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验.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015228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验.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试验参考范围:补体结合试验(CF) 1:40微量凝集试验 1:40间接血凝试验(PHA) 1:10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1:40,且恢复期血清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一般补体结合抗体在病程第1周内即可出现,以后抗体效价逐渐上升,至23周达最高峰,其抗体主要为IgM然后逐渐下降至低滴度,此时主要是IgG,低效价水平(1:l01:40)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不退。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CF试验所用抗原是具有种特异性的颗粒抗原,故可用以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复发型斑疹伤寒抗体出现早(发病第4天),效价上升快,810天达高峰,其组成以IgG为主。恙虫病立

2、克次体因各株间抗原性差别显著。故宜采用多价抗原或当地代表株抗原。Q热患者血清中最早出现相抗体,发病数周后才出现I相抗体,而且相抗体水平大多始终高于I相,相抗体逐渐上升,对Q热具有诊断价值。伴心内膜炎时可出现较高效价的I相和相补体结合抗体。慢性感染往往表现为持续较高水平的I相抗体。(2)微量凝集试验所用抗原为可溶性抗原,具有群特异性,Q热的诊断采用相抗原,可用于区别斑疹伤寒、恙虫病、各种斑点热、Q热等疾病。此试验特异性高、操作简便且节省抗原。其阳性出现常比CF试验早,流行性斑疹伤寒在病程第5日即可有80以上病例呈阳性,23周时阳性率几乎100。Q热第1周阳性率为50,凝集效价于病程1月左右达高峰

3、,继而迅速下降,于数月内消失,维持时间不如CF试验长久,因而不适用于追溯性研究。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可出现效价较低的阳性反应。(3)间接血凝试验的一些特点与微量凝集试验相同,也只具群特异性,不能作种的区别。主要用于斑疹伤寒群和蜱传斑点热群的血清学试验还可用于鉴别原发性和复发型斑疹伤寒,前者血清中主要是IgM型抗体,后者主要为IgG型抗体。斑疹伤寒患者的血凝抗体于病程第57天出现,迅速上升,效价常可达1:4001:3200,比CF试验高,高值维持210周,下降也较补体结合抗体快,血凝抗体只见于感染的活动期,病后36个月即消失。(4)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敏感,重复性好,又节省材料和时间,广泛应用于立

4、克次体病的血清学诊断,特别是恙虫病,为群特异性。在本试验中,单份血清抗体滴度达1:12 8或恢复期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或以上者,有立克次体病诊断意义。恙虫病患者血清荧光抗体多在1周末出现,2周末有显著升高,34周达高峰,6个月后仍保持一定水平,可持续数年至十年,而有利于流行病学调查。3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诊断方法虽有多种,但国内实验室最常用者仍为外一斐试验,此为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有诊断意义。直接检查法可作为立克次体病的预测和筛选,此方法是取组织活检标本,直接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色检查立克次体,具有特异性。从血液或其他临床材料中分离病原体是可靠

5、的诊断依据,但这一方法既昂贵又费时,且易致实验室传播,故不适宜在一般实验室推广。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1)疾病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顿挫疾病,抗体的产生会延迟1周左右,其最高效价也可能降低。若发病数天后进行抗生素治疗,对抗体产生的时间或其最终效价影响极小。(2)引起Q热的I相脂多糖抗原与光滑型革兰阴性杆菌有交叉反应。(3)类风湿因子阳性的血清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外-斐试验参考范围:外-斐试验 l:160临床评价: 1外-斐试验是临床上诊断立克次体病常用的血清学试验,为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立克次体属中的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具有耐热、耐稀碱

6、的多糖抗原,而变形杆菌某些特殊菌株如X19、X2和XK的菌体与其有共同抗原成分,能发生交叉反应。外一斐试验系利用这三型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凝集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立克次体抗体。 2外-斐凝集素可早在发病46天出现,多于23周退热前后达最高滴度,然后很快下降,维持数月,5个月后基本消失。外-斐试验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人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达1:160即为阳性,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有诊断意义。尽管外-斐试验有不能分型及特异性较差等缺点,但由于抗原易于获得和保存,操作简便,故仍被广泛应用。 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点

7、热、蜱媒立克次体病、恙虫病、Q热、立克次体痘和战壕热等,这些疾病在外-斐试验中的特点如下: (1)斑疹伤寒病人能产生高滴度的OX19凝集素及低滴度的OX2凝集素,阳性率高达83.593.4,但不与OXK发生凝集。流行性斑疹伤寒在起病第56天时,病人血清即可与OX19发生阳性凝集反应,其凝集效价于第3周达到高峰,一般超过1:320,有时可达1:2560,阳性率以第4周最高,继而效价迅速下降,于36个月内转为阴性。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的血清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的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一般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大多在1:1601:640,阳性反应出现于发病的第517天,平均为第1115天。 (2)恙虫病

8、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K株发生凝集反应,阳性反应最早在起病第4天即出现,第1周阳性率不高,仅为30左右,第2周末为60,第34周80%90%的患者可呈阳性。凝集效价1:801:1280以上不等多数在1:801:640之间,第1周开始上升,随病程而逐渐增高,第34周凝集效价达高峰,第5周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数为阴性。 (3)落矶山斑点热或蜱传斑点热患者的血清能产生OX19与OX2凝集素,通常为OX19高于OX2,但也有OX2较高者。若仅出现OX2高滴度阳性,则对斑点热有特殊意义。 (4)立克次体痘、Q热及战壕热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不能与变形杆菌抗原发生凝集反应,故外-斐试验呈阴性结果。 3

9、取组织活检标本,用免疫荧光及免疫酶染色法直接检查立克次体,具有特异性,可作为标本的预测和筛选。病原体的培养和鉴定是确诊立克次体感染的可靠方法,但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应用血清学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原,对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常用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等。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某些非立克次体病,外-斐试验也可出现阳性反应如变形杆菌尿路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伤寒及各种严重肝病等,其凝集效价大多较低,且很少有动态改变。 (2)复发型斑疹伤寒(Brill-Zinsser病)虽也为普氏立克次体所引起,但外-斐试验往往呈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3)在疾病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疗或有预防接种史者,外-斐试验常不出现凝集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实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