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和译文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8091654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1,0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全文和译文课件(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 德 经,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天地之始,译文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它并非一般的 “道 ”,“名”也是可以说明的,但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之时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从“有”中去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而这变化中的变化,才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法门。,第一章 天地之始,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2、,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f)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美之为美,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人为创造,任其自由发展但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因不据为己有,所以就不会失去。,第二章 美之为美

3、,原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圣人之治,译文 不崇尚贤才功名,使百姓不争名夺位;不珍视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可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产生邪念。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温饱,削弱百姓的名利之心,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永远使百姓没有伪诈之心。这样,那些争名夺利,为非作歹之人就不敢造事生非。那么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第三章 圣人之治,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ji)其纷,和其

4、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象帝之先,译文 道本身是中虚真空的,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的。其深邃似万物的本原。挫掉它的锋芒,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世。幽隐虚无却又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孕育生成的,似乎是在万物的法相缔结之前它就存在了。,第四章 象帝之先,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迭(di)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天地不仁,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当做刍草扎成的用来祭祀祈福的刍狗。圣人亦是如此。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就像个

5、风箱一样,它空虚但不穷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因此,政令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瓦解,不如始终保持在中间的状态之下。,第五章 天地不仁,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玄牝(pn)之门,译文 “道”看似虚无变幻,实际则是永恒不灭的,因为它是孕育神妙莫测的天地万物的根源。而绵延不绝的天地万物同样也承载着“道”,使其发挥它无穷无尽的作用和价值。,第六章 玄牝之门,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天长地久,译文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顺应自然

6、而生,而不是强求维持一种非其不可的状态。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于身后,反而位居前列;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这样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所成就的。,第七章 天长地久,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不争无尤,译文 最高的德行就如同水的品德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有道德的人,为人谦恭和蔼,待人真诚有爱,言行恪守承诺,为政精简治理,处事善发挥所长,行动善把握时机。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

7、没有怨恨。,第八章 不争无尤,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 功遂身退,译文 盛在器皿里的水,太满了就会溢出来,人如果太骄傲,也会一天不如一天。刀快够用就可以,若磨的太锋利,就容易折断,人如果锋芒毕露,就容易引来灾祸 。一个人若过于炫富,就会因为生活糜烂,挥霍无度而失去这些财富,并走向堕落。因此,功成而身退才是明智之举。,第九章 功遂身退,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

8、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长而不宰,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当做刍草扎成的用来祭祀祈福的刍狗。圣人亦是如此。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一样,它空虚但不穷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因此,政令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瓦解,不如始终保持在中间的状态之下。,第十章 长而不宰,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当其无,有车之用。埏(yn)埴(zh)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译文 三十根辐条凑集到一根毂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

9、具中空的地方,才成就了容器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成就了房屋的作用。总而言之,“有”可得利,“无”可为用。,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奇珍异宝,使人行为不轨。圣人只求三餐温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所以应当摈弃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而保持简单朴素又充实的生活。,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0、。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译文 受宠或受辱都会感到惊恐,把大患看的和生命一样重要。对于一个地位卑下的人,得宠或失宠都会使他惊恐不安,这就叫作“宠辱若惊”。对于拥有身体的我们来说,常会害怕身体出现什么问题,这就叫作“贵大患若身”。所以,当有人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珍视天下百姓,他才可以将国家治理好,天下重担也才可以交给他。,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故混而为

11、一。其上不皦(ji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h)恍(hung)。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译文 夷,希,微这三个概念是指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所谓的大道其实也是一种超乎物质世界的东西,冥冥之中存在,又无迹可寻,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它没有前进和后退、运动和静止、光明和黑暗的对待,所以他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的。因此,遵循道的规律,可以探知远古,驾驭现实,预测未来。,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12、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译文 古时候善于运用道之规律的人,见解微妙而且精深玄达。总结来讲就是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识测,凡事宁可亏损缺失也不成全完满。,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

13、m)身不殆。,第十六章 没(m)身不殆,译文 心灵和生活应当保持清新宁静,并用这种心态去观察万物的生长发展。自然的规律就是:生命始于静,最后也将终于静。只有认识到自然的这个规律才可以包容一切,也只有具备这种胸怀的人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如此,“道”可长存,国家才可长存。,第十六章 没(m)身不殆,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民众尊重他赞颂他;再次的统治者,民众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民众轻蔑他。若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14、若统治者谨言甚微,人民支持拥护,事情自然就会圆满成功。,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大忠大义,原文 当大道被废除时,才有提倡仁义的必要;当投机取巧的智谋出现时,伪诈才盛行一时;当家庭不和睦时,才会提出孝与慈;当国家陷于混乱时,才能出现忠臣。,第十八章 大忠大义,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译文 杜绝智慧巧辩,人民可以获益百倍;杜绝仁慈道义,人民才能回到子孝亲慈;抛弃巧诈私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

15、义、巧利这三者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是要保持纯真质朴,减少私心欲望,如此国家才能免于忧患。,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dn)兮,如婴儿之未孩;傫(li)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n)兮其若海;飂(li)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译文 美与丑,善与恶,只在一念之差。人们偏爱美好的事物,讨厌丑陋的事物。所以人们常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美好的

16、事物,得到时欣喜若狂,得不到时便会烦恼忧伤,闷闷不乐。但得道之人却不同,他们心中无美和丑的区别,一切顺应自然,也就无所谓得失。带着忧愁和烦恼生活的人,其人生质量大打折扣。所以没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没有太多的烦恼和忧愁。,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译文 德是道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德是形式,道是内容。它似有似无,在恍惚之中有一种形象的存在和物质的流转。虽然我们无法看到,但那是事物的本质,超出了人类所能认识的范围,却可以被人类所感知,这就是“道”。从古至今,人们都是以道来探索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