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083080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业)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旅游行业)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旅游行业)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旅游行业)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旅游行业)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业)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现象精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布时间:2006-07-06 09:06:18 来源:程建平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丰富且具备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随着旅游扶贫开发的广泛深入发展,在实践中凸现的不和谐现象影响了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开发中不和谐现象的表现 旅游区农民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矛盾冲突。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地区,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相对落后,而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使一些地区出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现象。有些地区把景点一圈就对外收费,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使部分景区红火一时后就销声匿迹,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尽早引资进行旅游

2、扶贫开发,往往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有的地方政府动辄就给开发商划拨大面积的土地用来建宾馆、游乐设施或者是种成果树,并以较低的价格补偿农民。如果开发商经营几年失败,最终损失最大的还是农民。虽然短期效益明显,但当地农民长远利益得不到保证,环境保护很难落实。处于弱势地位的旅游区,农民不能公平分享旅游开发的成果。旅游扶贫开发能否真正起到扶贫的功效,关键是看贫困人口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到旅游业中,从而受益。贫困人口自身的角色弱势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的这种融入过程。一方面贫困人口基本上没有积蓄,即使在当地实施了旅游扶贫开发,这些贫困人口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资金而无法创业,租不起铺面,办

3、不了家庭旅馆、土特产商店,搞不了运输等,面对无数的市场机会也只能无奈地让其溜走;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一般素质较低,市场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缺乏自觉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主动性,依赖、懒惰思想严重。因此,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简单体力劳动,如旅游区基础工程建设、环卫、苗圃、果园种植等,工资相当微薄。从理论上看,贫困人口与旅游投资商合作开发旅游业是一种理想的参与方式,贫困人口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最切实的开发利益。但贫困人口往往不具备与投资商对等合作的实力,处于被动地位,即便是形式上的对等,在利益分配上也不可能公平地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成果。旅游区传统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和异化。旅游扶贫开

4、发将会促进贫困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化的进程也会给旅游地的文化带来比较大的冲击。贫困地区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礼仪风俗、饮食服饰等的民俗活动都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并且往往是一年一度。由于旅游扶贫开发中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许多景区就干脆把一些民俗活动与其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脱离开来,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纯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集中展示给旅游者,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也变成了一天数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迎合旅游者追求新奇、热闹、好玩的心理,民俗文化活动或被浓缩,或被改编,移花接木、鱼目混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篡改传统习俗来满足游人体验异族风情需求的“文化上的冒充”,常常只展示了地方文化的小部分而且

5、是表面的内容。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旅游地畅销产品之一,需求量很大,也受到商品化的困扰。为满足旅游者的大量需求,手工艺品的机械化?穴大众化生产?雪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由于机械化无法完全达到手工技艺的标准和要求,致使许多手工艺技术和构思正在逐步退化,甚至有失传的危险。而且,传统的手工艺品被大量仿制,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商品充斥市场,也大大降低了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旅游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不和谐问题。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由于生计的需要,一些地区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使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形成了“贫穷开发破坏更贫穷”的恶性循环。旅游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不和谐,主要来自于旅游

6、项目乱设、旅游区的规划与管理不善、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无序以及因挤占当地居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而间接造成的环境影响。影响环境的因素由贫困衍生出来,而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两者相互影响。在这样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环境问题会更突出,环境压力会更大。旅游扶贫开发资金的不合理利用问题。实践表明,旅游扶贫资金不合理利用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被非法占用,以及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充分、投资效益低下、扶贫效果差等两个方面。某些地方政府利用旅游开发的招牌骗取国家低息贷款和各种优惠政策,却不真正用于发展旅游扶贫开发,这种做法不仅偏离了国家贷款和优惠政策扶持的初衷,降低了国家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容易产生资金和资

7、源滥用甚至流失的现象;另外,一些地方领导看到搞旅游容易出政绩,便盲目追逐旅游开发热,不看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大搞旅游项目建设,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面子工程”和“首长工程”的盛行,由此产生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的现象是很多的。解决不和谐现象的对策建议明确政府主导地位。旅游扶贫开发的特殊目标和市场机制的自身局限性,决定了旅游扶贫开发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地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政府在主导旅游扶贫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偏离方向,即把更多

8、的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上,而忽视了最迫切需要受益的群体贫困人口。虽然地方经济的增长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促进贫困人口生活的改善,但显然没有让他们直接受益来得有效。为此,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评价旅游扶贫效果的指标体系。对比较重大的旅游开发决策,应充分地将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考虑进去,以减少对贫困人口的各种不利影响。另外,政府也应该将各种有效的扶贫措施(如财政扶贫、科教扶贫、信贷扶贫等)与旅游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促进,以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协调旅游企业和贫困人口的利益分配。相对于政府而言,旅游企业参与到旅游扶贫开发是出于经济利益目的的考虑,尽管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取悦于周边社区

9、,旅游企业有可能会主动给予贫困人口一些实惠,但这种扶贫支持显然远远不够。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措施调节旅游企业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分配。例如,在招标过程中,除了考虑投资方的报价以外,还要综合考虑旅游企业的使命和区域发展战略,看是否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发展,以此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在与投资方具体谈判和订立协议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本地居民有优先就业的权利,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也要尽量争取由本地供应。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充分地保证本地雇员的决策参与权,并建议企业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融入当地旅游业的能力。旅游扶贫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人口自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贫困人

10、口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命运。所以,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融入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影响贫困人口公平享受旅游开发利益的自身原因,主要有人力资本低下和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缺乏组织力量等。因此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多接触新思想、新观念,主动接受更多的再教育。但是,仅靠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义务性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相关的旅游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也是影响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服务的重要障碍,因此,政府应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每年应该划拨一定的旅游扶贫资金用于这方面的投

11、资。健全相关法规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法规可以对各种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形成较强的约束,建立并完善环保法规的工作不仅必不可少,而且非常紧迫。在许多景区,尽管有明文规定禁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但对于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伤害行为还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因此,只有将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地防止贫困地区环境质量的下降。比如,对于不处于核心保护区的当地居民,可考虑不予搬迁,某些民族村寨或传统文化浓郁的村庄甚至可以建设成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对游人开放,这样既避免了移民问题,也可以起到扶贫的效果。旅游区对生产、生活资源的占用要有限度,而且要分阶段逐步进行,以免因资源紧张引发周

12、边居民的生产性、生活性环境破坏。在破除一些对环境威胁比较大的生产、生活方式(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瑶族的“刀耕火种”等)的同时,也要为当地居民想好新的生活出路。例如,景区可以雇佣当地人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如捡拾废弃物、巡逻监督等,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周边居民的生活压力,而且周边居民通过亲身参与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更自觉地采取亲近环境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

13、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乡村旅游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为解决日渐凸显的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

14、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并增加了“环境”与“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具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到2007年预计拨付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英国环保人士巴彻勒说:旅游业是英国最大的产业,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法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

15、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乡村旅游与其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种“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在芬兰,农场旅游广受欢迎。人们在农场可以欣赏原生态的乡村景色,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农场主用自己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农作物等生态食品款待客人。在芬兰,类似的乡村旅游场所有几百处,均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与乡村旅游选择多样性相仿,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自助的方式包括交通出行的自助化,自驾车、单车或徒步出行,更加愿意选择利用乡村环境和资源开展自娱自乐活动。 4.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 乡村旅游在起步阶段,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客源为附近城市居民,区域很狭窄。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主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日益注重品牌建设,加大了宣传促销的力度。乡村旅游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