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8112244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农业: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由井田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都江堰工程建成 (2)手工业和商业: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春秋晚期开始人工冶铁,丝织业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私营手工业和商业出现,(1)出现了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2)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3)司南发明 (4)出现早期绘画 (5)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考纲

2、要求 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 成;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第1课时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先秦时期,知识清单二:,知识清单三:,轻巧识记 分封制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巩固统治。 二个内容:土地和人民。 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四大义务:镇守疆土、军赋、力役、定期朝觐。,考法提示 (1)题干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 “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 (

3、2)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史料1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史料分析,史料反映出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被分封的诸侯有拱卫王室的义务。,要点一 分封制,史料2荀子儒效篇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史料分析,史料3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1)注意史料的来源(出处); (2)注意史料中的显性信息; (3)注意图例表示的内容。本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从布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

4、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例题 (2013浙江卷)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分封制世官制宗法制 A B C D,答案 D,(2015绵阳诊断)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该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A,(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 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

5、山东 解析:“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C,(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 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 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C,史论拓展 分封制的特点、历史遗存影响 1特点 (1)分封诸侯的种类有王族(子弟)、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同姓王族(子弟)是分封的主体

6、;周天子亲族占据富庶及战略要地。 (3)周天子对诸侯巡视检查,诸侯则定期朝觐述职。,2历史遗存影响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史料1大宗、小宗:,史料分析,要点二 宗法制,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误区警示 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古代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为“庶”,因长子可能庶出

7、,故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 图解历史,要点二 宗法制,1宗法制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2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例题(2013海南卷)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要点二 宗法制,“血缘关系”、“后世影响”是解题关键信息,四个备选项后世可能

8、均存在,但与“重视血缘关系”题意联系最密切当属嫡长子继承,故选B。,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封建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3思想观念: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 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

9、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分封制、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分封制主要在西周时期推行,但在西汉初年和明朝初年也推行过。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对于封国内的卿大夫而言是大宗。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两者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

10、的紧密结合。,易混易错,“礼”的本质是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乐”则讲究和同。“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情绪。总起来说,“乐”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万民之间显得“附亲”。 乐记说:“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从“封邦建国”到“封建亲戚” 天下归周 从“宗法关系”到“家国同构” 天下归宗 从“制礼作乐”到“协和万民” 天下归心

11、 尊尊亲亲的文化氛围 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精要归纳】 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结构。早期政治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等级森严;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朝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