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云平台建设规划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134782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云平台建设规划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城市规划)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云平台建设规划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城市规划)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云平台建设规划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城市规划)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云平台建设规划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城市规划)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云平台建设规划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云平台建设规划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云平台建设规划精品(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遥感云服务平台建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遥感云综合服务平台1. 需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区域城市化现象日益明显,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题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成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1. 发达国家战略以美国先进制造业、德国工业4.0、英国工业2050

2、等国家战略为主导的工业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全球。高科技园区、科技城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自主创新、工业革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硅谷、加罗尔、剑桥、以色列、张江等科技园都处于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是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如硅谷园区通过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应对当地经济衰退,长期成为美国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1.2.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概况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平湖科技园与张江金山科技园共建而成,位于上海西南部的金山区枫泾镇,与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的交界处,地跨浙江与上海两地。根据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基于“以人为本、以

3、企业为本”的经营理念,坚持“产业优先、高新引领、科技生态”的建设方向,创建一个产城融合于一体,生活、生产、生态完美结合的国内外一流的“产业新区、科技新城”。未来将建成具有国际水准、拥有创新活力、体现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国际化生态智慧型科技新城;产业功能定位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研发、孵化功能;环杭州湾产业带核心地块的先进制造功能;服务全国的总部管理、营销结算功能;辐射长三角的物流服务功能。 (一)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发挥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

4、命。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上海的发展出路和成果,在于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发展水平、成果和价值。上海的站位,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各个方面都要符合国家布局和规划,都要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与兄弟省区市之间实现双赢。上海市政府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定位为与杭州、南京、合肥等省级城市并列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议建立跨省市管理体制,在建设、规划、交通、通信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等要求,以及“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高度定位和内涵,为科技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科技城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上海与浙江两地

5、政府利用各自优势、打破传统地方行政区划格局、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的提前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创建的中国第一个跨省市合作、长三角区域联动、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示范区(实验区);是上海市与浙江省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区域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重大战略。(二)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核心战略;加快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的核心任务十八大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

6、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上海市的一号课题。近期,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即“科创22条”)及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即“人才20条”)。为科创中心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众筹、联盟、互联网+等新型模式优势日益显现,

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2025、模式创新、跨界合作成为当今发展的趋势。1.3. 智慧城市现状与趋势1.3.1. 城市信息化建设现状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应用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一个进程,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目前国内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城市中,有的是围绕“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

8、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为规范和推动以“智慧城市”概念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国家发改委正着手起草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9、,并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我国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规模会很大。1.3.2. 城市信息化发展趋势(一)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泛在网将连通所有人或物;当前,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云计算所带来的计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实现所有人或物的连通。信息基础设施将与城市水、电、气、公路等设施通过传感网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性基础设施,全面满足城市人与物的连通需要。(二)城市运行:精细、

10、准确、可视、可靠的传感中枢将智能调度城市要素;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所有城市要素,有效支撑城市安全、可靠运行。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人与物共享的关键智能信息基础设施,使得广泛分布的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使物理实体具备了感知、计算、存储和执行能力,不断推动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可视化和精准化。随着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以及与治安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逐渐覆盖城市所有人和物,使得传感中枢智能调度城市要素。(三)居民生活:科学、绿色、超脱、便捷的数字化新生活将梦想成真;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将为人们打造一个安全生活在数

11、字化的生活环境,数字化新生活将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远程视频交流、网上购物、远程学习、电子医疗等科学、绿色、超脱、便捷的数字化新生活将梦想成真。(四)社会服务:虚拟化、个性化、均等化的社会服务无所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面向基层、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普遍服务的机制将使城乡的数字差距逐步缩小,推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均等化,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五)城市经济:非物质化、可信化、低碳化的数字经济将蓬勃兴起;信息化城市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是知识的创造与利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12、是信息化城市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作为自由思想创新产物的数字经济随着信息化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基于虚拟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巨大。数字经济将成为信息化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最优发展潜力的领域。(六)城市管理服务:网上政府、透明管理、无缝服务将奠定良治社会的技术基础;高效透明、无缝服务的政府是政府改革的方向,网上政府将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主要形式。电子政务促使政府行政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强调政府履行政府职能要充分发挥和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强化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

13、政府转变。1.3.3. 政策背景在当代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恰恰是新四化的交汇之点,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建设和国家全面发展的历史方向。(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在信息基础设

14、施建设方面,要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加强信息资源的统筹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

15、基调,指明了方向。纲要对“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做了突破性部署,将中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列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中,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一起,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1.3.4. 政策法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的通知(中办发2002 17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 34号)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 2号)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 1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文件);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6 18号)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国测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