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二知识串联3教学文案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8194225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二知识串联3教学文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生物高二知识串联3教学文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生物高二知识串联3教学文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生物高二知识串联3教学文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生物高二知识串联3教学文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高二知识串联3教学文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二知识串联3教学文案(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细胞内液(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2、下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分别是什么? 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 淋巴、血浆 ; 毛细血管壁细胞: 组织液、血浆 ;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中存在哪些常见化学成分? 1)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 2)吸收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等。 3)气体:CO2、氧气 4)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抗体、淋巴因子、递质等。 5)各种激素。 4、内环境中一定不存在的常见物质? 1)只存在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呼吸酶、DNA聚合酶、

2、RNA聚合酶; 2)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处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区别?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与HCO3-、HPO42-有关。 3)温度:,7、内环境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8、内环境稳态 1)概念: 调节

3、作用,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相对稳定。 2)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0、如何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名称? 兴奋的传导方向?,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受刺激,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12、局部电流的方向? 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1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信号?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1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双向,15、在细胞间的传递:,结构: 过程: 形式: 方向:,突触,电流 突触前膜

4、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电位变化,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单向,16、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 突触前膜 的突触小泡里,只能由 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上。,17、下丘脑的功能? 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糖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还与传导、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胰岛,促+腺体名称+激素+释放激素,促 激 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肾上腺,肾上腺素,下丘脑,垂体,19、正常人血糖浓度:0.81.2g/L20、血糖的来源和去

5、路:,21、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 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血糖降低,22、血糖平衡的调节,总结: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23、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方式,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甲状腺,促 激 素,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 反馈调节,24、体温

6、恒定的调节: 体温高于正常体温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肌肉肝脏产热增多。 体温高于正常体温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产热减少。,体温的调节,调节方式:,调节中枢:,神经体液调节,位于下丘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感觉冷热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饮水少、失水多、食物过咸,垂 体 后 叶,抗 利 尿 激 素,肾 小 管、集 合 管 重 吸 收 水,尿 量,渴觉中枢,产生渴觉,饮 水,饮水过多、失盐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25、水盐平衡调节:,(1)水平衡调节的方式? (2)神经调节中的感受器: 调节中枢

7、: (3)体液调节中什么激素起作用? 其分泌部位: 释放部位: 作用部位: (4)渴觉中枢: (5)主要参与器官:,下丘脑,垂体,肾小管、集合管,抗利尿激素,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大脑皮层,肾脏,神经体液调节,2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吞噬细胞,T 细 胞,B细胞,多数,少数,增殖 分化,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抗原,?,增殖分化,二次免疫反应,增殖 分化,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靶细胞,靶细胞破裂,增殖分化,反应阶段,效应阶段,感应阶段,释放抗原,淋巴因子,各细胞来源、作用,27、注入康复者血清 注入细菌、病毒的成分 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的物质,抗体 抗原 淋巴因子,28、生长素的发

8、现:,尖端,产生生长素,感光部位,生长素横向、极性运输,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作用部位,生长弯曲的部位,生长素极性运输,(外因)单侧光,影响,(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表现,茎的向光弯曲,结果,有利于光合作用,(1)经典实验的结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2)生长素产生部位:,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3)生长素集中部位:,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4)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方向:,29、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方式:,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2)作用特点:,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

9、长,这里的低浓度和高浓度是相对什么来说的?,相对最适浓度而言。在最适浓度以下,随着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加强;超过最适浓度,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减弱,继而抑制作用加强。,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是否一样?,举例说明生长素两重性的体现?,解释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应用),对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向光性做出解释。#,30、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常见生长素类似物:,奈乙酸、2,4D,(2)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油菜籽的获取能用这种方法吗?,31、其他

10、植物激素 1)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恶苗病) 2)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3)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32、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迁出,直接影响 决定作用,预测变化,直接影响 决定作用,影响,影响,33、种群特征:,3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植物(动物的卵、蚜虫、跳蝻) 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记数并记录,计算种群密度 =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之和/

11、样方数,取样关键: 随机取样,2)动物标志重捕法:,确定调查对象,首捕、标志、记数、放生,一定时间后,重捕、记数:,记有标志的个数和捕获的总数,计算种群密度:,N总=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中标记数,老年个体少幼年个体多,出生率死亡率,增大,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减少,35、年龄组成,36、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K,K/2,理想条件(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空间和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增加。,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增长率不变,先增后稳,K/2时增殖率最高,K/2后下降,无,有,Nt=N0t,37、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的应用: 1)保护

12、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 应降低其K值。 38、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有害动物的防治: K/2以前越早越好。 2)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 K/2以后合理捕获。(K/2值以后有生存阻力),39、群落的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 40、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41、,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42、种间关系的比较:,共同生活(方式);相互依赖

13、(关系);彼此有利(结果),一方寄居另一方体内或体表(方式);寄居者吸收宿主营养(关系);对寄居者有利,对宿主有害(结果),生活在一起(方式);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关系);共存或一方生存、一方灭绝(结果),一方以另一方为食(关系);直接损伤被食者的组织结构(结果),无,A,B,体表寄生,体内寄生,A,B,如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1)从变化时间判断: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2)从个体数量上判断:一般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量大于捕食者。,同步变化,两极分化,食物变化在前,捕食者变化在后,捕食者随食物而变化,43、群落空间结构:(74页),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44、演替的类型 1

14、)初生演替: 定义: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如: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2)次生演替 定义: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4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6、生态系统的成分: 1)必备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分解者 2)主要成分? 生产者(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3)非生物与生物之间桥梁? 生产者、分解者 4)同化类型: 生

15、产者:自养型 消费者:异养型 分解者:异养型,47、常见生物 1)生产者: 主要绿色植物,其次光合细菌、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 2)消费者: 主要动物,其次菟丝子、寄生细菌 3)分解者: 主要腐生细菌和真菌,其次秃鹫、蜣螂等腐生动物。,4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基本模式: 特点: 内容:,生产者+各营养级别的消费者,起点:植物;终点:无捕食者的大型食肉动物,注意:(1)箭头指向:由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2)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3)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分解者不列入食物链;(4)同一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比消费级别高一级。(5)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消费级别和营养级别可能不

16、同。,49、能量流动的过程 1)源头: 太阳能 2)起点: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 3)总能量: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产者的能量来源: 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量。 各级消费者能量来源: 同化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6)其他营养级的能量去路: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 7)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 太阳能有机物种的化学能热能 8)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9)逐级递减的原因: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 10)能量传递效率: 10%20%,11)有关能量计算的点拨:,相邻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