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各项指标解读.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010629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功各项指标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肝功各项指标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功各项指标解读.doc(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肝功检查项目1、肝细胞损伤检查:包括血清酶类及血清铁等,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CP)、-谷氨酰转肽酶(-GT)等等。2、肝脏排泄功能检查:检测肝脏对某些内源性(胆红素、胆汁酸等)或外源性(染料、药物等)高摄取物排泄清除能力。3、肝脏贮备功能检查:血浆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是通过检测肝脏合成功能以反映其贮备能力的。4、肝脏间质变化检查:血清蛋白电泳已基本取代了絮浊反应,-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提示枯否氏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肝功能检查最新项目近期有关部门新增五项肝功能检查

2、最新项目,具体如下:1、甘胆酸(CG):当肝细胞受损或胆汁淤滞时,血液中CG含量就明显增高,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ALT等更敏感,能早期发现轻度肝损害,对区别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2、铁蛋白(SF):在肝内合成并储存,肝细胞炎症反应可使SF合成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可使SF释入血中,SF上升程度与肝细胞受损轻重呈平行关系,但在严重低蛋白血症、缺铁性贫血可明显降低。3、前白蛋白(PA):对早期发现重症肝炎及慢性肝损害有一定意义。病愈重值愈低。4、转铁蛋白(TF):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转铁。急性肝炎时TF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则可低。其他多种感染时TF降低,而缺铁性

3、贫血和妊娠末期TF升高。5、胆汁酸(TBA):是肝排泄的主要有机阴离子,其代谢情况主要受肝脏控制,当肝功能损害时,其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因此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肝功怎么检查肝功能指标临床检测正常值:谷丙转氨酶(ALT)040谷草转氨酶(AST)037谷草/谷丙(AST/ALT)0.801.5谷氨酰转移酶(GGT)732碱性磷酸酶(ALP)53128总胆红素(TBILI)5.119.0直接胆红素(DBILI)0.05.1间接胆红素(IBILI)5.012.0总蛋白(TP)6080白蛋白(ALB)3555球蛋白(GLB)15.035.0白球比(ALB/GLB)1.202.00葡萄糖(GLU

4、)3.896.11尿素氮(BUN)1.78.3肌酐(CRE)53108乳酸脱氢酶(LDH-L)109245肌酸激酶(CK)24.0195.0总胆固醇(CHOL)3.356.45甘油三酯(TRIG)0.481.17尿酸(UA)202416肝功检查结果分析1、谷草转氨酶结果的分析:谷草转氨酶(AST)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活动期、肝癌、心肌炎、肾炎、肌炎。2、ALT/AST比值结果分析: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由于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所以对肝细胞损伤的敏感度不如ALT,升高的幅度也不如AL

5、T大,但如果AST大幅度升高意味着肝细胞损伤比较严重。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把ALT/AST的比值作为一个诊断指标和病情监测指标来看。3、谷氨酶转肽酶(GGT)的结果分析:GGT主要是来自肝胆系统,因此,它主要是肝胆疾病的监测项目。(1)肝脏炎症:GGT轻度和中度增高。(2)肝胆其他疾病:肝癌、肝阻塞性黄胆、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胰腺炎、胰头癌、胆道癌等、GGT明显升高。(3)长期或大量的饮酒,也会导致该酶的升高。(4)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纳、安替比林者,口服避孕药等也会使GGT升高。4、胆红素的结果分析:胆红素是血液中衰老红细胞分解和破坏的产物。它分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三种。(1)肝细胞受到损伤时如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会明显升高。(2)胆道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胆道息肉、胆囊炎等、血中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3)溶血性疾病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来源增加,肝脏处理不及,造成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5、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结果分析:血液中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肝脏功能,如果蛋白质降低就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害,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表现,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一些非肝脏疾病也可以使血液中蛋白质发生变化,所以分析结果时要注意一些生理性的影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