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1精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8056394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具设计)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1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模具设计)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1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模具设计)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1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模具设计)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1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模具设计)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1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具设计)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1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设计)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1精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具的激光修复简介摘要:利用激光熔敷合金粉末的方法对模具进行了修复。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熔敷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修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处理、送粉量、激光的扫描速度是决定模具修复质量的关键。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机体预热的方法可以提高模具修复质量。关键词:激光熔敷;模具;工艺参数;修复质量模具使用寿命取决于抗磨损和抗机械损伤能力,一旦磨损过度或机械损伤,须经修复才能恢复使用。目前可采用的修复技术有电镀、电弧或火焰堆焊、热喷涂(火焰、等离子)等。电镀层一般很薄,不超过0.3mm,而且与基体结合差,形状损坏部位难于修复,在堆焊、热喷涂或喷焊时,热量注入大,能量不集中,模具热影响区大,易畸变甚至开裂,

2、喷涂层稀释率大,降低了基体和材料的性能。利用激光熔覆的方法可实现对模具的修复。用高功率激光束以恒定功率P与热粉流同时入射到模具表面上,一部分入射光被反射,一部分光被吸收,瞬时被吸收的能量超过临界值后,金属熔化产生熔池,然后快速凝固形成冶金结合的覆层,如图1所示。图中为熔覆层宽度、h为熔覆厚度、hm为熔化深度、为接触角。激光束根据CAD二次开发的应用程序给定的路线,来回扫描逐线逐层地修复模具。由于激光束的高能密度所产生的近似绝热的快速加热,对基体的热影响较小,引起的畸变可以忽略,特别是经过修复后的模具几乎不需再加工。1激光修复系统激光修复技术是集高功率激光、计算机、数控机床、CAD/CAM、先进

3、材料、数控技术等多学科的应用技术。修复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和制造过程软件组成。硬件设备包括激光器、数控系统及工作台、送粉装置、光路系统、水冷装置、保护气系统和在线控制所涉及的数据采集装置。软件系统包括制造零件成型软件擞据通讯和在线控制软件。激光修复过程如图2所示。CO2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CNC数控机床Z轴(垂直工作台)反射镜后,进入三维光束成形聚焦组合镜,再进入同轴送粉工作头,组合镜和工作头都固定在机床Z轴上,由数控系统统一控制。载气式送粉器将粉末均匀输送到分粉器的同轴送粉工作头。模具位于CNC数控工作台X-Y平面上,根据CNC指令,工作台、组合镜和送粉头按给定的CAD程序运动。同时加入激光和粉

4、末,逐层熔敷。在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作用下,使模具恢复原始尺寸。为保证熔覆材料(金属粉末)和基体(模具)材料实现冶金结合,以及模具的尺寸精度、表面光洁度和材料性能,需将50mm圆形多模1kW-5kW高功率激光束变换成强度均匀分布的圆形光束,光斑尺寸可调(光路系统),并配有水冷系统和光束头气体保护系统,同时需重点考虑同轴送粉装置和现场控制系统的设计。1.1同轴送粉装置稳定可靠的粉末输送系统是金属零件修复质量的重要保证。粉末输送的波动将影响修复的质量。激光修复对送粉的基本要求是连续、稳定、均匀和可控地把粉末送入激光熔池。送粉装置由送粉器和同轴送粉嘴组成,如图3所示。在送粉器的粉斗下部,由于平衡气压的

5、作用形成气固两相流化,并从导管开孔,随载气输送粉末。送粉量由输送气体的压力调节,拓宽了送粉范围,实现从5g/min-150g/min均匀连续可调送粉,送粉精度高达5。设计的载气同轴粉嘴,消除了气体压力波动引起的4路送粉不均匀,并使工作距离加大,且连续可调。1.2模具修复过程的控制在理论上,熔池温度场决定修复过程的宏观与微观质量,因此在激光熔覆层质量控制过程中,表征熔覆层熔池温度场的实时检测非常重要。采用如图4所示的红外测温技术来检测激光加工区域的温度场,结合温度场标定结果推导出实际的温度场信息,来控制激光器功率输出值以及CNC机床的运动速度,以保持熔池温度稳定,避免零件由于过热或温度不均产生裂

6、纹气孔等缺陷。图4中虚线范围内所示的是比色测温仪,光路系统选用单台相机,切换不同滤色片的单通道图像记录方式。滤光片及其控制保证两个滤光片(804.5nm和894.6nm)交替置于数字相机图像记录光路中,移动响应时间5kW且扫描速度1mm/s,基体因加热温度过高而被烧损,表面出现折皱以及气孔等质量问题。究其原因熔覆过程熔池内搅拌加剧,基体元素与金属粉末元素相互扩散严重,熔覆层开裂、变形敏感性明显上升。当激光功率P=1kW2kW、扫描速度=2mm/s4mm/s范围内均可得到较理想的激光熔覆层。此外,若加热温度过低无法充分熔化,难于达到修复模具的目的。扫描速度过大时出现熔覆层不连续现象,其结合强度不

7、够。稀释率随扫描速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而随送粉量的增大使稀释率有增加的趋势。3.2工艺参数对模具修复宏观形貌的影响试验表明,在P和变化不大时,激光熔覆表面宏观形貌与送粉量关系密切,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的增大,熔覆层宽度有所变化(有变小的趋势),而熔覆层厚度明显增加,接触角加大,如表2所示。完全可以利用调节的方法改善熔覆层表面不平度。4结论在激光修复模具过程中,通过理论计算并结合试验,在工艺参数P=1.5kW,gs1=3.2mm/s,=310mg/s,熔覆层厚度1mm2mm,可以得到较理想的表面质量。为防止出现裂纹,可以对模具进行2002h的预热处理。在修复过程中可以使用氢气侧吹保护激

8、光熔覆部位。实际用于模具修复需要借助于激光修复系统的控制部分,不断调节送粉量,克服熔覆层表面的凹凸不平。李会山杨洗陈王云山张大鹏(1.军事交通学院汽车系天津3001612.天津工业大学激光工程中心天津300160)摘要:利用激光熔敷合金粉末的方法对模具进行了修复。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熔敷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修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处理、送粉量、激光的扫描速度是决定模具修复质量的关键。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机体预热的方法可以提高模具修复质量。关键词:激光熔敷;模具;工艺参数;修复质量模具使用寿命取决于抗磨损和抗机械损伤能力,一旦磨损过度或机械损伤,须经修复才能恢复使用。目前可采用的修复技术有电镀、

9、电弧或火焰堆焊、热喷涂(火焰、等离子)等。电镀层一般很薄,不超过0.3mm,而且与基体结合差,形状损坏部位难于修复,在堆焊、热喷涂或喷焊时,热量注入大,能量不集中,模具热影响区大,易畸变甚至开裂,喷涂层稀释率大,降低了基体和材料的性能。利用激光熔覆的方法可实现对模具的修复。用高功率激光束以恒定功率P与热粉流同时入射到模具表面上,一部分入射光被反射,一部分光被吸收,瞬时被吸收的能量超过临界值后,金属熔化产生熔池,然后快速凝固形成冶金结合的覆层,如图1所示。图中为熔覆层宽度、h为熔覆厚度、hm为熔化深度、为接触角。激光束根据CAD二次开发的应用程序给定的路线,来回扫描逐线逐层地修复模具。由于激光束

10、的高能密度所产生的近似绝热的快速加热,对基体的热影响较小,引起的畸变可以忽略,特别是经过修复后的模具几乎不需再加工。1激光修复系统激光修复技术是集高功率激光、计算机、数控机床、CAD/CAM、先进材料、数控技术等多学科的应用技术。修复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和制造过程软件组成。硬件设备包括激光器、数控系统及工作台、送粉装置、光路系统、水冷装置、保护气系统和在线控制所涉及的数据采集装置。软件系统包括制造零件成型软件擞据通讯和在线控制软件。激光修复过程如图2所示。CO2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CNC数控机床Z轴(垂直工作台)反射镜后,进入三维光束成形聚焦组合镜,再进入同轴送粉工作头,组合镜和工作头都固定在机床

11、Z轴上,由数控系统统一控制。载气式送粉器将粉末均匀输送到分粉器的同轴送粉工作头。模具位于CNC数控工作台X-Y平面上,根据CNC指令,工作台、组合镜和送粉头按给定的CAD程序运动。同时加入激光和粉末,逐层熔敷。在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作用下,使模具恢复原始尺寸。为保证熔覆材料(金属粉末)和基体(模具)材料实现冶金结合,以及模具的尺寸精度、表面光洁度和材料性能,需将50mm圆形多模1kW-5kW高功率激光束变换成强度均匀分布的圆形光束,光斑尺寸可调(光路系统),并配有水冷系统和光束头气体保护系统,同时需重点考虑同轴送粉装置和现场控制系统的设计。1.1同轴送粉装置稳定可靠的粉末输送系统是金属零件修复质

12、量的重要保证。粉末输送的波动将影响修复的质量。激光修复对送粉的基本要求是连续、稳定、均匀和可控地把粉末送入激光熔池。送粉装置由送粉器和同轴送粉嘴组成,如图3所示。在送粉器的粉斗下部,由于平衡气压的作用形成气固两相流化,并从导管开孔,随载气输送粉末。送粉量由输送气体的压力调节,拓宽了送粉范围,实现从5g/min-150g/min均匀连续可调送粉,送粉精度高达5。设计的载气同轴粉嘴,消除了气体压力波动引起的4路送粉不均匀,并使工作距离加大,且连续可调。1.2模具修复过程的控制在理论上,熔池温度场决定修复过程的宏观与微观质量,因此在激光熔覆层质量控制过程中,表征熔覆层熔池温度场的实时检测非常重要。采用如图4所示的红外测温技术来检测激光加工区域的温度场,结合温度场标定结果推导出实际的温度场信息,来控制激光器功率输出值以及CNC机床的运动速度,以保持熔池温度稳定,避免零件由于过热或温度不均产生裂纹气孔等缺陷。图4中虚线范围内所示的是比色测温仪,光路系统选用单台相机,切换不同滤色片的单通道图像记录方式。滤光片及其控制保证两个滤光片(804.5nm和894.6nm)交替置于数字相机图像记录光路中,移动响应时间1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