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079652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疗药品管理)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疗药品管理)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疗药品管理)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疗药品管理)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药食同源中医药学与营养精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药食同源中医药与营养更多资料请登陆:http:/ 我们中华民族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记载距今约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所以说中医药与饮食养生,它为历代人民和世界人类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中医药对营养的认识及其发展简史n 概况n 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则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在认识人体上,中医往往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自己一套特色知识理论。而对食物则是在阴阳五行为指导概括了食物性味、归经,阐述了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形成发展了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并以此指导用于

2、调理人们健康。中医药食疗其目的是使人们健康长寿,并是人体营养达到动态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不同形式,表现为食物的配搭,重视膳食与药膳的结构合理化。 发展简史n 早期食事活动n 食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因此药食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n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n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经验积累发展成为一门正规学科,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中医营养理论体系也就逐步形成,如当时黄帝内经一书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作了较

3、系统论述,确定了实施方法和原则,该书素问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就明确了药治与食治结合起来对人体健康保健作用。该书所载方剂一半以上含有食物成分。所以黄帝内经一书为后世中医药药膳等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n 中医营养理论的提高n 秦汉之际,方士蜂起。为顺应统治阶层的愿望,寻求长生登仙之道。如秦汉安期生,李少君至晋代葛洪等中医营养名家,对饮食营养,卫生化学都有相当阐发。晋唐时期,食养食疗经验积累更为广泛丰富,特别是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颇有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就,如甲状腺 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用食物来治疗。 n 中医营养的全面发展n 宋代以饮食治

4、疗疾病很普遍,具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皇家编著太平圣惠方中记载28种疾病,都有食治方法,圣济总录一书、专门设“食治”篇共有30条,详各种病食治方法。元代从世祖起就没有御膳太医,专门为宫内诸君王调配御膳。这一时较影响代表著作有饮膳正要、养老奉亲书都是偏于食疗、老年保健专著,较居西方F10yeY氏的保健医药早600余年问世。 n 中医营养进一步实践n 明清时期对中医药营养究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关饮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现,如食物本草、随息居饮食谱饮食须知等书,都注重实践,有了实用价值阐述。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中药1892种,其中收录518种物品大多是日常可食用者,该书分谷部、果部、鳞部、兽部,包含

5、了极为丰富的动植物矿物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是一部举世闻名药学巨著。 n 中医营养的近代发展n 从清末辛亥的革命民国时期,中医营养仍有发展,1932年张拯滋著食物治疗新书,1937年杨志一等又编食物疗病常识、补品研究等书。杨志一主编食物疗病月刊他们都积极提倡我国传统的食品精华。当时中医营养知识已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n 中医营养的现代发展n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药饮食营养也得到相应发展,由于人民日常生活水平提高,在饮食生活方面对食养、食疗也就提高了要求,所以传统的饮食营养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大量食疗药膳等保健书籍和科普书籍也相继问世。中医食疗和食补

6、已进入了医疗、护理、 家政、肮天及国防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1976年国家成立中医养生康复专业,有中医饮食营养学课程,有个别中医院设立了食疗科或食疗门诊。目前中医营养学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性味、归经n 性味、归经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n 性味,即食物四气五味;归经,即食物各归其经。因“药食同源”所以食物性味归经和中药性味归经是相似的。它们既是用药治疗的依据,同时也是饮食的重要依据 性味n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是共其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7、”这是治疗法则,同样也是选择药物依据。n 温热性食物:具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益作用。适合寒症选用。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n 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的作用。适合热症等选用。如西瓜、冬瓜、白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n 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润,使其功能正常发挥。食物对脏腑也一样有不同的选择性。灵枢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种五味划分,不仅适用五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

8、的理论基础。n 辛味:能行气通血脉,所以辛味食物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驱散风寒,舒通经络的功能。外感风寒者宜吃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对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者宜吃辣椒、茴香、荔枝、砂仁、桂皮等有行气散寒止痛作用的食物。风寒痹痛者则宜饮用白酒、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n 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诸虚者比较适宜。甘还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但甜味食物摄入过多易发胖。它们有银耳、燕窝、大枣、梗米、小米、糖、兔肉、鸡肉、胡萝卜、冬瓜、甘草、鹌鹑肉等。n 酸味:收敛固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

9、提高钙、磷的吸收率。适宜久咳、久泄、久痢、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患者食用。但过量酸味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它们有乌梅、米醋、橘、苹果、草莓、五味子等。n 苦味:具有清泄燥湿功效。取其清泄之功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适于热病烦渴、中暑、目赤、患疮疡及疥疮者。它们是苦瓜、茶叶、猪肝、鱼腥草、苦菜、蒿菜等。n 咸味:有软坚散结作用,凡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痞块、便秘者食之。有咸味食物多为海产品和某些肉类,它们是:海蜇、海带、海参、紫菜、猪肾、盐、带鱼等。归经n 归经:“五味入口,各有所归”,描述了食物由五味不同而各归其经的营养生理现象,除上述性味学说之外,传统营养学食物归经理论对食物功

10、能更为深入。n 肺虚咳喘时多吃百合、山药、白果、燕窝、银耳、猪肺、蛤蚧、冬虫夏草等补品,入肺经,具有补肺润肺作用。肾虚的腰痛、腰酸之人,多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药、桑椹子、猪腰、枸杞、杜仲等补品,入肾经,有补肾壮腰作用。n 同是清热之品归经有不同:如梨和柿子入肺经,偏于清肺热;香蕉清大肠热;桑椹子清肝虚之热;芹菜清肺火;莲子心偏于清心热;猕猴桃清肾虚膀胱热。n 同是补益食品归经亦有不同:如猪心、龙眼肉、柏子仁、小麦则入心经,故补心、可养心安神、心悸食眠者宜之;淮山药、扁豆、糯米、大枣则入脾胃经,故能健脾养胃,脾虚便溏者宜。n 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不仅是中医用药原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宜忌的理论依

11、据。这与现代营养学从分析食物营养成分入手,从含营养素去解释,其营养价值的还原论方法存在明显区别。中医食物养生调理作用,绝非指“营养素”,而是根据性味归经理论进行分析选择,这种辩证科学的饮食宜忌观,在现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很难见到的。而正是这点才体现了中医传统食疗极强的实用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理论的精华所在。十味中药的营养保健作用n 中药能增进体质,抗衰延年为古今中外所公认。近年来对其营养保健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初步提示了八个方面:一是调整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二是调整和增强内分泌功能;三是调整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强人体抵抗力;四是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五是促进物质代谢;六是降

12、血脂降血压,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七是补充必须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八是抗肿瘤作用。 n 下面介绍十种中药的营养保健作用:n 人参n 人参自古就是著名补药,其处方名为野山参、圆参、生晒参、边条参、红参、糖参、吉林参、辽参、高丽参、西洋参、种洋参。红参性偏温,西洋参性偏凉,但两者成分基本相似,作用也是一致。 n 功用概述:人参甘微苦,温,入肺、脾、胃、心、肾诸经,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生津固脱,调补五脏,强精通脉,延缓衰老。主要用于元气不足,劳伤虚损,食少倦怠,自汗喘促,老人尿频,阳萎早泄,疲乏形坏,惊悸怔忡,健忘少寐,精神恍惚等,历代养生家一直视其为养生保健的珍品。n 现代研究:人参主要含有人参皂甙

13、、挥发油、有机酸及酯类、氨基酸、糖类、甾醇、维生素、酶类、黄酮和丰富的微量元素铜、锗、锌、铁等。人参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能明显提高细胞寿命,抗氧化是其抗衰老的重要环节,能提高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提高抗疲劳能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智力,促进内分泌体功能,提高物质代谢能力,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和肝脏解毒能力。人参能改善机体各脏器。特别是脑、心、肝、肾的功能,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药物。一般每 1-2克含化或泡水喝,也可配搭食物成营养药膳。阴虚火旺,体质壮食者慎用。黄芪n 黄芪属豆科植物。黄芪的根又为黄耆。处方用名黄芪、北芪、生黄芪、炙黄芪。n 功用概述: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

14、。益气固表,补中益气,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要用诸虚不足、肢体劳倦、面色萎黄、自汗喘促、中气下陷、脾虚泄泻、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和老年中风等气虚诸症。 n 现代研究: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黏液质、氨基酸、胆碱、甜菜咸、叶酸及硒、硅、锌、钴、铜等微量元素,具有强壮和抗衰老延寿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强心利尿,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糖和抗病毒,黄芪应用十分广泛,普通应用于保健药品和药膳的配制中,对防病能力下降,容易感冒的人尤为适用。山药n 山药是薯蓣的根,古时亦称为薯萸、土薯、山蓣、山药、山薯等,处方名为生山药、怀山药、淮山药、薯蓣等。n 功用概述: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补肺益气、健脾补虚、

15、固肾益精、养心安神、强心增智、宁嗽定喘,主要用脾胃虚弱,肾精亏损和肺气虚损诸症。 n 现代研究:山药成分为胆碱、皂甙、淀粉、糖蛋白、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淀粉酶、尿囊素等。山药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干扰素生成。改善冠状供血不足,提高人体性机能、抗氧化、抗肿瘤、降低血糖、改善消化功能。山药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19种氨基酸,含有铜、锰、钴、锌等必须微量元素,是健身延年的重要物质基础。山药广泛用于慢支、糖尿病、慢性肝炎、肾炎及肿瘤等病症。山药是一味养生的保健佳品,同是日常食物,年老体弱者长期食用。地黄n 地黄分生地、熟地两种,熟地黄是地黄根加工蒸制而成。处方名为生地黄、生地、熟地黄、熟地。n 功用概述:生地性寒,熟地性微温,入心肝肾经。凉血止血、养阴生津、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力气、利耳目、填精髓、长肌肉、疗五劳七伤,延年益寿。主要用于阴虚发热,皮肤干燥、肺肾虚损、肾阴不足、须发早白、虚劳困乏、吐血溺血诸症。 n 现代研究: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及甙类、胡萝卜素、糖类、有机酸、谷甾醇、丙氨酸等15种氨基酸及铜、锌、铁、锰、铬等20多种微量元素。地黄能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激活性,使SOD活性增强,从而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