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职官别称.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029034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职官别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职官别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职官别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职官别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职官别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职官别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职官别称.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职官别称略称,也是省称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略称是摘取全称中一字,如“中行评博”为明代内阁中书、行人司行人、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之略称(注:明史?选举志三选人之法、任官之事。);“知通”为宋代知某州军州事与通判某州军州事之略称(注:吏部条法残本?吏部七?差注门,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一知通同掌经总制钱。);“左、右”为明代六科左给事中、右给事中略称(注:明史卷二三五张养蒙传;(明)李清:三垣笔记上崇祯。);“翰詹科道”为清代“翰林院、詹事府、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略称(注:清史稿?选举志五。),等等,十分常见。不但正式官称常用略称,别名也使用略称,如“豸骢”(獬豸与骢马使略称),用作都察

2、院御史别称(注:(清)孙承泽:山书卷一申饬大小亲民官。);“珪符”(珪执与竹符略称),南朝用作刺史别称(注:(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六,(南齐)王融永明十年?策秀才文五首:“顷深汰珪符。”)。也有正式官称之略称与别名略称连称构成别名者,如“豸绣”,“豸”即“獬豸”(御史别名)之略称,“绣”为西汉绣衣直指御史(正官)之略称,明代或以“豸绣”雅称都察院御史(注:(明)沈德符:野获编卷一三朝班。)。其次,采择尚书、诗经、周礼、左传等经典中官名、词语作为正式官名别称。如汉人称侍中为“常伯”(注:(汉)应劭撰、(清)孙星衍辑校汉官仪:“侍中,号曰常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事”(

3、注:汉书卷七三韦贤成传:“登我三事”师古注:“三事,三公之位。”)、“三事大夫”(注:后汉书?章帝纪:“司空融典职六年,勤职不怠。三事大夫,莫肯夙夜。”注:“三事,三公也。”),此“常伯”、“三事”皆出自尚书(注:尚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三事大夫”出自诗经(注:诗经?小雅?雨无止:“周宗既灭,靡所止戾。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唐韩愈在知制诰任上所草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敕:地官之职,邦教是先。”(注:(唐)韩愈:韩昌黎全集?外集卷五除崔群户部侍郎制。)白居易任中书舍人所拟郑絪可吏部尚书制:“敕:天官太宰,循序常尊。”(注:(唐)白居易:白

4、居易集卷五中书制诰三郑絪可吏部尚书制。)以上所用户部别名“地官”、吏部尚书别名“天官太宰”(即冢宰),皆采自周礼官名“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注: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一天官冢宰、卷九地官司徒。)。汉唐开风气之先,宋元明清承其绪,此风愈演愈烈。“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注:(明)程允升编、(清)周达用补注故事读本五文官。),已成例程。并由此又派生出称吏部尚书为大冢宰、天卿、太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地卿,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春卿,刑部尚书为大司寇、秋卿,兵部尚书为大司马、夏卿,工部尚书为大司空、冬卿,似此类别名,在明清

5、笔记、文集中触目皆是。如“郑冢宰三俊”、“傅司马宗龙”、“甄司寇淑”(注:(明)李清:三垣笔记上崇祯。),“纳言,通称尚书”(注:(明)黄一正:事物绀珠卷八称谓部上部寺官通称谓类。),“李大司马世杰”(注:(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集卷一一礼部堂官不由科目。)等等,不胜枚举。其三,沿用前朝古官称,以为别名之用。隋唐以后,科举制兴起,举子应试制作程文,讲究声律虚实不同,倘提及官名,多不宜用正式官名,而另选用古官名替换。仅用五经等官名已不敷应用,渐扩及沿用前朝古官,以比拟本朝官称。宋人王应麟在玉海中指出:“制辞须用典重之语,仍须多用诗、书中语言,及择汉以前文字中典雅者用。官名须于职官分纪寻替换字。如

6、尚书为中台,吏部为选部,礼部为仪曹,似此类每件寻两三般,盖临时有声律虚实之不同也。”(注:(宋)王应麟:玉海卷二二辞学掼之制。)每一官要找出二三个别名,而且储藏在脑海里随时准备听候调动、使唤,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于是供应试举子备用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职官分纪、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等,就应运而生。宋人孙逢吉所编撰之职官分纪是其中一种,其特色是专讲历代官制沿革。职官分纪承唐六典体例,每叙一宋官,尽量追本溯源,至于周礼、尚书方止。历代官名得以比类相从、一脉相承。“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之遗风,在宋代更加张扬,大量古官名保持着生命力,并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演化成为宋代职官的别名。如职官

7、分纪叙“礼部尚书”,首冠尚书?舜典中的伯夷“作秩宗”典掌三礼;孔子家语中有“不和不和,则饬宗伯”的记载。于是“秩宗”、“宗伯”就成了宋代士子常加引用的礼部尚书别名。并引唐六典所载:“礼部尚书,周之春官卿也。宋、齐、梁、陈皆号祠部尚书,后魏称仪曹尚书,后周依周官置春官府大宗伯卿一人。隋为礼部尚书,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司礼太常伯。咸亨元年,复为礼部。光宅元年,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复故。”(注:(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一礼部尚书。)这样,礼部尚书一官,就有“秩宗”、“宗伯”、“春官尚书”、“春卿”、“祠部尚书”、“仪曹尚书”、“司礼太常伯”、“大宗伯”等古称、变称,它们也就成了宋及宋以后礼部尚书

8、别名。礼部据此并可别称“秩宗”、“春官”、“祠部”、“仪曹”、“司礼”。于是,文官、举子拟制、奏状、作文、赋诗,就大有回旋余地了。这也导致了宋代及其以后职官别名的大量涌现。试以南宋周必大辞免权礼部侍郎奏状为例:“左朝散郎、试秘书少监、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学士院、兼权兵部侍郎周某状奏:奉圣旨周某可除权礼部侍郎目下供职者。比叨起废,急被眷知蓬阁(秘书省)、史闱(国史院、实录院)、禁林(学士院)、武部(兵部),身兼数职,莫非清华。而况秩宗(礼部)典乐以和邦国。”又谢礼部侍郎表:“惟宗伯(礼部),古之清曹;惟贰卿(此称礼部侍郎),今之膴仕。”(注:(宋)周必大:周文忠公全集之历官表奏卷一。)可见,在臣

9、僚奏状等文书中,每每不直书正式官名,为求典雅,要引用尚书之“秩宗”、周礼之“宗伯”以拟称本朝礼部之名;或以唐官“武部”(注: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天宝十一载改兵部曰武部)别称兵部。以汉唐等前朝官名作为本朝官之雅称,在宋形成了风气。汉官秩名如“郡太守”、“郡守”、“刺史”、“二千石”等,常用为知州、知府别名;唐官名如“东台”、“西台”、“文昌”、“凤台”、“鸾台”、“紫微”、“宪台”、“麟台”、“太常伯”、“少常伯”等等,多被宋人引作职官别名使用(注:参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宋神宗元丰时,新建尚书省,则以“文昌府”(唐光宅元年改尚书省为文昌台)为额(注:玉海卷一一六元

10、丰文昌府。)。南宋程俱所编宋代秘书省制度之作,则以麟台故事为名。以前朝古官为本朝正式官名雅称之风气,经三年一度科举考试推波助澜,至明清长盛而不衰。如明人所撰事物异名,将当时常用之职官别名采掇成帙,吏部别称“选部(汉灵帝改此名),文部(唐明皇改云),铨司(唐史),省眼(旧说)。”刑部别称“宪部(明皇改此),比部(同上),白云司(黄帝时云),秋台。”(注:(明)余庭璧:事物异名卷下公廨。)要而言之,将前朝古官引为本朝职官别名,并层层累积,是职官别名孳生之重要途径。其四,以特征命名的职官别名。构成此类别名的职官,或舆服独具特色,或职守有特异之处,或位遇别具一格,或官称自有特点,而形成某种标志、特征,

11、一呼即应,易为众人认同。如汉御史冠獬豸角(独角),汉以后御史或别称“獬豸”(注:(汉)胡广:汉官仪,见初学记卷一二侍御史;(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诗经“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此“衮职”为西周天子别称,则以周天子服衮冕故(注:毛诗正义卷一八大雅?蒸民。);汉侍中冠金蝉右貂,貂、貂蝉就成了汉及后世侍中之别名(注:(唐)徐坚:初学记卷一二侍中;(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六门下省?侍中。);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冠加笼巾貂蝉”(注:宋史?舆服志四。),于是在文人笔下就有“先生三度貂蝉了”之词,“貂蝉”成了宰相雅称(注:刘克庄:水龙吟,唐圭章编全宋词第4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

12、20页。)。汉魏以来,郡太守以上银印青绶,因此有“腰艾”别称(注:后汉书卷六五张奂传,后汉书?舆服志。);县令、县长铜印墨绶,故别称“铜墨”(注:(梁)萧统编文选卷三六,(南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因位遇别具一格而得名的,如唐代刑部比部司郎官享有宫中廊下食之待遇,故有“比盘”别名(注:(唐)李肇:国史补卷下。);殿中侍御史朝会知班,“得立五花砖,绿衣,用紫案、褥之类”,因此号称“七贵”(注:(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宋代宰相、翰林学士、御史台官上朝,皆由朱衣吏人导引、告喝,特异于他官,故有“三告官”别名(注:(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故事。);宋代寄禄官中散大夫俗称“十样锦”(

13、注:(宋)洪迈:夷坚志甲集卷七刘粲民官。),享有“马前执破木板、宴殿用金器、国史许立传”等十种权利(注:(宋)无名氏:南窗纪谈。),故有此称。清代,享有“世袭不降封”特权之亲王,京师俗称“铁帽子王”(注:(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一。)。以职守特征得别称者,如汉侍中为皇帝亲执虎子(唾壶),故有“执虎子”俗称(注:(唐)徐坚:初学记卷一二侍中?叙事;(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官名沿革轻重不同。)。唐、宋起居郎、起居舍人,因上殿记注立于陛下第二螭首旁,而有“螭头”别名(注:(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宋诗“对立两螭头”(注:(宋)龚鼎臣:东原录。),即指此。唐诗“白笔横秋霜”以“白笔”称御史,源于“

14、汉御史簪白笔以奏不法”(注:(明)卓明卿:卓氏藻林之臣职类?唐诗。)。历代尚书有“喉舌”之别称(注: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明)王志坚:表异录卷一二职官部。),以其职掌出纳王命,恰与诗经中仲山甫“出纳王命,王之喉舌”相应(注:诗经?大雅?蒸民。)。唐代知制诰职掌草拟诏命,故有“掌书命”别名(注:(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唐代中书舍人在参议军国事时,各持所见,杂签其名,故有“五花判事”别称(注:(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卷九中书舍人类。);以其编制为四人,又别名“四户”(注:(宋)乐史:广卓异记卷一四父子三人中书舍人。)。以官名自有特点,而产生谐音别称,如大理评士,谐称“袋里贫士”(注:(宋

15、)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一谈谑。);清代差遣磨勘大臣,“人又以魔王(魔与磨同音)呼之。”(注: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3年版,第44页。)它如以共同特征孳生的别称,有学官(国子监官、地方学校教授、教谕、博士之类)、宗官(宗正寺、大宗正司、宗人府官)、法官(大理寺、刑部官)、日官(太史局、钦天监官)、宪官(御史台、都察院官)、言官(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六科给事中等等),举不胜举。国王因封国名只一字,如赵王、秦王,因而别称“一字王”(注:金史?百官志,(清)钱大昕:潜研堂集卷三四三答袁简斋书。);郡王封郡为二字,如混同郡王、兰陵郡王、中山郡王等,故有“二字王”别名(注:(清)钱大昕:潜研堂集卷三四答袁简斋书;(明)张志淳:南园漫录。)。其五,以官司所处方位孳生别名。以东南西北中、左右前后、内外上下构成别名,为数不少。如汉魏尚书台别称“中台”(注: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坐召三台。”注引晋书:“汉官尚书为中台。”三国志卷吴书?诸葛恪传。)。唐、宋以门下省别称“东省”、“左省”、“左曹”、“东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