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城市园林设计论文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080498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工程)城市园林设计论文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园林工程)城市园林设计论文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园林工程)城市园林设计论文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园林工程)城市园林设计论文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园林工程)城市园林设计论文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工程)城市园林设计论文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工程)城市园林设计论文精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比较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异同。1中西园林起源的形似性:前者起源于灵囿和园圃;后者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也分别是各自游乐园的先声。2中西园林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中西园林不仅有着十分相似的起源,而且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相似的。突出地表现在园林的实用功能和观赏休闲的演变关系上。园艺的起源与人类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主要靠食用植物而求生存。因此,园艺的发生与食用和药用植物的采集、驯化和栽培密切相关。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

2、同的时期。3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中西园林所用材料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4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这主要表现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奢侈品。总结出以上论述后,我感慨颇深,虽然很多学者都着重论述中西园林的差异性。但中西园林竟有着这种种的相似性,虽然它们存在于相距甚远的时空中,但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体系,但他们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我们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园林艺术是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个体的差异性与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是对立同一的关系。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性中西园林

3、由于在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因而对方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品质。蕴涵了不同的造园思想。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但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崇尚理性主义,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园林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了形成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园林的精髓;与自然关系密切,力求变化;对永久性的表现。与中国风景画一样,概括为“山水”,

4、中国园林试图接近并以象征的方式展示自然的本质。这并非自然的翻版,而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而“追求自然的本质”恰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而若说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诗情画意”,那么则不能体现中国园林的本质。因为,西方园林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西方造园家门在设计,创造园林时,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渗入到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去。西方传统的园林艺术精髓与理想大概是一回事,很少例外。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对照。通常,这类园林或包括花木、喷泉、精心制作的雕塑等要素,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追求各自的理想,因此,在

5、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总是存在,且总是有意识的,而这一方式,在西方并不普遍。相反,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以及对草坪的大量使用。总而言之,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则强调“秩序和控制”。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应多方研读,才能品味其真谛,吸收其精华。在自我的设计中,若能适当借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设计方法。(二) 中国的“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步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绿色启示,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美的

6、发展历程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建构、意境、规律以及审美文化心理,决不能离开天人合一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的、生态学的、美学的思想渊源。”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体现了深厚、浓重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最高准则。“天人合一”思想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被称着“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海,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完美融合的典范。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二是再现中国诗歌和绘画中的意境。可见圆明园依托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得淋漓尽致。中国古典园

7、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为最高理想,让自然和人契合无间。但以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天人合一”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它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思想渊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优越的自然生态与富饶的精神文化生态都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单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准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

8、,还是在未来的景观规划中都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阅过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挖掘其理论根源,再看现代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值得我们反思。“以人为本”景观设计即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它以人为轴心,注重提升人的价值,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各种功能上的需求,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然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仅以人为轴心是不行的。因为人类不是孤立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人类,是生存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类,是属于自然和环境中的一部分。人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环境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发展变化不会因为人类的主观需要而改变。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来从事生产和活动。如与其相悖,则必将受到环境的报

9、复和惩罚。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技的进步、人口的集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环境问题,而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现在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生态景观设计也势在必行。现代景观设计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有时候为了满足人视觉上的美感,为了满足某种功能,或者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就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设计单单为了满足形式和功能。摩天大楼、水泥铺装、水泥堤岸等使得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儿童只知道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却不知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去;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

10、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 鉴于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妨将其作为一种生态典范。现代景观设计不能为满足人的精神、物质、审美等需求而忽视自然,扼杀自然。现代景观设计不能只兼程“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应注重自然和环境,对自然和社会负责,实行自然优先、环境优先原则。现代景观设计在营构布局,配置山、水、植物等景观元素时应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生生不息。(三) 作为一个学生如何将园林的学习贯彻到今后的学习中。(一) 伦敦城市绿地的功能。伦敦

11、是最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更是公认的“绿色城市”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其绿色框架,如环城绿带、开敞空间网络、人行道和运动休闲设施等,被国际社会所推崇。伦敦经济的成功,与环境的健康密不可分。因此,在对伦敦城市绿化经验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伦敦城市绿地发展经验,以便为我国城市绿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4 伦敦绿地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伦敦绿地规模大、类型多样,是伦敦城最具价值的财产,具备满足视觉愉悦、娱乐消遣、经济资源、控制都市蔓延、处理废弃物、埋葬亡者、自然保育和野生生物价值等功能,在景观、历史意义和舒适方面具有特别价值。英国遗产协会(English Heritage)将其中

12、的100多个认定为具有特别历史意义的公园和花园(Register of Parks and Gardens of Special Historic Interest),许多广场则包含在1931年颁布的伦敦广场保护法(London Squares Preservation Act 1931)中,并予以特别关注和保护6。4.1 公共开敞空间(public open space)和城市绿地空间(urban green space)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LPAC)将开敞空间分为公共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空间,这为伦敦开敞空间免遭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护框架。公共开敞空间指公园、公用地、灌丛、林地和其他已建成但不

13、限制公众进入,并且能够根据开敞空间分级系统进行分类,在城市地区满足休闲和非休闲需求的开敞空间。而城市绿地空间,指公众进入受限制的或者不是正式建造的,但在都市范围内能满足娱乐或非娱乐需求的开阔空间。公众进入是否受限制,是区分二者的最主要特征。4.2 都市开敞地(metropolitan open land)大伦敦规划委员会将大伦敦地区意义重大的开敞空间描述为“都市开敞地”,为生活、工作和旅游者提供露天设施(如休闲、游憩、运动和游览);注意景观、历史、建筑、考古和自然保护等特色的协调性;形成绿链。因此,政府的政策是维持和提高景观的特征和质量,提供特殊的和一般的公众参与和娱乐,提高公众健康。4.3

14、绿链(green chains) 彼此接近的开敞空间,通过有路标的人行道和其他步行路连接成整体, 穿越居住区和其他建筑密集区域,构成“绿链”,并通过高密度的绿化措施,增加开敞空间的可进入性和环境质量。它对伦敦的绿地框架、游憩和自然保育都很重要。伦敦各区镇已在可能的地域,保护、创建和管理绿链。目前,伦敦东南部的绿链已经建立(图51),而其他部分正继续建设。4.4 都市人行道(metropolitan walks)“都市人行道”概念是1993年1月在伦敦步行论坛(London Walking Forum)上提出的,目的是在伦敦设立一个连接开敞空间和乡村的绿色人行道网络,在伦敦城区享受乡村式的体验,

15、并使以步行去工作、上学、购物和去汽车站及火车站成为可能,以便减少使用汽车。在建筑密集的区域,加大人行道的绿化密度,并在人行道穿过主要公路处,建设穿越设施。4.5 环城绿带(the Green Belt) 环城绿带是伦敦绿色空间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世界建设城市环城绿带的最成功典范。环城绿带概念是1938年环城绿带法确定的,50年代内阁同意实施,目的是:防止邻接城镇的合并;促进农村的保护,避免被侵占;保护具历史意义城镇的环境和特征;通过鼓励废弃地和其他城市土地的循环,促进城市更新。环城绿带宽约8 km,在大伦敦范围内超过90 000英亩(36 422 hm2),占大伦敦面积的23%和大都市绿带(M

16、etropolitan Green Belt)的15,其中83%属于公开使用(under open uses),绝大部分用于农业;绿带约4 700英亩(1 902 hm2)是荒野(vacant land)。绿带呈楔入式分布,促进市区与郊区空气的交换,改善城市地区的小气候状况;同时,提供大伦敦最主要的野生生物生境资源,对伦敦自然保育具有重要意义。绿带的一些动植物种类已拓殖到城区,发展了the Lea Valley Regional Park和the Dagenham Corridor等野生生物廊道。然而,在19491992年之间,在样区调查中,具明显都市特征的景观上升48%,公园土地减少18%,灌木树篱减少 26%,退化的洪泛平原景观增加300%,更多的公众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