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8120851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摘要: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待遇逐步消失,而新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还不健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还不完善,个人支出费用大大增加,且影响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导致居民被动储蓄、预防性储蓄行为增强,从而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因此,政府应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关键词:社会保障;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一、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影响的机制分析(一)社会保障的收入效应社会保障的收入效应就是居民通过政府转移收入等方式得到的

2、收入,使自己的可支配收增加了从而居民会增加自己的储蓄的绝对值。即,社会保障转移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增加储蓄。中国的城镇居民获得的社会保障的转移收入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金、救济金,包括失业金在内的各种社会保障金,养老金以及退休金等。这些收入居民通常用来消费或者直接进行储蓄。中国的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医疗水平也比较低,人们从银行贷款的门槛比较高,大部分居民都不会从银行贷款来解决可能会发生的危机,所以人们就会增加自己的储蓄来预防危机,从而社会保障带来的转移收入一部分用来增加储蓄,进而,人们的消费就会相应减少。(二)社会保障的福利效应社会保障的福利效应是人们预期到自己的未来的收入会由于社会保障的存在

3、而平稳,所以人们就会增加消费从而减少了本期的储蓄。即社会保障转移收入增加家庭未来预期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现期消费增加,储蓄减少。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主,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现在是以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累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居民不必担心将来的收入水平,因为将来是根据将来的老年人和工作的人的比例来获得养老保险金的所以人们就会增加现在的消费,而减少现在的储蓄。对于累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如果累积的基金的收入大于现在储蓄的收入那么人们就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三)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居民的储蓄水平,是由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4、,在一般情况下,居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对未来的危机抵抗能力小就会增加储蓄以抵抗危机,收入效应相应的就大。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所能提供的保障范围将越来越广,保障水平将越来越高,必然使居民形成对未来收入和风险抵御能力的良好预期。从而减少为了养老、医疗等未来风险的储蓄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福利效应就大。二、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一)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自2001 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 45,高于欧美发达国家0. 4 的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东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劳动者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收入差距的

5、拉大成为制约居民消费提高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下降。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导致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 而低收入阶层虽然边际消费倾向高,但由于无购买能力而满足不了消费愿望,从而导致居民整体消费难以提高; 二是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尽管近几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居民对汽车、住房等消费成为热点,但这仅仅是对于中高收入阶层而言,而广大低收入者群体的消费水平仍然处于温饱阶段。(二) 失业人数增多据中国社科院于2008 年社会蓝皮书披露,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 4%,已超过7% 的国际警戒线。大量失业人口

6、的存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没有实现由投资推动型向消费主导型增长的转变。这是因为大量的失业人口无法从经济增长中受益,所以无法提高有效的消费需求。而少数高收入阶层,对国内消费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饱和状态,使大量的消费支出流向海外发达国家,或投资到效率并不高的产业项目中。(三) 普通居民的购房、教育、医疗等消费受到抑制1. 高价教育。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需求正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由标准化转向个性化以及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教育支出增幅大幅超出其他消费支出。“高价教育”日益升温给居民的消费需求带来了不良影响,削弱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2. 高价住房。我国房地产市场发

7、展仅有数年历史,且因银行低存款利率和其他投资产品缺乏而催生的投资性购房占据相当大比重需求。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普通家庭甚至贷款举债购房,从而抑制了其他生活消费。3. 高价医疗。从目前看,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医疗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药品及医疗耗材价格居高不下,医疗收费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而且不少城镇居民尚缺乏医疗保障,使医疗消费受到极大抑制。(四) 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水平低下近年来,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是近年来整个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收入相差悬殊是导致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的主

8、要原因。由于收入低,农民虽然有较大的消费需求,但苦于囊中羞涩而难以实现,其消费水平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三、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刺激居民消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促进居民当期和长期消费,而且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改善民生的目标。(一) 学有所教完善教育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发展性救助,救助的对象一般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完善我国教育救助制度,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政府应积极承担救助责任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应承担起制度安排、资金支

9、持、组织实施及救助的兜底责任; 高校是直接的教育机构,应在配合国家的救助政策上向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救助; 社会组织应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捐赠,发挥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强化其教育救助功能。在理清政府、学校、社会的责任的基础上协调好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权责,主要是民政部门、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2. 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政府在承担教育救助责任的同时,要统一认识,制定完善的教育救助专项法规来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这是制度化的首要任务。待制度稳定实施后,还要辅以教育救助办法规范实施行为。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出台具体政策规范教育救助制度的施行。学校应在配合国家救助政策上向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

10、助学岗位、减免部分费用等救助措施,并使学校组织的救助项目制度化。社会组织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更多教育救助项目,拓宽救助资金来源,保障救助的稳定性与规范性。3. 拓宽筹资渠道,确保资金支持国家应加大教育救助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起专项救助基金,增强教育扶持力度,降低公民受教育成本。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分别建立起教育救助专项基金,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定比例列支,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国家应当将教育救助统筹层次至少提升到省级统筹,并且提取部分国家教育救助基金用于全国调度使用,提高地方政府实施教育救助的能力与积极性。同时,拓宽其他筹资渠道,鼓励社会捐赠,支持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汇集社会力量来共同提升教育救

11、助的水平,更好地实现教育救助的功能。(二) 劳有所得提高劳动报酬,缩小收入差距1. 促进工资增长。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提高工资收入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2. 确保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流转,农民通过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将自己的土地资本化,或者用其创业或融资,这样会有更多的农民选择在自己的家乡创业、就业。同时,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流转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收入机会。农民收入机会的提升,可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3. 加大对

12、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三) 病有所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卫生保健制度体系。国家要在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前提下,努力加强整个卫生系统的常规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2. 努力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将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劳动者和直系家属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对于不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逐步建立公共卫生

13、保障制度,可以在社会保障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免费、低收费卫生服务或者医疗费用补助。3. 推进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程序。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做好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等相关工作。4. 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开支。深化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医德考评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四) 老有所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 建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现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基

14、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老年津贴等形式。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应覆盖全体国民。2. 设立与职业和地区相关联的职业或地方附加养老金,主要包括职业年金和地方附加养老金。职业年金是由用工单位自发组织的,其经费可以由企业单独提供,也可与雇员共同提供。用人单位对其设立的职业年金拥有自主权,具有非强制性。地方附加养老保险是政府在国家基本养老金之外,体现地方政府对国民养老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3. 发展政策诱导与激励相结合的私人养老储蓄或私人商业养老保险。这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最后防线,完全由个人付费,在市场中购买,其养老储蓄金或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完全属于私人财产,充分

15、体现了自愿性、私益性和独享性。4. 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纳入日程。农村养老在继续保持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发展社会救助体系、鼓励社会福利和商业保险发展的同时,应循序渐进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提供渠道。(五) 住有所居实现住有所居、各得其所1. 理顺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市场主导的商品房屋、用人单位职工福利中的房屋福利及合作社性质的住房供应,可以组成三位一体、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分别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需求。在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中,关键在于政府公共房屋的定位与满足程度,应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统一的

16、公共房屋供应制度,同时确立最低住房保障标准,确保低收入者享有起码的居住条件。同时,还应当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及商品房的供应,消除非正常因素的干扰,让商品房供应及其消费回归理性。2. 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公平或基本的居住条件。一方面,必须确立公平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原则来调整住房制度,重点是切实维护低收入家庭的起码与基本的居住条件,同时调节高收入阶层的居住水平,如开征物业税或房产税。另一方面,强调起码或基本居住条件,从公平、财力、效率出发,政府都不可能满足全体居民在住房方面的全部需求,而只能满足住房困难者的起码或者基本的居住条件需求。参考文献1荆林波. 当前国内消费形式与增进我国消费的政策建议.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2任海霞.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经济论坛,20093刘慧. 社会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