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 解析版)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8097145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1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 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 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 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 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 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 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 解析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9 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2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 小题, 11分)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14 题。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直 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 “教师节” 那样的节日了。 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 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 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 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

2、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 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 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 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 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 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

3、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 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 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 作家吴亮也有名言: “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 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 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 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 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如果作

4、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 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 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 杨” 。 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 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 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2 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 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

5、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 2019 年 5 月 10 日中国文化报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段加点词语的理解。(3 分)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2 分) A “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C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观点相反。 D

6、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59 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锦州风大。 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 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 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 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 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 道“刮黄天儿” ,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7、。 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 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 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 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 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 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 风里的沙子

8、。 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 3 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 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 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 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 吹打。 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 水” 。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

9、。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 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 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 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 乘着晚秋的偏北风, “鹰”很快飞起来了, 飞到河道的上空, 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 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 却是年年风干、风大、 风多。 冬天刮大北风, 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 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

10、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 秋天一来, 风比春天更甚。 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 , 要是读过并懂其意, 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原以为, 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 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 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

11、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 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 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 远的地方。 ?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 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 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 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梦里有的,连连飞

12、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 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 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 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 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 2018 年 8 月 4 日人民日报 ) 5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3 分) 4 6删去第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3 分)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

13、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7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3 分) 8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 (3 分)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 加重了几层水色。 9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26 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0 11 题。 苏幕遮 ?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4、 【注释】苏幕遮:词牌名。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3 分) A “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 “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11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 题。 【甲】 史称颜真卿 立朝正色, 刚而有礼, 非公言直道, 不萌于

15、心。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 “鲁公” 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 “笔力遒婉” ,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 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 逾于球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 见恶于 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 烈反, 诏遗宜慰, 公卿失色, 拜命即行。 在希烈所, 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 5 掘坎欲坑, 积薪欲焚, 多端迫协而毫

16、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 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 自平原倡义, 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 【注释】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 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 啻:止, 仅仅。球:美玉,特指玉磬。见于:表被动。 1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 (2 分) 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 /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 /竟被贼害。 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 /竟被贼害。 D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 /所忌遣谕 /李希烈竟被贼害。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 3分) A宋祁称其“笔力遒婉” 其 真无马邪( 马说) B今披阅遗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 出师表) C见恶 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