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的超声诊断PPT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38200727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9.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脏的超声诊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肝脏的超声诊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肝脏的超声诊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肝脏的超声诊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肝脏的超声诊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肝脏的超声诊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脏的超声诊断PPT(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肝脏的超声诊断,贵州医科大学 武晓雯,肝脏解剖,超声检查方法,正常超声声像图,肝脏疾病的超声表现,肝脏解剖 前面观,肝脏解剖 后面观,肝脏血管分布,超声检查方法,肝脏超声检查的常用体位:平卧位及左侧卧位 肝脏超声检查的扫查顺序:通常先从右肋缘下扫查,而后再肋间扫查,最后剑突下扫查。在技术方面,应先用常规灰阶超声扫查,而后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再后用脉冲多普勒检测,必要者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 肝脏超声检查的扫查切面:熟悉肝脏的解剖结构及灵活运用探头进行多途径、多切面的扫查。,右肋缘下第一肝门斜切面,右肋缘下经第二肝门斜切面,请输入您的小标题,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剑突下经腹主动脉纵切面,右肋缘下第一肝

2、门斜切面,探头置于右肋缘下,声束方向斜向右上后方,显示第一肝门横沟处结构,即门静脉主干横切面和左右支纵切面,RPV:门脉右支 LPV:门脉左支,右肋缘下经第二肝门斜切面,肝右肋下斜断面扫查显示正常肝右叶实质回声及条状无回声的肝右静脉(RHV) 和门静脉右支(RPV),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剑突下经腹主动脉纵切面,探头置于剑突下,沿着腹主动脉长轴纵切,显示肝左外叶(LL)和其后方无回声腹主动脉(AA),正常肝脏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显示肝门区向肝的红色门静脉(PV)和门脉右支(RPV)、花色的肝动脉 以及蓝色的下腔静脉(IVC),彩色和脉冲多普勒显示肝内血管及时间流速曲线,肝脓肿,肝局

3、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表现,肝血管瘤,肝囊肿,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囊肿,比较常见的肝脏囊性病变 灰阶超声:肝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圆形的无回声区有包膜,包膜光整菲薄呈高回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造影:无增强,表现为无回声,而囊肿壁可显示与肝实质同步增强。,灰阶超声,显示肝右叶无回声的囊肿 CYST:肝囊肿 L:肝脏,肝脓肿,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肝内炎症性病变,可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起病急骤,表现为突起寒战、高热、上腹痛、肝脏肿大、伴有触痛、白细胞增高等。 阿米巴肝脓肿起病缓慢,症状较轻,表现为长期右上腹痛或胸痛,有全身消耗症状和体征。

4、 细菌性肝脓肿常多发,可形成许多小脓肿并融合成一个或数个较大脓肿,阿米巴肝脓肿常为单发。 细菌性肝脓肿在形成的不同病理阶段有不同的超声表现。,早期肝内局部出现低回声区,回声不均,边界欠清。随着疾病进展,组织液化坏死,脓肿内部回声不均匀或出现无回声或极低回声区,其内壁边缘不光整。如脓液稀薄,脓肿腔内容物随体位改变而漂浮或旋动状,脓液稠厚时,脓肿内容物不随体位改变而改变,呈现类似实质的不均质回声(箭头所示),肝脓肿,在肝脓肿(箭头所示)成熟或液化期,脓肿可出现典型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脓肿壁呈典型的增厚的高回声,可厚薄不一,壁的内面不平整,呈“虫蚀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早期病灶内部及边缘点状

5、或条索状彩色血流信号;肝脓肿成熟期,彩色多普勒在液化区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但在脓肿壁上可测及少量动脉彩色血流信号。 脓肿内有彩色血流(箭头所示)。,肝脓肿超声造影,超声造影:在动脉期表现为实质部分快速增强,而坏死部分不出现增强,病灶呈现典型的“蜂窝样”改变,而门脉期和延迟期原增强部分减退呈等回声改变,如脓肿完全液化,则超声造影显示病灶无明显增强呈无回声改变。,肝血管瘤,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灰阶超声: 高回声型:最多见,内部回声均匀,致密,呈筛孔状。 低回声型:较少见,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周边常有高回声条状结构环绕,呈“花瓣”状或“浮雕状改变”。混合回声型:内有高回声

6、、低回声及无回声区等混合,呈现粗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无回声型:极少见,瘤体内无网状结构等表现,但透声较肝囊肿略差。,高回声型肝血管瘤:灰阶超声显示肝右叶高回声均匀实质肿块(箭头所示),边界清晰,低回声型肝血管瘤:灰阶超声显示肝右叶低回声均匀团块 (箭头所示)。,彩色多普勒超声 :尽管肝血管瘤内有丰富的血窦,但由于其内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常不易测及其血流信号,有时可显示肿瘤边缘部血流,阻力指数多0.6。显示低回声肝血管瘤周边有彩色血流信号(箭头所示),超声造影 :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呈周边部环状增强,并逐渐呈结节样向中央填充,在门脉期病灶被完全或部分填充而呈高回声或等回声均匀团块。造影剂消退较慢

7、,至延迟期可呈等回声改变。如肿瘤较大,病灶中央不完全填充,呈不规则形的无回声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仅次于肝血管瘤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 。目前认为该病是肝实质对先天存在动脉畸形的增生性反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典型的病灶切面中央可见星状纤维疤痕组织形成的间隔向四周放射,中央疤痕包含畸形的血管结构,异常增粗的动脉随分隔进入病灶内部。,灰阶超声:通常是低回声或等回声为主,很少为高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可均匀或欠均匀,可有暗环。该病常伴有脂肪肝,多无肝硬化等肝病背景。显示肝左叶稍低回声均匀团块(箭头所示),有暗环 。,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血供一般较丰富,内部可见到线状或分支状彩色血流,特征性表现为有

8、粗大的血管进入病灶中央,随后从中央呈“轮辐状”走向病灶周边或呈“星状”血流,RI多小于0.6。 显示肝左叶病灶中央有分枝状彩色血流(箭头所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增强扫描: 病灶在动脉期早期快速增强,病灶从中央动脉向四周呈放射状灌注,动脉期晚期病灶为均匀的高回声,门脉期及延迟期则多为稍高回声或等回声改变,中央疤痕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都是低回声。,原发性肝癌,灰阶超声:肝癌结节形态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致可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高回声型、混合回声型,而以低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较多见。部分肝癌具有周围暗环,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此外,大部分肝癌具肝硬化背景。 肝癌间接征象包括:(1)癌栓:表现为血管内

9、低、中等回声的实质团块;(2)肝表面局限性膨隆;(3)肝内管道受压。,灰阶超声,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显示肝右叶低回声不均质团块,边界尚清(箭头所示),灰阶超声,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显示肝右叶稍低回声不均质团块,边界尚清,有暗环(箭头所示),灰阶超声,门静脉癌栓,显示门静脉主干(PV)腔内有实质性回声所占据(EM),彩色多普勒超声:(1)富血供型:较常见,癌结节内部和周边出现线状、分支状彩色血流,RI0.6。(2)少血供型:肿瘤内部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也不易检测到动脉血流。此型较少见。 显示病灶内有线状、树枝状彩色血流(图1),脉冲多普勒检测到动脉血流,RI0.6(图2),造影:常见表现为“快

10、进快出”,在动脉期早期(10s20s)病灶出现整体均匀增强,早于并强于周围肝实质,如病灶有坏死可呈现不均匀增强。随后,病灶回声快速消退,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常呈低回声改变。这种较典型的超声造影表现对诊断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灰阶超声显示肝右叶高回声肿块(图1),表现像肝血管瘤 。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在动脉期快速增强呈高回声(图2,箭头所示),门脉期呈低回声,提示为肝癌 。,图1,图2,图3,转移性肝癌,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血供丰富,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尤以消化道和盆腔癌肿向肝转移为多见 。 灰阶超声:表现各异、形态不一 。转移灶较多时,病灶可弥漫性分布或融合成团块 。在较

11、大转移性肝癌中,可出现多结节相互融合形似葡萄,故名为“葡萄串”征。混合回声型呈环状高回声,中央为无回声型,亦可强弱不均,呈条状分隔型 。多发者有时可呈弥漫浸润型,表现为肝内弥漫分布的细小转移灶 。较少出现血管内癌栓现象 。,灰阶超声,转移性肝癌,显示肝内多发稍高回声团块(M),周围有晕圈,彩色多普勒:多具有原发灶肿瘤的血供特点,不同组织来源及分化程度不同的转移性肝癌,因其血供不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也有所不同。常表现为少量彩色血流(相对于原发性肝癌),多为点线状,阻力指数多0.6。 显示肝内高回声和低回声混合的病灶(M),周围有晕圈,转移性肝癌,超声造影:常在动脉期呈快速环状增强或整体增强为主

12、,且消退较快,常在动脉晚期或门脉早期病灶即呈低回声表现,出现消退的时间明显比原发性肝癌为早 。,肝包虫病,即肝棘球蚴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由于其幼虫主要寄生于肝脏,故又称肝包虫病。 灰阶超声:根据其发病过程进行分型。(1)单囊型:表现为肝内出现单个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区,囊壁增厚完整,为中高回声,可呈双层,同时可出现细小的点状反射堆集于囊底,随体位改变而漂浮,形成“飘雪”征。(2)多囊型:表现为大的囊肿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圆形小囊,呈葡萄状或蜂窝状,形成特征性 “囊中囊”征象。(3)混合型:多由于老化和机械、化学损伤以及感染使包虫囊肿出现一系列变性、退化、坏死等改变,超声可显示内囊分离、内囊

13、破裂塌陷、囊实变及实变等改变,呈现高低不等、点状片状回声夹杂的混合回声团块。,灰阶超声,肝包虫病,显示肝内圆形无回声肿块,囊壁清晰,呈双层样(箭头所示),肝包虫病,彩色多普勒:表现为无彩色血流信号,但在病灶并发感染则可在炎性区出现彩色血流。 超声造影:病灶未见增强,呈无回声团块,境界清楚。,脂肪肝,血吸虫病,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超声表现,肝硬化,淤血性肝病,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灰阶超声:肝内弥漫性密集、细小点状回声,呈“明亮肝” 。肝内血管结构清晰度明显降低,纹理不清,严重者可无法显示。有时表现为肝内脂肪堆积,局限于肝的一叶或数叶,呈不规则分布,可呈相对稍高

14、回声,也可呈相对低回声区,边界较清楚,称为非均匀性脂肪肝,此时需与肝内局灶性病变鉴别。,脂肪肝,彩色多普勒:由于脂肪肝造成的声衰减,彩色多普勒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较正常明显减弱,出现门静脉、肝静脉等血流颜色变暗、变少、甚至消失。而脉冲多普勒显示的血流曲线形态仍为正常。而非均匀性脂肪肝,彩色多普勒常无彩色血流显示。 超声造影:主要用于鉴别非均匀性脂肪肝与局灶性肝病。肝内不均匀脂肪区域出现与周围肝实质同步增强和同步减退,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未见异常回声区。,灰阶超声,脂肪肝,显示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回声密集,后方略有轻度衰减(图1)。非均匀性脂肪肝(图2),显示肝左叶一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内分布均匀(箭

15、头所示),周围肝实质弥漫性增强 MHV:肝中静脉 LHV:肝左静脉,肝硬化、门脉高压,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慢性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肝硬化、门脉高压,灰阶超声:典型肝硬化时,左右叶均缩小或左叶代偿性增大。肝包膜呈锯齿状。肝区回声增粗增强,部分呈颗粒状、结节状,可表现为低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多在0.5-2.0cm 。肝内血管粗细不均或纹理紊乱,肝静脉常变细,门静脉可增宽,肝

16、动脉可代偿性增宽。脾大、腹水、胆囊壁增厚。 彩色多普勒:门静脉扩张(1.31.5cm),脉冲多普勒示门脉血流速度降低,部分呈双向甚至反向的离肝血流,个别门脉内可有血栓形成;肝动脉较正常者易显示或增宽,脉冲多普勒显示其流速增高,且RI亦增高;肝静脉变细、颜色变暗,脉冲多普勒示其流速减低,呈类似门静脉血流。同时,彩色多普勒还可显示脐静脉重开,并可见该彩色血流与门脉矢状段囊部血流相通,腹壁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静脉增宽等,灰阶超声,肝硬化,显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分布不均。L:肝脏 GB:胆囊,灰阶超声,显示的门静脉增宽达14mm(图1),肝实质内变细、浅淡的肝静脉(图2,箭头所示) PV:门静脉 IVC:下腔静脉 L:肝脏,灰阶超声,肝硬化门脉高压,显示胰腺处脾静脉增宽,达20mm(图1,箭头所示)。彩色多普勒,显示增宽的脾静脉为彩色血流信号所填充(图2,箭头所示),图1,图2,肝血吸虫病,我国多以日本血吸虫感染为主虫卵随门静脉血流入肝,抵达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