员,每天给他讲解唐律20条,作为修订明律的参考。洪武六年冬,下令刑部尚书刘惟谦等草拟大明律,至洪武七年二月成书,编目仍依唐律12篇,但将名例律放在最后,律文也增至606条。这是大明律的正式制定。第三阶段是洪武二十二年的整齐阶段。洪武九年以后,大明律又经过数次修改。至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命令大臣进行全面整理修订,将大明律改定为7篇,30卷,460条,又改名例律为首篇。经过这次整理修订,大明律基本篇章体例内容基本定型。第四阶段是洪武三十年的正式颁行阶段。历经三十年的更定和修改,至洪武三十年,大明律最终完成并颁行全国。作为明朝的一代大法,朱元璋曾下诏“令子孙守之。群臣有稍议更改

11、,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因此,大明律经这次正式颁行以后,继任各代未再对律文内容进行修改。大明律历经三十年的反复修改补充,扭转了元朝落后的立法习俗,重新确立了中华法系的立法传统,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后期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成文法典。其主要变化和特点,一是简明扼要。大明律全律共7篇,30卷,460条,是此前历代法典中最简明扼要的一部。二是变更体例。大明律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国家机关分工编目,改变了以往法典分立篇目的原则和传统,是中国古代立法制度史上的一大变化,同时也体现了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利用立法手段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意图。大明律的反复修订,反映出明初统治者非常重视立法,也代表了当时较

12、高的立法水平。因此,大明律直接影响了清朝和东南亚各国的封建立法。大明律是朱元璋亲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从起草、修改到颁布,共历时三十余年。说明朱元璋十分重视封建法制建设,他不仅把个人的意志上升为全国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孙代代遵守,“群臣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大明律于是成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条。后世的法律学者评议说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为复杂,又新设许多篇目,虽说条数减少,而内容体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学的律学的楷模。后来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袭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极端专制主义统治在立法上的体现。(2)明

13、大诰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在制定大明律的同时,为了整顿吏治,警戒臣民,扭转世风,朱元璋还亲自编纂并先后颁布了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等四编大诰。诰文共有236个条目,由严惩臣民犯罪的典型案例、高于大明律效力的峻令和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等内容所组成,主要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则和相应的法律后果,其中多数峻令有具体量刑标准,具备了古代刑事特别法规的基本特征。由于它是御制圣书,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明初的重要法律规范。明大诰的主要内容是惩治贪赃官吏和害民豪强,最大的特点是法外用刑。与大明律相比,明大诰有着明显的区别:A.用刑加重。明大诰列举的案例,绝大多数是轻罪重刑。有的犯罪在大明律

14、中已有规定,但明大诰则加重处以非常之刑。如滥设官吏,大明律仅杖一百、徒三年,明大诰则以其乱政而改处族诛;违限不纳夏粮,大明律仅杖一百,明大诰却改处凌迟;贪赃罪,大明律计赃论罪,明大诰一律处死。B.法外处刑。明大诰的许多规定,是大明律所没有的。如几位有气节的文人,因应征不到、拒绝做官、不食皇粮,明大诰即将其处死,并株连亲属。C.酷刑繁多。明大诰推行重典治国原则,规定了许多大明律所没有的酷刑,如墨面纹身、挑筋去指或去膝盖、断手、刖足、阉割等等。D.重典治吏。在明大诰236条中,治吏之条占80%以上,有关惩治贪官污吏和豪强作恶的案例尤多。朱元璋试图通过打击贪官污吏和豪强作恶,改善吏治状况,强化专制统

15、治的整体效能,通过治吏达到治民的目的。朱元璋对其四编大诰非常重视,曾采用各种手段强制推行。然而,靠强权推行“御制圣书”,终究不能长久。朱元璋死后,明大诰的地位渐渐下降,但其“重典治世”的内容精神却被沿袭下来朱元璋还以权力为后盾,采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对大诰进行强制性的宣传普及。他要求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如果有,犯笞杖徒流则减等处刑;若没有,则加重处刑。并命令各类学校讲授大诰,科举考试考 大诰 ,命乡民集会宣讲大诰。结果全国上下购买大诰,讲读成风。有十九万的宣传队伍。(3)问刑条例明朝的例又称条例,是皇帝就某一具体案件的判决所下的诏令,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例弥补常法的不足,防止法外遗奸。但总体而言,因为例是君主因人因事随时作出的判决,它往往是君主意志随意性的体现,因此汇编的例也不能保障法的健康发展。它不仅能补律,也能破律、代律,使律成具文,而且数量太多,导致“人不知律”。可见,统治者的意志变化,不能不破坏法的统一。明初在司法实践中,除律、诰之外,曾运用条例。孝宗弘治(14881505年)年间,议定问刑条例297条,颁行天下,与律并行。世宗嘉靖(15221566年)年间,重修为249条。神宗万历(15731619年)年间,又增至382条,并以“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将条例与大明律合编刻印,称为大明律附例。综上所述,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