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112443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28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行业企业管理)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讲义精品(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责任编辑

2、:刘健;审定:吴履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单元教学内容

3、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

4、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

5、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讲述工业区,专门介绍了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以及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第四,加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教材将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能力培养方面,例如,教材通过典型地域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通过开放型活动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中外对比,培养学生借鉴国外生产方面成功的或先进的经验,为中国以及家乡的生产发展服务的能力。思想教育方面,例如,发展生产应因地制宜;生产活动及其主

6、要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正确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上存在的差距。本单元共9课,前4课讲述农业生产活动,后5课讲述工业生产活动。每一种生产活动主要分3个部分:生产活动概述、区位选择和地域分析。鉴于工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另写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 课。5.1农业生产活动一、本课内容可看作是本单元农业部分的概述。大纲中没有对本课内容作要求,但是,大纲要求讲述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农业的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需要有一些基础知识作准备。为此,教材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投入产出、分类等知识,合在本课讲述。二、教材开篇阐述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并由此引申出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农

7、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教材阐述农作物的培植和家禽、家畜的驯化,以及它们从起源地向世界各地的传播,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一定地域的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有多种选择。这就为后面讲述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打下铺垫。三、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关键是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逐个回答出农业生产的特点。四、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简单分析了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投入产出是经济学上经常运用的分析方法,地理学借用这种方法来评价生产系统经济效益的高低,从而为合理配备

8、各投入要素以使生产系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教材在此讲述农业的投入产出,没有从经济学意义上作更多的分析,只是考虑到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需要:第一,使学生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作常识性的了解;第二,使学生认识到,增加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可提高农业的产出;第三,为下一课讲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作铺垫。五、教材把农业的历史发展安排为选学课文,简单介绍了世界农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区。学生在学习农业的分类和农业地域类型时,可对照了解各类型农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六、教材安排讲述“农业的分类”,主要是为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作知识准备。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教材

9、采用三种经常使用的分类。1 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五个部门。但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基本上可归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混合农业只是农场经营的一种方式,并形成固定的农业地域类型,但不像种植业、畜牧业那样作为农业的一个部门,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属于同一分类层次。2 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密集农业也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等。不同类型的密集农业,在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时,将会作较为详细的分析。教材在此为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

10、原则,重点以实例说明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及其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3 根据产品用途,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区别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的关键是看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用途(自给或作为商品)。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对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以及各类型的命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人文地理学家把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为12种: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谷物家畜农业(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地中海农业、园艺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教材没有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

11、只是参照上面的分类,选取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类型,作为例子用框图(图5.2)的形式加以说明,为后面分析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作铺垫。七、在教学本课前,教师可按本课“活动”要求,选择当地比较普遍的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或某种作物的种植,或某种牲畜的饲养),让学生事先做简单的咨询或调查。活动可以穿插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毕后进行。5.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本课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二、教材通过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

12、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等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了。学生在回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地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本课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将有利于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区位的概念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指位置,相对区位指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原来的中学地理课不讲区位,而讲布局,两者都强调某一事物(如工厂)与其他事物(如原料地、市场)的空间关系,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客观存在,后者强调主观安排;前者强调微观(如某个农场、某个工厂、某个城市的区位),后者强调宏观(如农业、工业、城市的总

13、体布局)。但是,影响布局的因素也就是区位因素。三、教材通过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农业的对比,引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图5.5,使学生注意到:第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而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读图的基础上,再分析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阳与喜阴之分。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

14、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除举教材中土壤酸性的例子外,还可从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举实例加以说明。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四、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的。无论是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5、,都离不开科技因素。因此,教材没有单独讲述科技因素,而是将科技因素的影响结合在农业区位的其他因素之中。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因素的作用。五、“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但是,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教材中举出一些实例加以说明。教学时可再举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宁夏平原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发展种植业需通过排水改造水分条件;东南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

16、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沿海围垦滩涂土壤含盐度高,发展种植业需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以改造土壤条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六、教材以市场和交通运输两个因素为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教材通过20世纪90年代我国苹果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变化,说明了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对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教材依次举出我国和世界上的一些实例加以说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当地生产中举出这类例子,如当地的某种农产品主要销往哪些地区?日常食用的某种食品(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