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多少事_咏史怀古类诗鉴赏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8075725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古兴亡多少事_咏史怀古类诗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千古兴亡多少事_咏史怀古类诗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千古兴亡多少事_咏史怀古类诗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千古兴亡多少事_咏史怀古类诗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千古兴亡多少事_咏史怀古类诗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古兴亡多少事_咏史怀古类诗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兴亡多少事_咏史怀古类诗鉴赏(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类诗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怀古诗是中国古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怀古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区别 咏史偏在国家,怀古偏在个人 欣赏这类诗歌

2、,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咏史怀古诗特点,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咏史怀古诗特点,4、常用意象:江水 草 鸟 月 烟云 烟雨 楼台 金陵 六朝等 5、意境特点:深远 开阔 空茫 苍茫等 6、风格:慷慨悲壮 苍凉悲慨 深沉感慨等,咏史怀古诗中的

3、古地、历史朝代,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怀古诗的思想感情怀古诗有的是咏古迹,有的是怀古人,有的是忆古事。但多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怀古伤己, 抒发世态沧桑、人事代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如刘禹锡乌衣巷 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泊秦淮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

4、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如赤壁怀古 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 如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诗的鉴赏,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披文入情,揣摩意图,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此诗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

5、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披文入情,揣摩意图,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了解怀古的意图。,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与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 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 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 杜甫的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前面谈的

6、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樯橹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诗人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要融进诗人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即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既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典故,还须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归纳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

7、情。,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咏史抒怀诗的手法多样。在构思上,有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用典来叙事抒怀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借古讽今的(如李商隐的贾生,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正反对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或是侧面烘托(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全国卷) 江城子

8、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9、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抒写。(2)“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

10、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

11、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这首诗歌的寥落沉郁,与奋发进取的盛唐气象迥别。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小结: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

12、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咏史怀古诗常用手法:用典 对比 反衬 烘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借古讽今等,实战演练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

13、系的?,答:触景生情。诗人行走于秦原,颓败的景象触动诗人对没落时代的感慨。寓情于景。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写哀景抒哀情。所写景象如古碑、苍山、残阳、黄沙等,呈现出哀伤萧瑟的味道,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金陵怀古 王 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东流。【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首句破题,兼点时间、地点。诗人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

14、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金陵怀古 王 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东流。【注】王珪时任北宋左

15、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金陵怀古 王 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东流。【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2、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很传神,请指出 ,并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

16、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鉴赏: 首句破题,兼点时间、地点。诗人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