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家国情怀感悟心得体会

上传人:c**** 文档编号:138074840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涵养家国情怀感悟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涵养家国情怀感悟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涵养家国情怀感悟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涵养家国情怀感悟心得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涵养家国情怀感悟心得体会2020年7月11日央视晚间新闻有一条新闻除了带来紧张,再次使观众感动:江西九江市江洲镇致信在外乡亲,呼吁18岁到60岁之间的父老乡亲迅速赶回江洲抗洪,九江段超警水位2.48米,该镇面对34.56米的堤坝,全镇现有劳动力不足千人,家乡急需大家回来同舟共济。两天来,已有2000多在外的江洲游子赶回家乡参加抗洪。回家,这一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话题,涵盖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回家蕴含着家国情怀这一特有的民族文化价值。承载这一价值的,不仅有每年春节大迁徙,还有长年“千里共婵娟”的牵挂与思念。不仅有放弃海外优渥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干大事者,也有以各种方式为建设国家和家乡而

2、努力的平凡工作者。尤其在这个庚子年,我们经历过或目睹过太多的回家。疫情暴发时,无数国人忧心匆匆奔走在回家的路上,无数在外游子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回家。也有人把自己长年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当家,顶风冒雪,千里逆行“回家”抗疫。回首刚刚过去的上半场,全国军民驰援武汉,各地人民众志成城,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国人能够顺利、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最近,看到两起不一样的回家故事:7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经过艰苦努力,已于2016年底实现了脱贫。随着千年苗塞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根基的日益巩固,越来越多的在外年轻人,包括在城里工作的大学生回到了十八洞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这一代年轻人

3、的融入和作为下,十八洞村展现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近日,我的朋友圈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一名70多岁的城市规划老专家,最近也携夫人返回他的河南老家赵庄,参加农村规划与振兴建设,以了却从事城乡规划半个世纪的人对家乡的“未了情”。老人打算在村里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三年之后还要写一本赵庄村史,决心以余生精力在家乡书写乡愁,为乡村留下文脉。曾经有一以色列女孩在美国当选最美世界小姐,当众多电影公司现场邀她签约留在美国时,她竟然宣布:我当选最美世界小姐只想证明,以色列是一个优秀民族,也有最美丽的女人。但我要马上回国,因为我的国家正在艰苦作战,我要回去为祖国而战。第二天,女孩就乘飞机回国了。笔者记起这个故

4、事,一是觉得女孩爱国一定是爱她的家乡和亲人;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永远国泰民安、山河无恙,尽量不发生这样的“回家”。而年轻人回乡创业,游子反哺故乡令人欣慰。这样的“回家”越多,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和乡村的明天越充满信心和希望。然而,像江洲镇在遭遇洪水威胁时,向在外的父老乡亲发出召唤,这样的“回家”还不多见。尽管没有召唤也会有人回家抗洪,但这封信有一种“仪式感”,它给无数自觉和响应的回家人赋予了一种精神价值,那就是以家乡为立足点的家国情怀。这一深沉的情感,已不再是旧知识分子的优越标榜,也不是国破家亡后的伤痛沉淀,它是每一个国人对自己家乡的认同,在关键时刻的责任和担当,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的坚实基础。把它放到民族复兴、实现小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回家,都是对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的超越。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时代,家国情怀就是要像江洲镇一样,从“回家”开始涵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