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简答题[汇编]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38071624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简答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管理学简答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管理学简答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管理学简答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管理学简答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简答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简答题[汇编](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 1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 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2. 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 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3. 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 出现的问题, 提前采取措施, 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 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4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 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

2、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 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 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5正式沟通是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组织内的文件 传达、定期召开的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汇报以及组织间的公函来往等。 1、简述管理概念和性质 答: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 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 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 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 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

3、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的艺 术性。 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 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和构成因素 答: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 生活习惯、 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 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经济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党和国家的经济 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

4、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 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科学技术环境。 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 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它们 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可提供利用的技术资源。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 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 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自然地理 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3、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

5、职工是“社会人” ;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 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5、什么是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 管理学说, 并形成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 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 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这些学派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 派、权变理论学派等。 6、企业文化理论和企

6、业再造理论 答: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 质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 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3)物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 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对企业员工 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作用。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

7、程重组),是上世纪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 的又一新理论。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 的成本、 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就是以先进的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 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 质的变化。 7、计划工作的特征是什么 答:目的性: 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 集中于目标,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 是

8、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普遍性: 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效率性:在制定计划时,要 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 8、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答:现实性原则。 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 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关键性原则。企业必须保证 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目标主体。定量化原则。 组织目标要实现 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 之间要协

9、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权变原则。 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 实现企业宗旨。 9、目标管理的特点。 答: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 能力,实行最佳的自我控制。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10、目标设立是目标管理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 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了激发工作热情的意义。(2)目标 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

10、可能量化企业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 (3)目标期限要 适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将长期目 标分解为一定的短期目标,有利于目标的监督考核,也有利于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4) 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说,要把目标限制在五个以内。目标少而精, 有利于在行动中保证 重点目标的实现。 11、什么是决策有哪些特征正确的决策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决策, 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 判断过程。 决策具有如下特征: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要求决策者具有 超前意识,思想敏锐,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

11、出正确决策。目标性。无目标 的决策或目标性不明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误。选择性。 决策必须具有两个 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可行性。 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 行的, 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 过程。科学性。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做出科学决策。 正确的决策应坚持以下的原则:满意原则。 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层 级原则。 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客观要求。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 整体效用的原则。 12、决策的类型和作用是什么 答:按决策的重要程度,

12、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 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 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作用: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13、定性决策方法有哪些 答: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即通过有关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 共振, 产生组合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 已提出的每一种设想进行质疑,并在质疑中产生新设想。第二阶段是对每一种设想编制一个 评价意见一览表, 同时编制一个可行性设想一览表。第三个阶段是对质疑过程中所提意见进 行总结,以便形成一组对解

13、决所论及问题的最终设想。 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组织决策小组对每一 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后作为参考再发给各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以提出新的论证。几轮反 复后,专家意见渐趋一致,最后供决策者进行决策。 特尔菲法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决策题目。决策题目要具体明确,适合实际需要。第二,选择专家。选择专 家需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专家;怎样选专家;选择什么样的专家;专家人数。第三,制定 调查表。即把预测或决策问题项目有次序地排列成表格形式。第四,决策过程。一般要分四 轮进行,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第五,做出决策。经过多次反馈后,意 见渐趋一致,或对

14、立的意见已十分明显,此时便可把资料整理出来,做出决策。特尔菲法具 有匿名性、多轮反馈、统计性的特点。 哥顿法: “哥顿法” 是美国人哥顿于1964 年提出的决策方法。该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类似, 由会议主持人先把决策问题向会议成员作出笼统的介绍,然后由会议成员 (即专家成员) 海 阔天空地讨论解决方案;当会议进行到适当时机,决策者将决策的具体问题展示给小组成员 使小组成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最后由决策者吸收讨论结果进行决策。 14、如何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 答:企业组织结构使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 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从

15、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 (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目标。 15、组织的类型有多少种 答: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 正式组织,一般是指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 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 16、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答:企业一般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一些不适于通过正式组织解决 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比较容易解决;(2)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企业人 员的稳定与团结;

16、(3)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职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 加强协作关系。 17、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决策的代价。 一般来说,代价越高的决策,越不适宜交给下层决策者。重大决策也不宜授 权。政策的一致性。如果希望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那么集权程度就高些;反之,那么分权 的程度就高些。 组织的规模。组织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越多,分权程度就应高 些;相反, 集权程度就应高些。组织的成长方式。如果组织是靠内部积累由小到大逐级发 展起来的, 则集权程度较高;若组织是由并购或联合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管理 哲学。 主管人员的个性和他们的管理哲学,对组织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影响较大。管理人 员的数量及素质。如果管理人员数量充足、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管理能力强,则可较多的 分权;反之,趋向集权。控制技术与手段。如果控制技术与手段比较完善,主管人员对下 属的工作和绩效控制能力强,则可较多的分权。 18、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 答:衡量一个组织集权或分权的标志主要有: (1)决策的数量。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做出的决策数目越多,则分权的程度越高;反之,则 集权程度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