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38077342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 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2)网名为 “ 路人丙 ” 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 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 遇。 ” 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 之” 和 “ 而” 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

2、,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 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 _登飞来峰,抒写_,诵之 _ 【答案】 (1)B (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正 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 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之” 和 “ 而” ,多了停顿,拉长了语 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解析】 【分析】(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

3、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 项,曹操 (东汉末年);B 项,王湾(唐代诗人)C 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 人); D 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 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 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 的理解是正确的。 (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 顿,其句式为:前/不见 /古人,后 /不见 /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4、,其句式为:念 /天地 /之 /悠悠,独 /怆然 /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 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之” 和“ 而”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 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 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 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 一。 故答案为: B; 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正是 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

5、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 怀才不遇。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之” 和 “ 而” ,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 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 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 相

6、同。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_(填季节)风景图,从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 玩 【答案】 (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2)选A。“ 眠” 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 生活情趣。 【解析】 【分析】 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 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

7、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 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这首诗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 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憩、玩 ” 二字表达不出 这种意境,选择 “ 眠 ” 字押韵最合适,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 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 初夏(夏季); 杨花(或荷叶)。 选 A。“ 眠” 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 活情趣。 【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

8、,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 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 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3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 千寻 ” 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 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 千寻塔 ” 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

9、见旭日 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 遮住视野,有 “ 一览众山小 ” 的感受。 【答案】 D 【解析】 【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 精神。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 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 细辨析。 4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 辉。宁知 丧

10、乱 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 明月:传说中的“ 随侯明珠 ” ,与 “ 和氏璧 ” 齐名。 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 “ 更有一珠归 ” 中 “ 珠” 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以珠喻人 (倩公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 (扣住 “ 比 喻”“赞美 ” ,意近即可 )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 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 ),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 “ 赞美 ”“惜别 ” ,意近即可 ) 【解析】 【分析】

11、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 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 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 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 +感情(心情)。这里用“ 珠” 字 写出了李白 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 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 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 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 境特点,明确抒

12、情方式。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 情。 故答案为: 以珠喻人(倩公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 (扣住 “ 比 喻”“赞美 ” ,意近即可 )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 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 ),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 “ 赞美 ”“惜别 ” ,意近即可 ) 【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 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 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

13、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 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 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 【注】 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 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东风:春风。 (1)“ 雨后霜前着意红” 一句运用 _的

14、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的自然属 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 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解析】 【分析】( 1)诗句 “ 雨后霜前着意红” 的意思是: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 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 蓉不畏严寒的精神。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 木芙蓉 ” ,实际上是借“ 木芙蓉 ” 来写人。

15、特别是“ 一生开落任东 风” 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 自开自落。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 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 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 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 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本题考查分析托

16、物言志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 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 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 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 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 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重阳:每年农历九 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 九日 ” 这一天有饮酒、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 九日和友人相聚” 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答案】 (1)赏菊 (2)皎诗将“ 九日 ” 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 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