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解.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8101519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解.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学习要点1. 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欣赏本文充沛雄劲的气势。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4.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

2、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 写作背景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三、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

3、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四、基础训练1为画线字注音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2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找出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2)以弱天下之民(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以事秦

4、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一词多义。(1)非: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不对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2)或: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3)得: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六国论)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

5、为饵 (捕蛇者说)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4)相:互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 相见恨晚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亲自观看 伯乐相马(5)势:势力 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形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后秦击赵者再(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合作探究1、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2、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3、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4、文章第四段围绕

6、哪一个分论点展开?5、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6、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同步达纲练习】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邯郸为郡 圣人之所以为圣A.与读音不同,意义一样B.与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与读音不同,意义互不相同。D.与读音不同,意义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