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8074908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7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ICS29.220.99 M41 YD 中中 华华 人人 民民 共共 和和 国国 通通 信信 行行 业业 标标 准准 YD/T 206120XX 代替 YD/T 20612009 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通信机房用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Constant temperature b)当设定送/回回风相对湿度在30%70%范围时,湿度控制精度为5。并在5%10%可调。 5.6.2 空调机有独立的制冷、加热、除湿、加湿、送风功能,对各项功能的控制应能保证在设定控制点 和精度控制范围内。 5.6.3 空调机应能储存大于等于50条历史告警信息,并能记录压缩机、风机、加湿器、加热器的累计工 作时间,且具备

2、掉电存储功能。 5.6.4 空调机应有来电自启动功能,交流供电恢复时,设备应保持停电前的运行状态。 5.6.5 空调机应具有延时启动功能,延时时间应能在1s600s可设定,能够控制多台设备顺序加载。 5.6.6 双系统机房空调应具备平衡双压缩机运行时间等功能。 5.6.7 空调机应具备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模式。 YD/T 206120XX 5 5.6.8 空调机应具有温度控制优先功能。 5.7 通信功能 5.7.1 空调机应具备RS232或RS485或RS422通信接口,并提供通信协议,通信协议应符合YD/T1363。 5.7.2 空调机应具备群控功能,每台机房空调均具备单独的监控功能,

3、可设定以下功能: a)根据机房内热负荷的变化自动控制系统中空调机的运行数量及容量; b) 具有避免同一机房内多台空调机同时运行在相反的运行状态(制冷/加热、加湿/除湿)的功能; c) 能实现系统中主、备空调机之间的自动切换,系统中空调机应定时轮换作为备份机组,保证整 个系统的可靠性。 5.8 告警及保护功能 空调机应具备下列告警和相应的动作: - 直接膨胀式制冷系统高压、低压告警; - 气流故障告警; - 温度、湿度超出范围(过高或过低)告警;; - 加热器高温保护; - 加湿器告警; - 滤网堵塞告警; - 水系统断水和防冻等安全保护; - 漏水报警; - 空调机应预留火灾、烟感等报警以及与

4、其它安全器件联锁接口; - 电源故障告警; - 机组供电在缺相、错相、电压过欠压情况下,应能自动保护或停机,在电源恢复正常后可自动 恢复原设定模式运行,所设置参数保持最后的设定状态。 5.9 关键部件 5.9.1 控制器 控制器应记录多天、多条事件记录、告警记录,采集频率为每小时记录温湿度,显示温、湿度及曲 线、空调运行状况、告警状态。 5.9.2 显示器 显示器应带背光,多行显示,具备中文操作菜单、图形和图表显示,菜单中有手动操作模式。 5.9.3 压缩机 空调机宜采用涡旋压缩机,可选用变频压缩机、数码涡旋压缩机等节能型压缩机。 5.9.4 加湿器 加湿器应适应不同电导率和软硬水质,保证加湿

5、速度效率,并便于维护。 5.9.5 室外风机 冷凝风机应采用无级变速控制装置, 可根据冷凝器管道内部压力变化自动调节冷凝风机的转速, 能 够提供故障保护和报警信号。 5.9.6 室内风机和电机 机房空调室内风机宜配置EC风机,具备风压可调、过载保护功能。机房内达到设定温度,空调压 缩机、室外风机停机时,室内风机可保持运行。 5.9.7 换热器 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与制冷能力应匹配。 5.9.8 节流装置 空调机的节流装置应选用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 6 通信机房空调系统应用 6.1 空调机容量选取原则 YD/T 206120XX 6 6.1.1 机房空调配置以“冷量优先”的原则,在满足总需求冷量

6、的基础上,按机房电功率密度配置。 6.1.2 考虑通信机房重要性和运行安全性,机房所需总制冷量宜留有备用量15%20%。 6.2 空调机冷量配置要求 6.2.1 单系统冷量配置要求:单压缩机系统组成的空调机,显冷量不宜超过50kW; 6.2.2 双系统冷量配置要求:双系统显冷量不宜小于50kW;双制冷系统应能互相独立,一个系统上的部 件损坏不能影响另一系统的正常运行。 6.3 空调系统的送风方式选择 通信机房宜采用下送风方式,蓄电池室等宜采用上送风方式。 6.4 应用原则 6.4.1 机房设备与空调系统的配合布局建议 6.4.1.1 机房通信设备安装设计时, 应根据设备的电功耗均匀布置, 设备

7、安装按照面对面、 背对背形式, 形成机房内的冷、热通道,并宜采用封闭冷(热)通道措施,减少冷风、热风的混合损失。空调机的回 风口宜面向热通道。如图1所示: 图1 机房冷通道、热通道合理分布图 6.4.1.2 空调机送风应保证通畅,机架空隙应予以阻挡。应防止冷热气流直接混合,送风气流组织应均 匀有效,满足机房设备散热的要求;末端风口可调节风量和气流角度。 6.4.2 通信设备机柜列间距 6.4.2.1 通信机柜通风方式的分类如图 2 所示。其中:前进风后出风式机柜的机柜列间距宜 1.2m,当 机房单机架功耗较大时(大于 5KW/机柜)的机房,应根据机柜要求的送风量增大机柜列间距或采用高 热密度解

8、决方案;下进风后出风式机柜采用下送风的送风方式时,机柜列间距不小于 1m;对于其它通 风方式的机柜,根据具体的特点,参考图 2 两种机柜的列间距进行设计。 YD/T 206120XX 7 a)前进风后出风式机柜 b)下进风后出风式机柜 图2 通信机柜通风方式分类 6.4.2.2 机柜进出风量的要求可参见表4。 表 4 机柜温差与对应风量 温差 K 1kW 热量对应风量 m 3/h 8 373 9 332 10 299 11 271 12 249 13 230 14 214 15 199 注:计算公式为 V=3600Q/CPT 式中: V风量,单位: m 3/h; Q发热量,单位:kW; C空气

9、密度,取值 1.2kg/m 3; P空气比热容,取值 1.005kJ/(kg. ) T温差,单位: 以上为在标准大气压取值。 6.5 气流组织 6.5.1 上送风风管送风 6.5.1.1 主风管内的风速在6m/s9m/s的范围之内,支风管内的风速在3m/s6m/s的范围之内。 6.5.1.2 根据机房功能规划和设备摆放位置, 合理设计送风口和回风位置, 保证过道上的冷气流分布均 匀。每个送风口应能输出对应机柜需要的最大风量要求,且有调节风量、送风角度的装置。 6.5.1.3 送风距离宜小于20m。 6.5.1.4 多台空调联合运行时, 当共用主风管时,应避免气流的直角转弯和气流对撞,应设计静压

10、箱, 静压箱箱体截面风速低于5m/s。 6.5.1.5 送风机出口600mm以内,应避免设置风阀等影响气流的管件。 6.5.1.6 如果机房空调设置在单独的房间内,回风口截面风速应低于3m/s。 6.5.2 下送风地板送风 6.5.2.1 采用下送风地板送风时, 地板高度应根据风速计算确定, 地板下断面风速宜控制在2m/s 3m/s。 YD/T 206120XX 8 6.5.2.2 送风距离宜小于15m。 6.5.2.3 架空地板应采用经国家消防安全检测中心认可的不燃材料, 且具有良好的防静电、 防老化及防 龟裂性能;架空地板的承载应大于2.5kN/m 2。 6.5.2.4 架空层以下空间只准

11、通风,不应布放线缆及无关管道。 6.5.2.5 架空地板下的楼面应铺设不燃或难燃B1材料制造的保温层和保护层, 防止楼板面层结露, 架空 地板不得与其它任何洞孔相通。 7 检验方法 7.1 检验条件 7.1.1 检验工况 检验工况精度要求见表5。 表5 检验工况精度要求 单位为摄氏度 项 目 室 内 侧 放 热 侧 空气入口状态 风冷冷却的空气入口状态 水 温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进口 出口 风冷式 24土0.3 17土0.2 35土0.3 24土0.2 - - 水冷式 24土0.3 17土0.2 - - 30士0.3 35土0.3 冷水式 24土0.3 17土0.2 -

12、- 7土0.3 12土0.3 7.1.2 末端风速 建议地板出风口以及设备底部进风口风速不小于2m/s。 7.1.3 温度场 建议保障任意设备的出风口200mm处测得的温度与回风温度之差不超过6。 7.2 检验方法 7.2.1 一般要求的检验 按5.1条要求,进行目视与观察。 7.2.2 空调机适应范围的检验 按5.3条要求,用配备(电流、电压、温湿度等)的仪器进行检测与观察。 7.2.3 性能要求的检验 7.2.3.1 制冷系统密封性 空调机的制冷系统在正常的制冷剂充灌量下,用下列灵敏度的制冷剂检漏仪进行检验:1 10 -6Pa .m3/s(制冷量为7000W28000W)和110-5Pa

13、m3/s(制冷量为28000W以上)时,制冷系统各部 分不应有制冷剂泄漏。 7.2.3.2 运转 空调机应在接近名义制冷工况的条件下连续运行,分别测量空调机的输入功率、运转电流和送、回 风温度。检查安全保护装置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检验温度、电气等控制元件的动作应正常。 7.2.3.3 制冷量 按GB/T17758-2010中附录A的方法进行试验。 7.2.3.4 制冷消耗功率 按照7.2.3.3规定的方法测量制冷量时,用电能质量分析仪测量机组总功耗。 7.2.3.5 显热比 按照7.2.3.3检测方法测量显冷量与同时测得的制冷量之比。 7.2.3.6 能效比 按照7.2.3.3检测方法测量制冷量

14、与按照7.2.3.4检测方法测量机组制冷消耗功率之比。 YD/T 206120XX 9 7.2.3.7 冷风比 按照7.2.3.3检测方法测量制冷量与按照7.2.3.3检测方法测量机组风量之比。 7.2.3.8 机外静压差 空调机的机外静压检测方法按GB/T 17758-2010中附录A的要求进行试验,按照GB/T 17758-2010中 附录A的A7条进行测定。 7.2.3.9 最大运行噪音 7.2.3.9.1测试条件及测前准备 空调机的噪声值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下按GB/T 17758-2010中附录D规定的方法测得。 在规定的条件及位置下,测定机组A声级。当风速大于1m/s时,应使用风罩

15、。 在测量机组噪音前,应先测量场所内背景噪声。 空调机组应按有关技术要求安装在台架上,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下稳定运行。运行条件应接近额 定工况条件。 7.2.3.9.2 室内侧噪声测量 测量方法:距机组正面中心1m,地面上方1m处。 计算方法:由于测定的是机房内背景噪声和空调机组开机后的噪声之和,应计算空调机组的噪音。 当测量的噪声值大于背景噪声10dB以上时, 测量值即可为机组噪声。 当小于10dB(A)时, 按公式 (1) 计算: )1010lg(10 1 . 01 . 0LpbLpt Lp (1) 式中: Lpt测量所得的噪声值,单位:dB(A); Lpb背景噪声。 7.2.3.9.3 室外侧噪声测量 测量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a) 侧出风: 距机组正面和两侧面距离1m, 其测点高度为机组高度加1m的总高度的1/2处的三个测点。 测试结果按公式(2)平均,再按公式(1)计算,去除背景噪声后即为机组噪声。 )10( 3 1 lg10 3 1 1 . 0 i Lpi LP(2) b)上出风:在机组四面距机组1m,其测点高度为机组高度加1m的总高度的1/2处的四个测点。测试 结果按公式(2)式进行平均。再按公式(1)计算,去除背景噪音后即为机组噪声。如果机组安装位置 有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