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形势材料大全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055890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5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形势材料大全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最新形势材料大全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最新形势材料大全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最新形势材料大全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最新形势材料大全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形势材料大全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形势材料大全精品(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国家文化大学文化新人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8日第4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求我们深入思考怎样建设一个有文化的国家,怎样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和怎样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这三个重要问题。怎样建设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从

2、国家大政方针的角度强调了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将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高潮。建设有文化的国家,有三件事情很要紧: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它是兴国之魂、文化精髓,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失去了这个灵魂,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健康的甚至是丑恶的现象,人民群众的反应相当强烈,我们一定要下力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建设一个挺起脊梁的礼仪之邦。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尽快形成一个更简明易记、易于普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二是着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或优惠的基本公益文化服务,这是文化

3、事业服务人民的基本体现。现在,国家财政规模已经相当大了,要舍得在这方面花钱,建设比较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让人民群众分享阳光。三是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现在,我们的文化产业才超过一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才2.75%。电影业的影响很大,但就产值而言,还比不上宠物产业,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我们只能生产出电视机,而不能大量生产电视机播送的内容,那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国家。怎样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教育和文化本身就具有同根性。大学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和文化具有互动和双向的密切联系。大学具有政治、经济、民生、生态和文化等功能。要建设有文化的大学,首先要发挥好大学的文

4、化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文化选择。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所积累的知识不可胜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类知识的洪流更让我们目不暇接,甚至感到无所适从。面对这一情况,大学必须发挥文化选择的功能,鉴别和选择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文化,把握正确的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文化传承。通过人才培养,大学可以将古代文明的辉煌、现代文明的精粹,内化为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审美追求、科学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从而使优秀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人的个体寿命是有限的,但教育使文化得以传承,人类不断进步。文化创新。科学研究是大学创新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推陈出新的学术氛围、思维活跃的师生

5、、专业的研究工具,孕育了形成新文化的各种元素。不同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是创新文化的重要机制,而高等教育常常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中心,也更能借助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新中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文化传播。大学是文化建设的高地,具有强烈的辐射效应。作为社会文化高地,高校校园文化为塑造价值体系、弘扬学术风尚发挥着示范导向作用。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等,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引领着社会风尚的发展方向。大学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能够不断影响和辐射全社会,对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文化交流。高等学校国际往来活动频繁,为各

6、国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是促进各种文化交流、交融,推进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延伸的重要渠道。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精神,虽然各校表述不同,但作为一所优秀的大学,其核心是追求真理、服务人民。前者已为多数论者所认同,而后者也是应当强调的。服务人民,既是整体性的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个体性的概念。教育应当服务于国家建设,但同时也服务于个人的发展,两者统一于教育实践中。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要加强校园自身的文化建设,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加强,不可偏废。一些同志以为校园文化就是唱唱跳跳、热热闹闹,

7、这是很不全面的。校园文化应当有自己的品味,成为人才成长的“泡菜坛子”。怎样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把“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青年一代的一项根本要求,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什么是“有文化”?上了大学,读了很多书,有了知识,算不算“有文化”?答案是明确的: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论者说,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有文化”的人,当以知识为基础,但需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要求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

8、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事实上,这也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去改造外部世界,而且必须改造和丰富其精神世界。大学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就要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学校里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学会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

9、的世界观。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还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真正实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的素质教育。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界提出并广泛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顺应潮流”,而且“切中时弊”、“涉及根本”,成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很有必要重提这一重要命题并加以深化。要创立有利于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培养更多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六中全会将掀起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

10、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指出。杨金海认为, 10月中旬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讨论研究文化复兴的问题,这是一件大好事,一件大喜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杨金海说。杨金海指出,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

11、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

12、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杨金海表示,中华文化复兴,与古代的文化复兴以及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以全球为参照系。也就是说,

13、只有当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全球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文化上要能够创造一套领先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等等的时候,才能够说我们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可见,在今天的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道路更加崎岖,需要大家认真研究,特别需要我们党提出先进的理论来推动这一伟大事业。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杨金海说。杨金海说,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

14、党的领导下,中国文化经过九十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都特别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

15、,我们党领导着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起来。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但是,杨金海表示,面临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怎么样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

16、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研究我们,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国外方面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