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安全)挖孔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精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8085151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5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安全)挖孔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工程安全)挖孔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工程安全)挖孔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工程安全)挖孔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工程安全)挖孔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安全)挖孔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安全)挖孔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精品(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 2一、工程相关单位2二、挖孔桩概况2三、施工平面布置及立面布置3四、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4五、地质水文和地形简介5第二章 编制依据7第三章 施工计划8一、施工进度计划8二、材料计划9三、设备计划10第四章 施工工艺技术11一、技术参数11二、工艺流程11三、施工方法12四、检查验收17第五章 施工安全保障措施17一、组织保障17二、风险辨识与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19三、安全技术措施19四、应急预案23五、监测监控31第六章 劳动力计划32第七章 相关计算及图纸 34一、计算书34二、相关图纸37第 2 页 共 41 页第一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相关单位1、工程名称:xxx

2、xxxxxxxxxxxxxx2、工程地点:3、建设单位:4、监理单位:5、设计单位:6、施工单位:7、地勘单位:二、挖孔桩概况1、挖孔桩范围或部位:根据工程现场和周围环境的考察,1-56/S、T轴线桩的位置在已形成7-12米高边坡上,边坡高度为16m,边坡放坡系数为1:1.2,在中间8m处设置2.5m宽的放阶平台。设计原采用旋挖桩基础,由于旋挖机械体型庞大需要较平较大的施工作业环境,而处于边坡上的114根桩根本无法采用这样的大型机械进行钻孔施工。设计变更为人工挖孔桩;从勘察报告查得,S轴边坡部位地质上部为土石方回填区域,无大量地下水、无有毒有害气体,适宜采用人工挖孔桩。因此桩基设计修改为人工挖

3、孔桩。2、 其他概况: XXXXXXXXX工程房位于重庆市XXXXXXXXXXXX新城工业园。属于丁类多层厂房,建筑层数为5层,建筑高度22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高程0.000标高相当与黄海高程217.8m。总建筑面积为:191857.22平米。建筑基底面积45535.76平米。东、西两侧为已建厂房,北侧为温泉大道,南侧为混凝土搅拌站。 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工程等级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二级,设计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3、桩基情况:1)本工程的人工挖孔桩,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7.100MPa。持力层为中风化砂岩石饱和天然单轴抗压强度11.400

4、MPa。嵌岩深度为18003200mm. 2)本工程人工挖孔桩为ZH11、ZH2a、ZH3a,桩的位置为113/T轴,656/S轴,56/QS轴,5657/Q轴,共计114根。3)材料:钢筋混凝土护壁混凝土采用C35,桩芯采用C35,级钢筋HPB300级,级钢筋HRB400级,桩身保护层厚度为50mm。4)根据现场标高和超前钻地勘报告,S轴边坡上桩回填深度约58米,最长桩长约1626米。桩间净距:桩间最小净距为2800mm。桩孔必须每挖深1m护壁一次,严禁只下挖不及时护壁的危险做法。强风化岩层内仍应做护壁。5)人工挖孔桩参数表 序号桩代号桩端持力层名称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桩身直径D(mm)

5、桩深(m)数量(根)1ZH2a中风化砂岩5280 12001826942ZH11中风化砂岩644512001215133ZH3a中风化砂岩47351200182674、相邻建筑情况1-56/S轴桩位于边坡中间放阶平台处,上面边坡高度为68m,距离上面边坡底部水平距离2m,距离下部边坡顶部水平距离1.2m,边坡上部为已建厂区混凝土道路,距离厂区道路水平距离为812m。1-13/T轴13根桩在边坡尾端顶部,桩深度在1215m。施工场地地下无管网管线。三、施工平面布置及立面布置1、 施工平面布置图(见附页)2、 桩的平面布置图(见附页)3、 S轴边坡桩位置的断面图: 四、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1、设

6、计要求:桩的最小距离为2.8m,大于设计要求的1m ,人工挖孔桩开挖可以不采用跳桩施工,应重点加强挖孔桩的护壁质量和送风量控制,刚性角450。2、施工要求1) 工期要求:60天完成人工挖孔桩基础。2) 安全生产目标:确保无死亡事故。3、技术保证条件1)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2)做好周边排水设施。3)对施工用材、机具设备进行入场检验。4)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做好临时用电安装、调试。五、地质水文和地形简介1、气象及水文1)气象:本工程场地位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具有春旱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的特点。据相关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7.518.5,一月最冷,极端最低

7、气温-3.1(1975年12月15日),盛夏八、九月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达43.0(2006年8月28日)。多年平均降雨量1240.0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1976年),最大日降雨量80.3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1982年),降雨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二。降雨强度大,与降雨集中季节同步,最大日降水量266.6mm(2007年7月17日),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98.5mm。区内气候适宜全年施工。 2、位置、地形及地貌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拟建xXXXXXX项目工程位于重庆市XXXXX,位于已建XXX大道左侧,交通较为方便。 3、地形地貌勘察区整体属构造剥蚀

8、丘陵地貌。拟建场地由于临时停车场以及试车跑道修建已经整平至约217.30m。场地整体平坦,四周填方边坡坡角一般为30-45。 4、场地覆盖层为人工素填土(Q4ml)和粉质粘土(Q4el+dl),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Q4ml):褐色,红褐色,结构松散,主要由可塑状粉质粘土、砂泥岩碎块石组成,块碎石粒径2-50cm不等,块碎石含量约10-30%不等。为邻近场地以前随意抛填以及拟建工程近期平场时回填形成,整个场地均有分布,但厚度差异大。填土堆填时间4年左右。 、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Q4el+dl)粉质粘土(Q4el+dl):灰褐色、红褐色

9、,可塑状,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刀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主要分布于场地中央。、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紫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上部强风化泥岩岩层中风化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呈块状、碎块状;下部中等风化带,岩质较新鲜,岩芯较完整,多呈短柱状、柱状。砂岩: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等,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岩层中风化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呈块状、碎块状;下部中等风化带,岩质较新鲜,岩芯较完整,多呈短柱状、柱状。基岩风化带及基岩顶面特征: 强风化带:岩芯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网状裂隙发育,强度较低, 中等风化带:岩质较新鲜,

10、钻探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局部岩芯短柱状,强度高。基岩顶面:场地基岩面形态与原始山间沟槽基本一致,局部较陡。根据本次钻探揭露情况,总体场地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倾角一般1020。 5、水文地质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场区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分述如下:、松散层孔隙含水岩组勘察区第四系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区内地表覆土以人工素填土为主。人工素填土层渗透性较强,为透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含水微弱,水量较少。受季节影响变化大。、基岩裂隙含水岩组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带,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松散土层孔隙水补给。降水多以地表径流形式运移,对裂隙水的补给微弱。裂隙水具有就地

11、补给、就近排泄、迳流途径短的特点,水量小,受气象因素影响变化明显。勘察期间,对所施钻孔进行了简易水文观测,终孔24小时后,未发现稳定地下水位。综上,本场地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6、不良地质作用根据本次勘察所抽检桩,桩端持力层3d或5m深度范围内未见破碎带及软弱夹层。第二章 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93号令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渝建发201416号4、建筑工程预防高处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和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建质200382号文5、关于加强人工挖孔桩作业安全

12、工作的紧急通知渝建发201195号6、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施工安全的规定渝建安发200321号7、关于立即开展人工挖孔桩作业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渝建安发201129号二、标准、规范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2、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3、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12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5、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6、建筑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17、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184-20098、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32

13、0-20119、建筑工人安全操作规程DBJ50/T-155-20121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1、生产过程中危险性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1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13、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13三、图纸、施组1、地勘报告 2、工程施工图纸3、施工组织设计第三章 施工计划一、施工进度计划(一)施工部署 本工程人工挖孔桩共114根,桩径1200mm,由于工期较紧,针对此部分挖孔桩在边坡上,开挖应遵循“先治坡,后开挖”的原则进行施工。先进行土石方按照1:1.2放坡系数部分削坡形成平台后开挖桩基。同时考虑相邻桩最小间距不小于2倍桩径和2.5米取大值,113/T轴ZH11桩中心距离为8米,可以采用同时开挖,S轴桩相邻桩最小间距2.8m。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