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38090571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0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 阅十余岁 _ 竟不可得 _ 是非木柿 _ 据理臆断 _ (2)翻译下列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 众服为确论。 (3)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 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阅:经过,经历;竟:终了,最后;是:这;臆断:主观地判断 (2)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3、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 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 的标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本题中的 “ 阅” 是“ 经过,经历 ” ;“ 是” 是古今异义词,“ 这” 的意思。 (2) 句中的 “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几个词是赋分点;“服(信服)、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 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 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 识进行推理也不

4、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 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 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 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据此,可从“ 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 究” 的角度来谈文章蕴含的道理。如: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经过,经历; 终了,最后; 这 ; 主观地判断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 了各方面

5、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 标准。(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 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 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 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 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

7、寻找它。因为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 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 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

8、,犹惧不免。冲谓曰: “待三日中 ,然 后自归。 ”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 : “ 世俗以为鼠啮 衣者 ,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 : “ 此妄言耳 ,无所苦也。 ”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 太祖笑曰 : “ 儿衣在侧 ,尚啮 ,况鞍县柱乎 ?” 一无所问。 【注释】 太祖 :指曹操。 自归 :自首。 县:同“ 悬”,悬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 B.今单衣见啮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是以忧戚 /杞人忧天 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 (2)请用三条 “/ ”给文中

9、画线的句子断句。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结合选文 ,说说曹操为什么没有怪罪库吏。 【答案】 (1)B (2)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 /谬为失意 /貌有愁色。 (3)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 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解析】 【分析】( 1)A.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认为); B. 今 单衣见啮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见:被/看见); C. 是以忧戚 /杞人忧天(忧:担忧,忧愁/ 担忧,忧愁);D.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 故

10、选 B。 (2)语句 “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的意思是:曹冲于是用刀戳破 (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脸色上显出极不 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 /谬为失意 / 貌有愁色。 (3)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曹操刚劝慰儿子曹冲衣物被老鼠咬,所谓的“ 其主不吉 ” 是“ 此 妄言耳 ,无所苦也 ” 。在这种情况下,库吏再说马鞍被咬的事,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再追究库 吏的罪责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B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 /谬为失意 /貌有愁色。 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

11、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 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 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 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曹操没有怪罪库吏的原因。 【参考译文】 一次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坏。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他们)商 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曹冲知道 后,就对他说:“ 等待

12、三天,然后再去自首。” 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 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 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曹冲回答说:“ 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 就不吉利。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 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 这都是 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别再为这事苦恼了。” 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 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 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 上的呢? ” 他丝毫不加追究。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3、”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 何不乘烛 乎? ” 平 公曰: “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 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 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乘烛之明。秉烛之明,就与昧 行 乎? ” 平公曰: “ 善哉! ” 【注】 秉烛:点亮

14、蜡烛。 昧:暗。 行:一样,相同。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辞 _ 暮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师旷曰: “ 何不秉烛乎 ?” (3)从文中的画线句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哪个时期?由此你得了什么启示? (4)这两个文段都是劝别人学习的,从劝人的角度,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推托;迟 (2)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青少年时期。启示: 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老而好学 ” 虽 比不上 “ 少而好学 ” 和 “ 壮而好学 ” ,但总比不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立志学习就 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

15、成就一番事业。 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 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4)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辞”“暮” 都 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点燃火把。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划线句的意思是: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 又能好学,如同中

16、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由此可以看出 少年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好学,总不嫌晚。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 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 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社会在不 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 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 到老。根据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孙权开始全吕蒙学习的时候,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 辞,不愿学习。孙权就说,你的事务有我的多吗?我还抽空学习呢!于是吕蒙才开始学习 最终大有长进。【乙】当晋平公问师旷自己想学习但又担心年纪大了,已经晚了。晋平公 就说: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 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