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幻灯片课件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8037816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幻灯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经络幻灯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经络幻灯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经络幻灯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经络幻灯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幻灯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幻灯片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经络学说Theory of The Meridians,关键性问题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战国秦汉,经脉学说大致经过了十一脉学说、十二经脉学说、奇经八脉学说和二十八脉学说的演变。 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至内经成书时期已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 早期经脉观中血脉占有很大的成分,因为血管和血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结构和物质, 脉法中“启脉”的“脉”多数注释者将其注释为血管,启脉排脓就是割破血管排出脓血 但血管并非经脉的惟一内涵。 古人在发现血管和血的同时,也注意到“气”的存在,在帛书脉法一书中提到:

2、“气殴(也) 者到下而上,从暖而去清焉气出(郗) 与肘之脉而砭之。 气 功 所 讲 的 气 , 通 常 是 指 称 那 些 摸 不 到 、 捉 不 着 的 内 在 传 导 感 觉 , 及 那 些 体 内 变 化 的 来 源 。, 经络的起源,点线”的经络起源说 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构成内经一些篇章(尤其是经脉)的祖本,但是这两本书中只有经络循行的描述,而没有腧穴的记载。 内景返观”的认识方法 “内景返观”一词,出自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

3、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以老子为代表的直觉主义者认为,人若常处在有欲的状态,便只能通过感官接受到鲜明昭著的事物之信息,也可说此时是通过理性意识来认识事物。而人若常处在无欲状态,“玄览”(即后来医学认为的经络系统)便可接受到深远莫测的“常道”之信息,也可以说是通过潜在意识和非理性意识来认识事物。由此可见,感官和“玄览”都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或称之为信息接收器。所不同的是,感官只能接收到来自外界的信息,而“玄览”则不仅能接受外界的(微弱)信息,同时还能接收来自体内的信息。,在宋代王惟一的针灸铜人模型上,经脉线已从“实体经脉”的体表路线变成了归属同一条经脉的穴位连线。经脉与脏腑相

4、联系的部分均没有明确的循行路线描述,因此只能是从起点到终点的简单连线,突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络功能。,经脉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相关病候的位置,这些病候很可能同时出现或反映在同一部位的脉诊上,并在同一种治疗后消失,这一现象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是否在这个路线上有一条脉(经脉) , 经脉病候描述的是一种经验事实,并且一定程度上得到现代针灸临床的印证,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十二经筋,孙络,连属 部分,络脉,十二皮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命名含义及名称分类,足

5、经循行于下肢,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手经循行于上肢,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头,胸,手,足,腹,手三阳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按照宋人王逵劙海集“天之气为阳,阳必降;地之气为阴,阴必升。故人身手足三阳,自手而头,自头而足;手足三阴自足而脑腹,自脑腹而至于手,此阳降而阴升明矣”,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

6、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足大趾,目外眦,目内眦,足小趾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小指端,鼻孔旁,心中,胸中,肺中,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子午,表示昼夜时间的变化;流注,表示气血的运行。气血循经运行随着时间变化而有盛有衰,气血盛时穴位“开”,气血衰时穴位“阖”。子午流注即是一种按时配穴法,以日时干支(古代的计时方法)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23:00 - 1:00子時膽 1:00 - 3:00丑時肝 3:00 - 5:00寅時 肺 5:00 - 7:00卯時大腸 7:00 - 9:00辰時 胃 9:00 -

7、11:00巳時 脾,11:00 - 13:00午時 心 13:00 - 15:00未時小腸 15:00 - 17:00申時 膀胱 17:00 - 19:00酉時 腎19:00 - 21:00戌時 心包21:00 - 23:00亥時 三焦,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补法: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 泻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

8、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与一条阳经配合关系,即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相为表里两经的循行特点: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意义:不仅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而且使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结构上通过经脉加强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利用。,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四肢部,注:内踝上八寸以下,

9、足厥阴在前,足太阴经在中;内踝上八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头面部,躯干部, 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经八脉的特点,1.循行不如正经有规则,上肢无奇经分布。 2.与脏腑无特定的络属关系。 3.彼此间无表里配合关系。,奇经八脉的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督 脉,一、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 二、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任 脉,一、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 二、功能 1.调节阴经

10、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冲 脉,一、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 二、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带 脉,一、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环腰如带。 二、功能 约束纵行的诸脉。,清代医家叶天士还发挥了奇经辨证。奇经为病多与肝肾久损有关,他说:“医当分经别络,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功。” 见有奇经八脉失司不固的病证,强调以调补肝肾为总的治法。多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奇经。还认为八脉为病的证治不离肝肾,亦牵涉阳明脾胃。他总结道:“凡冲气

11、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系冲脉主病,或培补阳明。,在病理上脏腑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必然奇经无养,脏腑不得温,腠理不得养,终成痿弱虚损之病。以补为体 补益肝肾,侧重填精补髓:地黄、山萸肉、肉苁蓉、台乌药、小茴香 重调补阳明,多应用于冲任病变。如“阳明络空虚,冲任不贮,当与通补入络”,“冲任脉走,守补则滞,凉润则滑”选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等以补,同时佐以半夏、茯苓、厚朴、陈皮、姜汁等。,奇经贵通之深奥,以苦辛相合,能通能降,结合芳香达窍走窜,通经达络,疏理奇经之实。他认为“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

12、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以通为用 柔剂阳药,通奇经不滞 “后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 在补之同时通畅气血,“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常选用川楝、延胡、归尾、香附、郁金、乌药、降香、三棱、莪术,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 治疗奇经病证时,血肉有情之品中以龟鹿之物最常入药。本草纲目指出:“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脉,故取其角以补命、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 奇经病证用血肉有情之品要缓图常补,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

13、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一、循行特点 “离、入、出、合” 二、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经 别,别络从经脉中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络”。一、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别络在本经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的别络分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胸胁部。 二、功能 1.加

14、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 2.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别 络,临证指南医案言病邪“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病气结在经,久则伤血人络” 内经还有“阴络”、“阳络” 临证指南医案便血明言“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阴络”即系于脏腑及其外廓者 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疼痛是络病的常见症状,首先要确定脏腑病位,再辨别寒热虚实,经筋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 一、分布规律 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进入胸腹腔而不络属脏腑。

15、二、功能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经 筋,皮 部,皮部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功能:抗御外邪,传导病变。,第五节 经络的功能,经 络,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脏腑与肢节的联系,脏腑与官窍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经络系统由气脉和血脉两大系统组成。所谓气脉系统,是指以行气为主要功能的经络系统,包括气经和气络;血脉系统,则是指以行血为主要功能的经络系统,包括血经和血络。 气脉之名源于素问

16、上古天真论说:“帝日:有其年已老有子者,何也?歧伯日: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明张介宾在提出了“气络”说,谓:“血脉在中,气络在外,气脉行气,温养机体,感传信息 血脉行血,濡养机体,化生神气 营卫相互贯通:张介宾说:“气有营卫,营在内,卫在外。营卫由于其性质清浊不同,而一行于血脉之中,一行于气脉之中,但是营卫之气并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涉的,它们除了卫气“常然并脉行分肉”和营卫二者“五十而复大会”外,更重要的是营卫二气无时无刻不通过络脉相互贯通,以互根互用,循经感传,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 循经感传即针灸时的“得气”。表现为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络路线出现酸、麻、胀、痛、蚁走感或流水感等感觉。 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究和报导。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井穴加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