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平仄.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028596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的平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诗的平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诗的平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诗的平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诗的平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的平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的平仄.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要按照古人的平仄规则诵读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查阅关于古诗吟诵方面的资料,脑海中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以致夜不能寐。有时想通某些事情便兴奋的不能入睡,必暗打节奏心中默诵。有些问题也渐渐的在脑海中清晰起来。如古诗的押韵,我一直以为是古人写诗赶到哪儿就在哪个音上押韵。其实“韵”都是在世人心里吟好的,“韵”是诗人的感情基调。再有关于古诗的诵读,我们平常的节奏和停顿是对的,那样读根本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古人诵读有“平长仄短”规则。一首七言格律诗,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平声长而仄声短,加上平声的韵脚也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变化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长短规律。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来看

2、。这样就有了平仄变化的规律。如:杜牧的清明长短节奏应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我们平时朗读节奏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像读白话一样,根本不去顾及“声音的平仄”。这样读古诗,与作者的情感相差甚远。所以最后我们在教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只能是借助关键字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老师干脆就告诉学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诵读读正确了,读好了。理解诗人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今天的古诗积累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3、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这首诗应该这样诵读: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看最后一句用了对少个仄声,“祭、无、忘、告、乃”只有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声音延长。其他的都是仄声,短促。而且这些仄声,有四个字是“入声”-“祭、无、忘、告”。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看不到朝廷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激愤、死不瞑目呀!古人对于入声字是很讲究的,不是随便想用哪个字就用哪个字的。两个入声在一起通常表达的是极为愤激或极为慷慨的时候。如:李商隐的无题,写了一位女子追求爱情却幻灭的绝望之情。其中有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两个入声连用;岳飞的满江红

4、“壮怀激烈”两个入声连用。回头看看陆游最后一句用了四个入声,诗人的内心的激愤可想而知!最后这一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临终老人,憋着最后一口气,用尽全力喊出了这样一句话。爱国之情尽在其中。陆游的另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也连续用了两个入声“泪尽”,同样表达的是激愤之情。不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去读,这感情是根本读不出来的。所以古格律诗,一定要按照这一规则去诵读。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平长仄短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5、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

6、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

7、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

8、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

9、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

10、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

11、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2、。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13、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

14、,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

15、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