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993020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辨析题1、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简析:此观点是正确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它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因此,

2、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荀子的师生关系观是不惟师。简析:此观点是不对的。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认为,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有无“师法”,对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师法是使礼仪转化为每个人品质的捷径。学习与教育就没有比跟从师长更有效、更方便的办法了。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荀子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认为,背叛教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应当唾弃它。“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苟子劝学篇。这

3、是荀子用青与蓝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但他主张的师生关系不是不惟师。题中所属观点是不对的。3、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没有实质区别。简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CS),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某些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过程中,中性刺激伴随着无条件刺激一起作用于有机体,无条件刺激导致无条件反射,经过多次重复,该中性刺激单独呈现就可以引发该反射,从而形成条件发射。而对于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它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事先

4、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在斯金纳的经典实验中,白鼠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此可见,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差别的,前者是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射,后者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被强化。所以,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4、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简析:教学设计,一般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教学设计确立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社会依据、人的依据和教学自身的依据。社会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学原则的确立有很大影响。如坚持

5、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都是直接反映了这一要求。人的依据。教学原则的确立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因材施教原则正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而确立的。教学自身的依据。教学原则的确立更多地受教育教学自身规律、目的的制约,是教学规律的反应,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如启发性原则。5、简述中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力的规定。简析: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享有1993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法的保护。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

6、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6、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的三大思想体系。简述:“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课程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大致通过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自然、儿童艺术和儿童文学活动进行。“活教育”的教学论。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

7、的,就应该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教儿童怎样做,就应该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等。方法: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要求每一个学生备一个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7、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提升办法。简述: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项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

8、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2)替代性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的自我效能感持续时间不长。4)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均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考生可以根据上述四种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办法。8、教育研究中伦理原则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遵守伦

9、理原则。简述:伦理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被合法、正当地加以利用。伦理原则对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研究的客观性与伦理性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该放弃违背伦理的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式进行研究。伦理原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为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间或群体间的利益而设立的行为准则体系。这一原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在教育研究中也一样。不遵守该原则可能对研究对象带来伤害或侵权,而研究也可能受阻。考生可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条件反射理论没有实质区别的说法是片面的。 9、材料题:学校与社会

10、脱节;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分析作者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简述:可以与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目的说”相联系。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杜威区分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是指由儿童的天性、本能、冲动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由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指的是教育历程意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是合二为一的。结合材料中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以及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我们可以

11、看出,作者对上述二者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教育之外不应该强加别的目的。对我国教育改革而言,借鉴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学社会生活的联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二是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活动之中,不应该在这之外强加别的目的。10、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其对赫尔巴特思想体系中的作用。简述: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内容相一致。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有兴趣。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对其思想体系有重要作用。以课程的划分为例,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他将兴趣划分为六类,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