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38085045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9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 中。如是

2、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 /设帐 /寺中 B.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 C.必于石 /下迎水处 /啮沙 /为坎穴 D.可据理 /臆断 /欤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山门圮于河 _ 棹数小舟 _ 是非木柿 _ 盖石性坚重 _ (3)翻译下面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 【答案】 (

3、1)C (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 (3)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既然这 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 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 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 【分析】( 1)C 项,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 处/啮沙 /为坎穴。故答案为C。 (2)本题中的 “ 圮” 是“ 崩塌,倒塌 ” ;“ 是” 是古今异义词,“ 这 ” 的意思。 (3)本题 句

4、中的 “ 求(寻找)、下流(下游)、固(本来)、颠(颠倒,错误)” 几个 词是赋分点; 句中的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 几个 词是赋分点。 (4)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 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启示人们:要对事物全面了 解,不能凭借主观臆测来处理问题。作答时可结合语句“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C; 崩塌,倒塌; 划船 ; 此,这 ; 原来(是)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既然这样,

5、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 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 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 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 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 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

6、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或是给人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 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 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 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7、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 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 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 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 是

8、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静以修身 _ 非学无以广才 _ 年与时驰 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

9、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 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 “ 静 ” 与“ 明志 ”“成才 ” 的关系, “ 淡泊 ”“宁静 ” 是“ 明志 ” 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 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 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 静以修身 “ 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 先反后正,论述了“ 静“ 与“ 学”“志” 三者的关系。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 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

10、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志 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 (2)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解析】 【分析】( 1)“ 静以修身 ” 翻译为 “ 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 静” 意思是 “ 屏除杂 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 “ 非学无以广才” 翻译为 “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 广” 意思是 “ 增 长” 。“ 年与时驰 ” 翻译为 “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 ,“ 驰”

11、 意思是 “ 飞驰 ” 。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 ” 意思是 “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明志 ” 意思是 “ 明确志向 ” ,“ 宁静 ” 意思是 “ 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 致远 ” 意思是 “ 实现远 大目标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慢” 意思是 “ 怠慢 ” ,“ 励精 ” 意思是 “ 振奋精 神,尽心,专心” ,“ 险躁 ” 意思是 “ 冒险急躁,狭隘浮躁” ,“ 治性 ” 意思是 “ 修养性情 ” 。两个 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C“ 接下来先反后正” 应为 “ 先正后反 ” 。故选 C。 故答案为: 屏除杂念和干

12、扰,宁静专一; 增长 ; 疾行,指迅速逝去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放纵懈怠就无法 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 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

13、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 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 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 获则烹。 ” 其弟争曰: “ 宜燔。 ”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划线的词。 将援引射之 _ 宜燔 _ 烹燔半焉 _ 已而索雁 _ (2)将

14、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案】 (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2)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解析】 【分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 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 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 烹” 是“ 煮食 ” ; “ 索” 是古今异义词,“ 寻找 ” 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

15、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 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 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 已 而(不久)、索(寻找)、凌(升)” 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 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 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 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拿起;

16、应当;煮食;寻找; 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 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 一射下就煮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