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024722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高 等等 学学 校校 教教 材材 环环境境工工程程学学 实实 验验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学实验室环境工程学实验室 目目 录录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 实验一 沉淀实验.2 实验二 混凝实验.6 实验三 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8 实验四 动态活性炭吸附实验.11 实验五 气浮实验. 12 实验六 逆流气浮实验. .14 实验七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16 实验八 污泥脱水实验20 实验一实验一 沉淀实验沉淀实验 一、目的一、目的 通过沉淀实验,熟悉沉淀类型及各自特点,掌握沉淀曲线测试与绘制方法。 二、原理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2、,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 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 Stokes(斯笃克斯)公式。悬浮物浓度不太 高,一般在 600700mg/L 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沉淀过程中由于 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一变速。浓度 大于某值的高浓度水,颗粒的下沉均表现为浑浊液面的整体下沉。这与自由沉淀、 絮凝沉淀完全不同,后两者研究的都是一个颗粒沉淀时的运动变化特点, (考虑 的是悬浮物个体) ,而对成层沉淀的研究却是针对悬浮物整体,即整个浑液面的 沉淀变化过程。成层沉淀时颗粒间相互位置保持不变,颗粒下沉速度即为浑液面 等速下沉速度。该速度与原水浓度、悬浮物

3、性质等有关而与沉淀深度无关。但沉 淀有效水深影响变浓区沉速和压缩区压实程度。为了研究浓缩,提供从浓缩角度 设计澄清浓缩池所必需的参数,应考虑沉降柱的有效水深。此外,高浓度水沉淀 过程中,器壁效应更为突出,为了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状态,沉淀柱直径一般 要200mm,而且柱内还应装有慢速搅拌装置,以消除器壁效应和模拟沉淀池内 刮泥机的作用。 三三 试验设备材料试验设备材料 1. 沉淀用有机玻璃柱,内径 d=150mm,高 H=1600mm,内设搅拌装置转速 1rpm,上设溢流管、取样口、进水管及放空管; 2. 配水系统一套(每套系统为两套沉淀装置供水) ,包括小车、污泥泵、水箱 等; 3. 计量水

4、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 4. 悬浮物定量分析用电子天平、定量滤纸、称量瓶、烘箱、抽滤装置、干燥 器等装置; 5. 取样用 100ml 比色管、100ml 量筒、瓷盘等。 四四 试验方法和步骤试验方法和步骤 1. 检查沉淀装置连接情况、保证各个阀门完全闭合;各种用具是否齐全。 2. 打开阀门 1、3,水泵接电,使水箱中污水在自循环条件下混合均匀;取水 箱水样测悬浮物浓度 C0。 3. 启动搅拌器控制转速为 1rpm;打开阀门 2、4,慢速关小阀门 3,使沉淀柱 进水速度均匀;待沉淀柱水位达到溢流管时依次关闭阀门 2、4,并开始记录时间。 4. 在开始后 0、5、10、20、30、60min 时分

5、别在 1 号取样口取样 100ml,测悬 浮物浓度。同时观察悬浮颗粒沉淀特点、现象。 5. 悬浮物测定方法: 将定量滤纸置于称量瓶内烘至恒重 W1;将抽滤水样 1 2 后滤纸放入称量瓶中,烘至恒重 W2;悬浮物浓度。 3 V WW V W C 12 乙乙乙乙乙 乙乙乙 乙乙乙 乙乙乙乙 乙乙乙 乙乙乙 3 42 2 1 乙乙乙乙 4 3 2 1 乙乙乙乙乙乙乙1-2乙 乙乙乙 乙乙乙 乙乙乙 乙乙乙乙乙乙 乙乙乙乙 乙乙乙乙乙 P 五五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向沉淀柱内进水时,速度要适中,既要较快完成进水,以防进水中一些较重 颗粒沉淀,又要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柱内水体紊动,影响静沉实验效果。 2取样

6、时,先排除管中积水而后取样(排出 20ml 左右) ,每次取样 100 mL。 六六 实验结果整理实验结果整理 1. 在格纸上绘制 u-p 关系曲线; 2. 利用图解法列表,计算不同沉速时悬浮物去除率 E(记入表 3) 。 试验日期: 水样性质及来源: 沉淀柱内经:150mm 柱高:H=1600mm 有效高度 h=1200mm 水温: C 每次取样体积 V=100ml 原水悬浮物浓度 C0= mg/ 表表 1 1 悬浮物性质测定记录表悬浮物性质测定记录表 沉淀时间 (min) 称量 瓶号 瓶+滤纸 重 W1(g) 瓶+纸+SS 重 W2(g) 水样 SS(g) 水样浓度 C(mg/l) 0 5

7、 10 20 30 60 表表 2 2 沉淀数据整理表沉淀数据整理表 沉淀时间(min) 0510203060 颗粒沉速 u=(mm/s) t h 0 水样浓度 C(mg/l) 未被移除颗粒百分 比 pi=Ci/C0(%) 表表 3 3 沉淀物去除率沉淀物去除率 E E 的计算的计算 序 号 u p p-1p i upui 0i p/uu 0i 0 p/uu )p-1 (E 1 2 3 4 5 6 七七 思考题思考题 1若按计算不同沉淀时间 t 的沉淀效率 E 有何不妥?此时%100C/ )C(C E 0i0 试验方法应如何改变。 实验二实验二 混凝实验混凝实验 一、目的一、目的 通过混凝实验

8、,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效果,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 剂种类,数量,还可确定其它混凝最佳条件。 二、原理二、原理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 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 沉。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三、设备及用具三、设备及用具 1. TS6 程控混凝试验搅拌仪一台。 2. 洗耳球 1 个,配合移液管移药用。 3. 10mL 移液管 1 根。 4. 1000mL 量筒 1 个,量原水体积。 5. 2 mg/mL(Al2O3计)浓度硫酸铝(或其它混凝剂)溶液 1 瓶。 6. PHS-2 型酸度

9、计 1 台。 7. HACH 2100N 浊度仪 1 台。 四、内容与步骤四、内容与步骤 1. 测原水浊度及 Ph 值。 2. 用 1000mL 量筒量取 6 个水样置于搅拌烧杯中。 3. 将测温探头放入仪器旁边盛水烧杯中。 4. 将第一组水样置于搅拌机中,启动仪器,编程序(快速搅拌 800rpm、1min、加药;中速搅拌 150rpm、10min;慢速搅拌 50rpm、10min;静 沉 30min) 。 5. 用移液管向 1 至 6 号加药管中分别加入 1、2、3、4、5、6mL 混凝剂。6. 运行程序,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沉淀的过程,矾花外观、大小、密实 程度等,并记入表格中。 7.

10、 程序运行结束后,由上部取样口取杯中上清液约 100mL(测浊度、pH 即 可) ,置于六个洗净的 100mL 烧杯中,测浊度及 pH 并记入表中。 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1. 取水样时,所取水样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所取水样浓度上 的差别。 2. 移取烧杯中沉淀水上清液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取上清液,不要把沉下去的 矾花搅起来。 六、成果整理六、成果整理 原水 水温: C 浊度: PH: 水样编号1 23456 混凝剂加注量 mg/l 矾花形成时间 min 第 一 组 沉淀水浊度 1 快速搅拌 (min)(r/min) 2 中速搅拌 (min)(r/min) 3 慢速搅拌 (min

11、)(r/min) 备注 4 沉淀时间 (min) 以投药量为横坐标,以剩余浊度为纵坐标,绘制投药量-剩余浊度曲线,从曲 线上可求得不大于某一剩余浊度的最佳投药量值。 七、思考题七、思考题 1. 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 2. 为什么最大投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 3. 参考本实验步骤,编写出测定最佳 pH 值实验过程。 实验三实验三 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一、目的一、目的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 掌握用“间歇”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 二、原理二、原理 活性炭吸附是去除溶解性

12、有机物的主要手段,其吸附过程可用吸附等温线表 示,在连续流吸附过程中形成一向前迁移的吸附带。 三、设备及用具三、设备及用具 1500mL 三角烧杯 6 个; 2摇床; 3烘箱; 4752 分光光度计,玻璃器皿,滤纸等; 5活性炭。 四、内容与步骤四、内容与步骤 1. 自配染料污水。 2. 将粉末活性炭放在蒸馏水中浸 24 小时,然后放在 105烘箱内烘至恒重。 (以上步骤由教师完成) 3. 在六个 500mL 的三角烧瓶中发别投加 0、50、100、150、200、250mg 粉 末活性炭。 4. 在每个三角烧瓶中投加同体积(300mL)自配污水。 5. 测定水温,将三角烧瓶放在摇床上振荡 4

13、0min。 6. 过滤各三角烧瓶中的污水,在波长 460nm 处测定其吸光度值,通过标准 曲线查出 C。 五、成果整理五、成果整理 1. 记录实验基本参数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温度 震荡时间 min 水样体积 ml 2. 各三角烧杯中水样过滤后 ABSi测定结果 杯号 活性炭 投加量 m(g/L) 吸附平 衡后 ABSi 吸附平 衡后水 样浓度 C mg/L lgC 吸附量 CC 0 (mg/L) m CC 0 (mg/g) m CC 0 lg 0 1 2 3 4 5 3. 以为纵坐标,lgC 为横坐标绘出 Fruendlich 吸附等温线。 m CC 0 lg 六、思考题六、思考题 1.

14、吸附等温线有什么现实意义,作吸附等温线时为什么要用粉状炭? 染料标准曲线图染料标准曲线图 (在波长(在波长=460nm 处测定)处测定) y = 0.0134x + 0.0006 R2 = 0.9971 0 0.002 0.004 0.006 0.008 0.01 0.012 0.014 0.016 00.20.40.60.811.2 浓度mg/L 吸光度 y = 0.0128x - 0.0036 R2 = 0.999 0 0.1 0.2 0.3 0.4 0.5 0.6 01020304050 浓度mg/L 吸光度 实验四实验四 动态活性炭吸附实验动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一、目的一、目的 通过实验

15、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 掌握用 “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 二、原理二、原理 活性炭吸附是去除溶解性有机物的主要手段,其吸附过程可用吸附等温线表 示,在连续流吸附过程中形成一向前迁移的吸附带。 三、设备及用具三、设备及用具 1. 连续流活性炭吸附实验装置 1 套(单柱) ,内径 25mm,高度 1000mm,炭 层高度 700mm; 2752 分光光度计,玻璃器皿等。 四、内容与步骤四、内容与步骤 1. 熟悉动态活性炭吸附装置。 2. 测自配污水吸光度。 0 ABS 3. 以 2L/h 的流量按降流方式进行单柱实验(运行时炭层不应有空气泡) 。运 行 30min,每隔 5min 取样测出水吸光度。 i ABS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