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穴的临床应用.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028123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元穴的临床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元穴的临床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元穴的临床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元穴的临床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元穴的临床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元穴的临床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元穴的临床应用.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元穴的临床应用关元是补肾培元、益气保健的要穴。出自素问气穴论,属任脉,为手太阳小肠经募穴,是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交会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正中下三寸,石门下一寸, 灵枢注明:“脐下3寸关元也”。局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和下腹动脉及下腹神经分布,别名次白、丹田、下纪、大中极、三结交。穴名释义:关元穴的“关”有闭藏的含义,“元”指元真之气。穴属任脉,位居脐下三寸,正当丹田处。该处为人之根源: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是生养子息,合和阴阳的门户,所以医经精义指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本穴为人身闭藏精气,始受元气之所,即一身太极与消息之地。经云:“脐下肾间之气,乃

2、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关元穴位于人体四肢中心,为闭藏“先天气”之所。所谓“先天气”就是人生之初受之于父母的元阴、元阳的“精气”,也叫“元精”。和“先天气”对称的“后天气”,来自饮食水谷里的营养和肺呼吸来的空气。“先天气”和“后天气”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人体的“真气”。“先天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后天气”是充养机体以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来源。所以“先天气”有赖于“后天气”的充养“, 后天气”有赖于“先天气”的推动。故先贤自古即认识到此点,费尽心力,研究练气、火灸、针刺等术以求活跃、增强人体“先天气”的力量,改善体质,增强体力,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

3、的。1古代文献记载关元穴最早见于素问气穴论:“穴在脐下3 寸,为人身元阴元阳关藏之处。”内经:“卫气出于下焦,而行于表,元阴元阳之交关,故名关元。” 穴下依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腹部深筋膜腹白线腹内筋膜腹膜下筋膜脐正中襞。此穴别称甚多,如经穴解:“足三阴上行入腹者,必会于此处,有关之象焉,以任脉在中,而三阴共会之,有元之义焉,故曰关元。又曰下纪,乃纲纪诸脉于脐之下者也。又名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胃、太阴脾也,言三经俱会于此,故谓三结交。” 此外,古籍中对该穴的命名还有:次门、大中极、丹田、关原、中大、大海、溺水、昆仑、五城、大涃、持枢、产门、子处、血海、命门、血室、气海、下肓、精露、利机、子户、胞

4、门、子宫、子肠。上述命名的依据与此穴的主治作用、位置有关,或是强调它的重要性。 关元穴的主治记载于圣济总录曰:“关元穴灸一七壮, 主转胞不得小便”脉经亦曰:“针关元利小便”千金要方曰:“男阳卵偏大, 不用, 颓病, 灸关元百壮”脉经曰:“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 任脉也, 动苦少腹绕脐下, 引横骨阴中切痛, 取脐下三寸”灵枢寒热病篇云:“妇人身有所伤, 出血多取其小腹脐下关元穴也”针灸甲乙经曰:“奔豚寒气入小腹, 时欲呕, 伤中溺血, 背脐痛, 腹中窘急欲凑, 后泄不止, 少腹满关元主之”。肘后备急方亦云:“治霍乱绕脐痛急者, 灸脐下三寸, 三七壮, 名关元良”2临床主治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

5、会穴,故可调整肝脾肾三条阴经,有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的作用,以调经通下焦为先。主治泌尿、生殖及脾胃方面的疾病,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 甲乙经说关元穴治疗:“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腹,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暴疝,少腹大热”。千金方:“石淋,脐下十六疾,不得小便”,“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男阴卯偏大癫病”。因此功效主要有升阳补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等作用。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霍乱吐泻,遗尿,遗精, 阳痿,早泄,疝气,泻痢,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黄白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尿闭,尿频,眩晕,气喘,心下痛

6、,虚劳冷惫,真气不足,四肢力弱等症。关元穴在临床上有非常广泛的用途,而且经常配穴应用,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配穴治疗有配阴陵泉、行间穴, 有行气通经,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小便淋漓不尽,少腹胀痛,黄白带下;配太溪、地机穴,有补益肾气,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久泻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配中极、阴交、期门穴,有条达肝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痞满;配脾俞、胃俞、天枢、上巨虚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配足三里、百会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2.1 命门、关元穴同用命门、关元两穴,一前一后,一阴一阳。两穴同用,可阴阳双补、协调平衡,功可补肾精、培元气、利下焦,对前列腺肥大、腰痛、五更泻等下焦病证

7、疗效尤为显著。命门为督脉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如按二十一椎计数,正当中七节与下七节之交。其命名意义为生命之气出入之门户。其两傍平肾俞和志室穴,表明与肾气密切相关。下腹部关元系任脉穴,位于脐下三寸,命名意义为元气关藏之处,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所。关元、命门两穴,一前一后,一低一高,一阴一阳,腹阴背阳相互通应,似有位势生发于其间,故难经称此处为“脐下肾间动气”所在,其气又称“丹田”之气,是生命之源。两穴同用,有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妙,滋阴而不碍阳,助阳而不伤阴,可使阴阳兼补而臻协调平衡,功可补肾精、培元气、利下焦。可治疗前列腺肥大、腰痛、五更泄泻、痛经、阳萎等。典型病例:1.王某,男性,61

8、 岁,工程师,1993年11月8日因排尿困难半年前来就诊。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尿频,夜间排尿34 次,甚者达78 次之多。近半年来,尿频减轻,但排尿不畅益剧,排尿1 次常需78分钟,甚者达10 分钟之久。排尿时阴茎下垂,排尿无力,尿流中断,尿道刺痛,尿后点滴不尽,伴腰骶酸痛;舌淡胖,脉细濡。B 型超声波检查示前列腺肥大(44 41 37mm) 。针刺命门穴后行附子饼灸,关元穴针刺,留针15 分钟。2 天后复诊时,患者诉针灸后当夜及第2 天排尿明显好转,排尿需34 分钟即可完成,余症亦有明显改善。续治15 次后,排尿情况基本正常,B 超复查前列腺明显缩小(41 30 34mm) 。2.吴某,男,

9、37 岁,工人,1994 年5 月11 日因阳萎半年而来就诊。半年前患者因过度纵欲渐致临房举阳不坚,且常早泄而不能持久。因羞于启齿而未曾医治。近3 个月来症情加重,临房阴茎萎软,难成交合,伴神疲、头晕、耳鸣、腰部酸冷等症。舌淡胖,脉迟尺弱。取关元穴,向下斜刺1.5 寸,针感至阴茎根部,留针15 分钟,起针后再作附子饼灸,命门穴附子饼灸,隔日1 次。治疗5 次后,房中举阳较坚,且较持久。续治10 次后,诸症明显好转,房事如常。2.2.关元、三阴交穴配穴主要在妇科方面运用关元为任脉经穴, 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为男子藏精, 女子蓄血之处, 是人生之关要;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穴, 又为足三阴之

10、交会穴, 足三阴之脉起于足, 交会于三阴交, 复从三阴交分行于少腹, 结于阴器, 交于任脉, 会于曲骨、中极、关元等。依其穴位所在, 经脉之循行、交会, 肝、脾、肾的生理、病理, 关元、三阴交为主治男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 尤其治疗妇科病, 二穴为主, 配伍运用, 屡获良效, 现将临床运用列举如下。2.3关元、三阴交配太冲治疗痛经治疗时,实宜温经散寒, 理气化瘀, 虚宜补肾养肝。关元、三阴交配太冲, 是多年临床治疗痛经的常用效穴。关元可补益肾元, 温散寒邪, 理气调经; 三阴交能健脾理肾, 活血调经; 太冲属足厥阴肝经原穴, 具有疏肝理气, 活血通经之功。三穴配伍调补兼施, 相互为用, 治

11、疗痛经可获相得益彰之效。若腹痛拒按可配中极、次髎、地机以活血通经止痛; 痛及胸胁配内关、阳陵泉可宽胸理气止痛; 腹痛绵绵, 腰酸甚配肾俞、足三里以补肾益气培元。2.4关元、三阴交配血海治疗经闭闭经, 其因或是寒凝、气滞, 或为血源枯竭。女子以血为本,血枯者宜补宜养, 取关元补益先天, 肾气旺则精血自充; 三阴交健脾和胃, 调补后天, 益生化之源; 配具有调血气, 理血室功效的血海穴, 三穴伍用, 使肾气旺, 脾气充, 化源足, 冲任通, 月事自可来潮。若属寒凝气滞者宜通之, 通者经水可调, 故针泻艾灸三穴又可温经活血, 行气调经, 使寒祛滞行, 血活脉通, 经水应时而下。若血虚者配脾俞、足三里

12、以健脾生血; 气滞者配中极、次髎以调经; 寒凝者重灸以温通。2.5关元、三阴交配隐白治疗崩漏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冲任二脉损伤, 气血固摄无权所致,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根据辨证, 其有血热、血瘀、血虚之不同。其治疗主穴为关元、三阴交、隐白。关元能培肾固本, 调经理宫; 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 具有摄血凉血, 补益血分之亏虚的作用; 隐白是脾经井穴, 具有扶脾益胃, 收敛止血之功。三穴伍用, 酌情补泻, 针灸得当, 其效益彰。若血热配太冲、血海以清热止血; 血瘀配血海、合谷以活血祛瘀止血; 血虚配脾俞、足三里、气海以资气血生化之源。2.6关元、三阴交配带脉治疗带下病该病多由脾肾亏虚或湿热下注

13、, 带脉失约, 冲任失调所致。治疗时宜健脾益肾, 固摄任带。实者针用泻法,虚者针用补法并灸之。穴取关元、三阴交、带脉。关元、三阴交二穴与肝、脾、肾、冲、任关系甚密, 取之可理脾肾, 调冲任。带脉穴虽为胆经穴, 但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 带脉起于胁下, 环行腰间一周,络胞而过, 具有约束诸经之功, 带脉穴治疗带下病可固摄带脉, 调理冲任。若属脾虚甚者配足三里、阴陵泉以健脾除湿止带; 肾虚明显者配肾俞、次髎, 针灸并用以补益肾气, 温暖下焦, 固摄带脉。若湿热下注所致可配阴陵泉、行间以清热利湿, 调理任带。2.7关元、三阴交配中极、曲泉治疗阴痒该病病因多由脾虚湿盛或肝郁化热, 下注阴部; 也可由素

14、体虚弱, 精血不足, 血虚生风化燥, 外阴失濡或湿虫侵袭引起。治疗宜健睥利湿, 疏肝清热, 祛风止痒。关元、中极位居少腹, 内应胞宫, 均为任脉穴, 任脉起于胞中, 出于会阴, 二穴同取可调血室,理下焦, 清热利湿;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能健脾利湿, 调理肝肾;“肝脉上内廉,入毛中, 过阴器, 抵少_少腹”, 曲泉位于膝内侧,是足厥阴肝经之合穴, 合穴为本经脉气最旺盛之处, 曲泉具有平肝熄风, 清利湿热, 理下焦, 止阴痒的作用, 四穴伍用, 标本兼治, 取效卓著。若带下量多, 外阴潮湿配阴陵泉、蠡沟以健脾利湿, 泄肝止痒; 带下色黄配阴陵泉、太冲以清热利湿; 外阴营养不良配照海可

15、补精血; 心烦配大陵以宁心安神。典型病例:1.王某, 女, 20 岁, 学生。痛经已有8 年, 12岁月经初潮时即有小腹作痛, 未引起重视。近3 年来痛经加剧, 经量少, 色暗红, 有血块, 虽服止痛片可暂缓痛势, 但下次月经来潮仍疼痛不已, 故前来要求针灸治疗。据病情即针关元、三阴交、太冲, 针入得气留针, 10m in 后疼痛缓解, 后按周期治疗,每次月经来潮前2 5d 开始针治, 连针3 个周期,痛经得到治愈。2.秦某, 女, 40岁。阴部瘙痒1 年余, 加重2个月。患者1 年前因带下较多而引起阴部瘙痒, 经服药和熏洗后, 病情有所控制。但近2个月阴痒加剧, 常常是坐立不安, 夜卧难眠, 再用药物治疗效不明显, 故前来要求针灸治疗。现阴痒较剧, 性情急躁, 大便干, 小便黄, 查舌苔稍腻, 脉弦数, 针取关元、三阴交、中极、曲泉, 留针30min, 中间行针两次, 每日1次, 2诊后阴痒明显减轻, 针10次后阴痒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继针5 次, 病愈而归,随访1月余, 未有复发。3临床应用研究3.1尿潴留张氏参考文献1 张慧敏. 针刺治疗尿道综合征尿流动力学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 ,(4): 184对25 例尿道综合征病人, 针刺水道,三阴交、灸气海,关元或针刺中膂俞,会阴及委阳穴灸肾俞, 总有效率达88% , 与口服氟哌酸胶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