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8008811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中的伤春悲秋文化诗词解读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1,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2,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3,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4,平林新月人归后5。1闲情:闲愁。2日日:一作“旧日”。3青芜:形容草色碧绿。4楼:一作“桥”。5人:指游人。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两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谥忠肃。冯延巳当政时,南唐国势已日渐衰微,他无力扭转乾坤,同时又卷入激烈的党争中,这种现实处境所造成的内心矛盾,在他的词作中时有反映。冯延巳词的题材虽然与花间词并无二致,多写歌舞宴饮、相思离

2、别,但是他并不醉心于描写女人的容貌举止和服饰,而是着重描写一种心理体验,表现一种感情境界。这种创作倾向正如王国维所言“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人间词话)解 题 鹊踏枝,一作雀踏枝,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即蝶恋花。冯延巳有鹊踏枝十四首(其中部分作品与欧阳修相混),本词为其中之一。全词抒写春天的闲愁,词旨隐晦,感慨深沉。摊破浣溪纱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1,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2,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3,小楼吹彻玉笙寒4。多少泪珠无限恨5,依阑干。1菡萏(hndn):荷花。2绿波:一作“碧波”。3韶光:美好的时光。一作“容光”。4鸡塞:即鸡鹿塞,

3、汉朝的边塞,此处泛指边塞。“鸡塞远”,一作“清漏永”。5吹彻:犹指吹遍。“彻”,本为大曲的最后一遍,故可以解释为曲终。6多少:一作“籁籁”。无限,一作“何限”。李璟(916961),字伯玉,初名景通,徐州(今属江苏)。南唐烈祖李昇的长子。公元943年嗣位称帝,年号保大。即位之初,曾用兵攻取建、汀、漳、泉等州,使南唐一度成为拥有35个州的“大国”。后因为受到后周的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在位19年,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好读书,但是天性懦弱。李璟文存十七篇书、表、小札;诗只有全唐诗所收七律一首,七古一首和断句三联(共六句)。其词仅存四首,词作虽然写男女情事,但是已经融入了感时伤怀

4、的情绪,渗透着国事风雨飘摇的悲苦心绪,与后主李煜并称为“南唐二主”,后人辑有南唐二主词。解 题这首词抒写了悲秋怀人的情绪。词中主人公因荷花凋零而自伤憔悴;又在梦中见到征人,醒来却是只身处于回荡的凄凉乐声的小楼。万分无奈中,只能泪珠暗弹,倚楼凝望。全词写来妥帖细腻,不事雕绘,感情沉郁,凄然欲绝。摊破浣溪纱,浣溪纱的变体,浣溪纱本是词牌名,一般是上下两阕各二十一字。如果把上下两阕的第三句,都破为两句十个字,即为摊破浣溪纱。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1。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2,因风飞过蔷薇3。1行路:指春天逝去的踪迹。2啭:形容黄鹂婉转美

5、妙的鸣声。3因风:顺着风势。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洪州分 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人称黄太史、豫章先生、黄文节公。黄庭坚自幼聪颖警悟,博览群书。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历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元年(1078)投书苏轼,二人从此缔交,终身不渝。后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元丰六年(1083)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商河境内),元祐(10861093)年间,授秘书省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国史编修等职,哲宗绍圣(10941097)年间,新党得势,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澎水)安置。徽宗时,再

6、次被贬,羁管宜州(今四川宜山)。崇宁四年(1105)死于贬所。解 题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这首清平乐是一首惜春词,词人以委婉又浪漫的手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恋、眷恋。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1,巷陌凄凉,与江左异2,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3。因度此阕,以纾客怀4。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5。看尽鹅黄嫩绿6,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7。强携酒,小桥宅8。怕梨花落尽成秋色9。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1赤阑桥: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客居合肥,住宅临

7、近城南赤阑桥。其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之一:“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2江左:指江南。3依依:轻柔的样子。可怜:可爱。4纾:宽解5恻恻:凄凉之感。6鹅黄嫩绿:形容柳叶如鹅绒一样金黄,似青草一样嫩绿。王安石南浦诗:“含风鸭绿飘飘起,弄日鹅黄袅袅垂。”7寒食:节令,清明前一日为寒食。8小桥宅:代指合肥恋人之宅。大桥、小桥,乃三国时东吴美女,此将恋人比作小桥。9“怕梨花”句:意谓怕好景难住。解 题宋广宗绍熙二年(1191),姜夔客居合肥,宅子靠近赤阑桥,巷陌多杨柳。时值清明,杨柳依依,词人因柳起兴,作此自度曲抒写伤春、惜春情怀。因合肥在当时是边境之地,一片凄凉荒

8、寒,故于伤春、惜春情怀中也隐隐流露出词人伤时之感。此词融情于景,极尽含蓄委婉之妙,很能体现白石词清空的风格特征。一、伤春悲秋诗词的内涵界定 表达因春、秋节候特征而兴发的种种人生悲苦怨伤的诗词,我们称之为伤春悲秋诗词。我国上古时代 “有春、秋而无冬、夏”,“商代和周代只实行着二时制,四时制当发生于西周末叶”。这与中国农业文明的早熟有很大的关系,庄稼春生秋熟的特点和农业社会春种秋收的生活节奏,以及与此相关的春祈秋报、春秋嫁娶等等,都使人们把春、秋当作了一年的两个基本单元。二、伤春悲秋诗词的发展源流1、春秋战国诗经中“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9、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小雅四月) 楚辞中“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招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2、汉魏南北朝其一,在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段中,伤春悲秋诗主要的情感内容逐渐集中在相思怀人、羁旅怀乡、时光流逝、生离死别、怀才不遇、盛衰兴亡的悲伤等六个方面。其二,诗人所表达的春恨秋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汉末建安时期,惨烈的大动乱,直接造成了羁旅怀乡、生离死别之情多借悲秋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几乎无一例与伤春相关。其三,在先秦到隋代的诗歌中,诗人们对春、秋景物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表现相思怀人之悲的一类诗作,以伤春写恨略高于借悲秋传情。表现其它伤悲之情的诗歌,其悲

10、秋的数量远远高于伤春。其四,就其艺术表现而言,先秦到隋代的伤春悲秋诗呈现出写景与表情日趋精工、细致的总体发展趋向。3、唐代其一、不遇之悲与报国无门的惆怅深哀也水涨船高,得到长足的发展。杜甫江上、刘长卿松江独宿其次,在安史之乱和晚唐政局日颓的背景下,此前很少见的盛衰兴亡、伤时叹变之悲,也如清空鹤唳,动人心肺,如杜甫白帝、李商隐曲江等诗歌,多将这种情感与身世之感、不遇之恨、家国之悲融汇为一体,以磅礴之势写出深沉厚重的春恨秋悲。第三,唐代伤春悲秋诗的伤悲情绪总体上呈现出加强的趋势,一是表达伤春情怀的诗作明显增加,且由孟浩然春晓式的惜春,逐渐发展到无端的、没有来由的伤春。李商隐春风、落花4、宋代其一、

11、春恨的内容几乎包蕴了爱情失落、仕途坎坷、青春易逝、人生短暂等种种人生的不幸和悲哀。“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其次,悲秋词沿袭了以往的传统,大约有两种倾向:一是与自伤身世紧密结合。一是在秋景的描摹中吐露报国无门的愤慨怅惘和忧国伤时的无限苦闷。其三,宋词是典型的女性文学、情爱文学,其主题多男女相思离别,风格多婉约含蓄。因此,伤春悲秋文学发展至此,其写景更细腻,表情更委婉。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古人这话说的真有道理。(一)、春时1、“春”本义 说

12、文解字:“推也。從艸、從日。艸,春時生也,屯【zhn】聲。”(会意兼形声)屯-“难也,像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曲折而艰难之象)从“日”者,春日温阳,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从“艸”者,春时之新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周礼春官疏:“春者出生万物。” 声训:释名:“春,蠢也。” 前汉律历志:“阳气动物,于时为盛。春,蠢也,物蠢生廼动运。” 推者,春三月之象。比合易为泰、大壮、夬三卦,皆象阳气推阴而上,表示万物繁滋。 泰,天地泰,坤上乾下。安泰之象,初春,所谓“三阳开泰”。 “泰:小往大来,吉,亨。”(泰卦。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利,亨通。)地属阴气,天为阳气。阴气凝重而下沉

13、,阳气清明而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曰泰。泰,通泰。雷天大壮,乾下震上,壮大之象,仲春,“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 “大壮利贞。” 泽天夬,兑上乾下,兴盛之象,暮春。夬(gui),序卦:“夬者,决也。”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夬,就是决断的意思。夬卦刚众柔弱,刚能决胜于柔。上卦为兑,兑义为悦;下卦为乾,乾义为健。刚健而又和悦,敢于决断而又能和睦相处,这是夬卦的品德。) 甲骨文字典:“甲骨文春字与说文春字略同,卜辞有今春今秋之语,尚无四季之名。故甲骨文春字与后世字内涵当有别。”2、春之天性春的本性为 生机、生发,勃勃向上。故曰春主生。 公羊传隐公元年

14、:“春者何?岁之始也。注: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所出。昏斗指东方曰春。” 黄帝内经:“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故春季,睡眠、饮食、行为追求“生机”大道,春不猎,以长养慈悲,奖而不罚。) 春季养生:食五谷,五谷乃种子,生发之力旺盛。 春乃初生,故要和,要柔,百般呵护。所以春天伴随和风细雨,温和暖阳冬眠生物开始苏醒。春天像刚刚出生的婴孩,像少女,像礼仪之邦,深具阴柔之美和文明之美。(二)夏时1、“夏”本义 說文解字: “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臼,兩手。夊(su),兩足也”。 专为华夏之人造形。 借为四季之夏,“四时二曰夏”(集韵)。 释名:“假(ji)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前汉魏相传:“南方之神炎帝,秉礼执衡司夏。” 2、夏之天性夏的本性为成长、疏布、奉献、孕育,故曰夏主长。 黄帝内经: “夏三月,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