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送-遴选考试必备知识速览(打印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8201579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送-遴选考试必备知识速览(打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送-遴选考试必备知识速览(打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送-遴选考试必备知识速览(打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送-遴选考试必备知识速览(打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送-遴选考试必备知识速览(打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送-遴选考试必备知识速览(打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送-遴选考试必备知识速览(打印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只在淘宝网或拍拍网的“垦拓教育”店有售,请勿分享于第三人或用于商业目的。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第一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哲学1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表现形式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性质、地位及解决形式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事物的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可以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

2、不平衡的。矛盾的双方必有一方是主要的,而另一方是次要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十分复杂,包括进入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它所表示的是人

3、与人、人与社会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作用而实现的。这种反作用表现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对

4、生产力的反作用不仅情况极其复杂,而且在特定情况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政治经济学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第一,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又称有用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第二,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

5、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别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这一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创立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等提供了理论依据。2资本积累及其影响因素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要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就必须把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是: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

6、程度。剥削程度越高,一定的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就降低,这对资本积累的增加有两方面好处:一是由于消费品的价值降低,资本家就可在不减少个人消费的情况下,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变为积累基金,并可使劳动力价值降低。二是由于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降低,同量追加资本就可购买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能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增加积累。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价值。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是企业产

7、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是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剩余价值不是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相应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有机构成高低与利润率二者成反方向变化。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周转速度与利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不变资本节省状况与利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第三章 马列宁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

8、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前,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初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人莫尔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第二阶段是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等人为代表。第三阶段是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2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和职能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作为国体,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政治,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随着无产阶专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其专政的范围在逐步缩小,而民主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作为政体,无产阶级

9、专政的国家是实行人民真正享受管理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保卫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社会主义事业;镇压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社会主义分子;消灭剥夺者,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人民内部充分发扬民主,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改造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进而改造人的传统观念。3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其内容主要有:(1)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2)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3)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交换;(4)要利

10、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5)要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要善于“利用改良主义的行动”,即“审慎地、缓慢地、逐渐地改造旧事物,力求尽可能少地加以破坏”;(6)要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和造就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7)要加强执政党建设。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超越和发展了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一定意义上说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模式。4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实行自由贸易政策;(3)鼓励商业的发展;(4)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将雇工在20

11、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5)贯彻物质利益的原则。第四章毛邓“三个代表”之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出了概括。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上述概括的第二句话作了补充,加了“建设”两字,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完整概括和系统论述:(1)

12、决议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理论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2)决议进而把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精辟地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并把它的丰富内容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五章 毛邓“三个代表”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3、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包括: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一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包括: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揭示和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丰富和深化;科学发

14、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丰富和深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人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15、“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探索和回答。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

16、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