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pdf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013721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秦朝:创立中央集权体制 (1)皇帝制:规定帝国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一切军国大 事由皇帝裁决。 (2)中央:三公九卿 设丞相(为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太尉,下设 廷尉(司法)、治粟内史(财政)诸卿。 (3)地方:实行郡县制,长官由中央任免。 2、汉初:中央集权的弱化 (1)汉承秦制: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 郡县制。 (2)中央集权的弱化: 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3、汉武帝:中央集权的巩固 (1)形成内朝,抑相权; (2)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消除郡国并行的负面影响。 4、隋唐

2、:中央集权的完善 创设三省六部制,强化君权,削弱相权。 (1)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2)内容:中央设中书(草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 为最高政务机构; 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3)影响: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三省相互牵制,分散相权,强化君权 5、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文官体制 (1)以重文轻武为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 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提拔文人担任官职。朝廷高官和地方要员 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2)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方便官吏的调遣和撤换。 6、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 (1)中央社中

3、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影响: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 区的名称沿用至今。 7、明朝: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1)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2)内阁制度形成 职能:草拟诏书、票拟批答、咨询顾问等。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不得妄提建议,实质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8、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时间:雍正 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是 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影响:皇权空前强化。 9、崩溃:推翻清王朝,废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民 国。 二、

4、评价: 积极: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辱、发展经济、防止割据、 赈灾救济。 消极:思想文化控制、政治腐败、兵役徭役无度。 三、中央集权体制演变的趋势: 加强君权,削弱直至废除相权; 加强中央,削弱地方。 选官制度的演变 1、过程 先秦:世袭制 秦国、秦朝:军功授爵 汉:推举(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推举(九品中正制 ) 隋唐清:科举制 2、演变趋势:从注重出身到注重个人能力,从不平等到相对平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秦朝 建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移民实边。郡县制 (2)西汉:对西域疆土的拓展 (3)唐朝: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加强国防,平定边患,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文成公主

5、入藏) 对各族俊才一视同仁,予以重用。 (3)元朝 行省制度。 吐蕃(西藏)是宣政院辖地西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元代后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 (4)清朝 东南:康熙击败台湾郑氏政权,设台湾府。 东北 :康熙时期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 中俄东段边界。 西北(新疆):康雍乾 平定蒙古准部叛乱;乾隆时平定天山南路回部 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 西南:雍正 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乾隆 提高驻藏大臣职权;实 行金瓶掣签制,监督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程序。 改革 1、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时期列国兼并,各国纷纷改革;秦国落后挨打。 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领导

6、人:秦孝公、商鞅 内容: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什伍连 坐。 影响: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2、(鲜卑族)孝文帝改革 背景: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处于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 出现。 内容:迁都洛阳;全面汉化: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仿照 汉族体制建立官制和律令,提倡胡汉通婚。 影响: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步。 重要人物 1、秦始皇 政治上: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创立 中央集权体制,成为后代政治制度的蓝本。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交通:建造驰道与直道,保持政令畅通 民

7、族关系:建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移民实边。 滥用民力:修长城、建弛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严刑酷 法。最终激起农民起义,秦朝也二世而亡。 2、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时期西汉处于鼎盛。 (1)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内朝,抑相权;设立刺史制度,加强 对地方的监督;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消除郡国并行的负 面影响。 (2)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历朝 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3)民族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3、唐太宗(史实见贞观之治) 4、康熙:开创了康乾盛世。 康熙设南书房,加强皇权。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击败台湾郑

8、氏政权,设台湾府;组织两次雅 克萨之战击败俄军,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击败蒙 古族准部叛乱。 取消海禁,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南京)设海关。 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兴文字狱。 5、乾隆:在位是清朝处于鼎盛。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乾隆时平定天山南路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管辖天山南北;提高驻藏大臣职权;实行金瓶掣签制,监督达赖和班 禅的转世程序。下令编写四库全书。 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口通 商。 外贸 (一)陆上丝绸之路 1、开通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全盛 :唐朝 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丝绸之路安全畅通。 表现:同西域、大食(阿

9、拉伯帝国)、波斯、天竺往来频繁。中亚的粟 特人成为中外交往中介。 长安: 丝绸之路的东端,国际大都会 城内设东西两市,附近居住着大批西域胡商 东西交通的枢纽,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路,东西文化融汇之 处。 (二)海上丝绸之路 原因:西夏、金兴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宋朝政府鼓励外贸; 商业繁荣,经济中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兴盛的表现:通商国家达50多个,东往日本和朝鲜,南往东南 亚,西往印度、波斯、阿拉伯地区;广泉明三大港口;设市舶 司管理贸易,征收商税;“番坊”、“番市”。 (三)明清对外贸易:从开放到闭关 1、明代朝贡贸易 (1)由官方垄断的贸易。 (2)厚往薄来:对于贡品给予数

10、倍的补偿。贡使携带的货物,可在京 师指定地点,在官方监督下,与百姓交易。 (3)官方对朝贡的间隔时间、路线、货物数量、人数都有严格的限 制。 2、清代外贸 (1)清初 严厉的海禁政策 为了打击沿海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 (2)康熙中期 取消海禁,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南京)设海关。 (3)乾隆时期实行闭关锁国 背景:清代统治者对西方的戒备;自大保守的心态。 表现:只留广州一口通商,而且严格限制。 影响:阻碍了正常的中外交流,拉大了中西经济和文化差距。限制了 国人的眼界,使我国对西方茫然无知。 古代外贸发展的特点 1、从陆路到海路为主。 2、物品从少到多,丝绸到丝茶瓷纸。 3、经济交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如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印度佛教的 传入。 4、从开放到闭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