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祝 福》教案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8204145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 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 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 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 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 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 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祝 福》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第1 单元 1 课题祝福课时三课时 主备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学习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 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阅读小说之前先注意查阅有关背景资料;阅读鉴赏过程中,要求学生相互间 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深化认识。 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糟粕思想;认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了解鲁迅先生作 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法等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与 内 容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

2、、预习要求: (一)了解背景,揭示主题: “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张梦阳 他揭露礼教“吃人”的本质,撕破“瞒和骗”的假面,尤其是阿Q 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愚昧、麻木、保守、自私、狭隘、狡黠、 惧强凌弱、以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的犀利解剖,刺中了国民性弱点 的要害。晚年的鲁迅,对中国人所受的精神奴役问题非但没有中止反思, 反而有了更为全面的思考,隔膜、买小学大全记、病后 杂谈等杂文就把精神反思上溯到历史,思想批判愈加深刻。鲁迅就是 这样,“在 20 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 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 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

3、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 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 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 1924 年 2 月 7 日。20 世纪 20 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 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 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 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 必修三第1 单元 2 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

4、交迫的生活,宗 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 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 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 写作了祝 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 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二)基础知识:字词。 二、浏览小说,整体把握: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

5、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 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 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 序 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 命归天(第 28 段) 开 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 夫死亡(第 35 段) 发 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 卖改嫁(第 40 段) 高 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 失爱子(第 67 段) 尾 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从以上分

6、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 用了倒叙的手法 , 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2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 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 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 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 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 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 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

7、主题。 3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必修三第1 单元 3 明确:第 33 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 成一片了。” 4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 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 其悲剧的一生。 三、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一)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 考其用意。 明确 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

8、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 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 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 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 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 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

9、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 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 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 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 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 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 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 失去。 明确 3: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 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

10、前那样精神”,捐了 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 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 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 画他的眼睛。” 必修三第1 单元 4 (二)讨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 1祥林嫂死了,是怎么死的? 明确:她的死不是正常的自然死亡,她是被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 以及那个社会里的那些冷酷的人们逼上了绝路,在饥寒交迫精神绝望中 死去的。 2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明确: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11、以及鲁镇上 的人们。 3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鲁四老爷: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明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的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 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 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 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 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 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 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

12、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 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 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 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第一部分有一部分对鲁四老 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 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 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他们是如何逼迫祥林嫂的? 明确: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

13、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 “卖” 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 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 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 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 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 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 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 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

14、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 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必修三第1 单元 5 3柳妈:柳妈是一个吃素的善女人,怎么说她也和祥林嫂之死有关?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 “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 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 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 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 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 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

15、,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 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 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 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 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 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 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 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

16、剧之可悲。 4鲁镇上的人们:他们是怎么对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的? 明确: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 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 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 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 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 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所以,“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 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5总结: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 1.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 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 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 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 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2社会人心的冷漠残酷。 四、作品的环境描写: 1 这部小说有哪几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