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38096778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 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2)网名为 “ 路人丙 ” 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 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 遇。 ” 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 之” 和 “ 而” 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

2、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 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 _登飞来峰,抒写_,诵之 _ 【答案】 (1)B (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正 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 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之” 和 “ 而” ,多了停顿,拉长了语 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解析】 【分析】(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四

3、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 项,曹操 (东汉末年);B 项,王湾(唐代诗人)C 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 人); D 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 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 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 的理解是正确的。 (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 顿,其句式为:前/不见 /古人,后 /不见 /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

4、停顿,其句式为:念 /天地 /之 /悠悠,独 /怆然 /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 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之” 和“ 而”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 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 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 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 一。 故答案为: B; 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正是 说像燕昭王那样

5、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 怀才不遇。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之” 和 “ 而” ,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 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 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

6、 相同。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独” 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 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 独” 字好在哪里? 【答案】 (1)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 独” 是 “ 独自 ” 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 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 【分析】( 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

7、长啸。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 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 独” 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 是“ 独自 ” 的意思,诗人独自坐 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 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 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 独” 是 “ 独自 ” 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 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

8、心境。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 写 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句意,明确 “ 独” 的本意,语 境意义及 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3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9、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填作家国籍)诗人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 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 路” 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 路” 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诗 词曲文皆可) 【答案】 (1)美国;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 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

10、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析】 【分析】( 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 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 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 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 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 理性。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

11、 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因而 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选择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 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所以标题中的“ 路” 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际是象征人 生之路。 ( 4)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 字。示例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示例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 在? 故答案为: 美国;弗罗斯特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 ” 象征着人生的

12、选择。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 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 合写作的背景进星分析。 本题考查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表达的赏析情感进行 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 句,不能写错别字。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13、咏菊 唐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 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 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 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 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描绘出来。

14、 运用反衬手法,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 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的芭蕉新折和荷 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由此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也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 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人在逆境当中就应该像菊花一样,不畏严寒、不怕艰苦,耐得住苦难 和风霜。 故答案为: 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 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 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点评】 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

15、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 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对抒发思想感情的意义。通读全诗,明确反衬手法的具体运 用,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感情。 5请你分别对含“ 最” 字的两句诗 “ 最是一年春好处” 和“ 此物最相思 ” 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 理由。 朗读技巧提示: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答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 最” 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

16、快,来表现诗人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 最” 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 友人的思念。 【解析】 【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 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 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所以“ 最 ” 应读出欢快,欣悦的感情。 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 婉曲动人。所以“ 最” 应重在抒情,读出对友人的思念。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 最” 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 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 最 ” 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 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的能力。朗读设计包括设计朗读的停连、重音、节奏、语气、 语速、语调等。要对诗中的某个词进行朗读设计,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