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某某地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991576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6.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某某地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冶金行业)某某地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冶金行业)某某地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冶金行业)某某地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冶金行业)某某地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某某地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某某地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精品(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单位:省地质测绘总院提交单位:提交日期:二O一O年九月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采矿权人:负责人:叉叉叉编制单位:省地质测绘总院单位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2005116009)号单位负责人:黄现明总工程师:李芳芳项目负责人:庞 良(培训证书编号621)编写人:庞 良(证书号621) 徐 伟(证书号1321)朱立杰(证书号623) 孙 雷审核:余珍友(证书号626)校核:沈建海提交日期:2010年8月目 录前 言1第一节 任务由来1第二节 方案编制的依据1第三节 方案的适用年限3第四节 方案的适用范围4第一

2、章 矿山基本情况5第一节 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5第二节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7第三节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9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12第一节 自然地理12第二节 地形地貌13第三节 地层岩性14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地震16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17第六节 工程地质条件18第七节 矿体地质特征20第八节 矿山及周边其它人类工程活动情况22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23第一节 评估范围和级别23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27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37第一节 分区原则及方法37第二节 分区评述38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40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

3、理恢复原则40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40第三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42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45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45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45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47第一节 经费估算47第二节 进度安排49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50第一节 保障措施50第二节 效益分析51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53第一节 结论53第二节 建议54附 图顺序号图号图 名比例尺11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1:500022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1:500033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1:5000附表:矿山地质环境

4、现状调查表附件:附件1:编制单位地灾评估资质证书复印件附件2:采矿许可证复印件附件3:编制人员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附件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委托书附件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审查申请登记表附件6: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责任书前 言第一节 任务由来粘土矿为一露天/地下开采矿山,矿业权人为:,企业类型属于集体企业。为了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暂行)和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省地质测绘总院受的委托,编制

5、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主要任务是:1、收集资料,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明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3、在现状评估基础上,根据粘土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采矿地质环境条件特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4、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5、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和治理恢复技术措施;6、安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7、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方案。第二节 方案编制的依据一、政策、法律与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

6、号,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施行);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2009年5月1日起施行);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4、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实施意见(豫国土资发2009113号);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6、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04123号);7、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

7、86年3月19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修正;8、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9、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科技部,2005年);10、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45号令);11、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豫财建办2009162号);12、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

8、案审查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1040号)。二、 技术规范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修订版)(DZ/T 223-2009);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4年12月);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4、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财政司,2005);5、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9、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

9、218-2006); 10、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1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12、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13、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 14、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 15、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 16、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1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179-1997)。三、基础资料依据1、省粘土矿储量报告(2002年6月由

10、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编制);2、省粘土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说明书(2002年9月由安阳市兴安矿业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编制);3、省粘土矿开发利用方案(2006年3月由市矿业发展中心编制);4、省粘土矿2008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2008年12月由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制)。第三节 方案的适用年限本矿山为露天/地下开采矿山,截止到2009年底,矿区共探明粘土矿矿石资源储量为7.62104t,保有资源储量7.25104t。设计矿山生产能力为0.8104t/a,矿山保留服务年限为9年(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考虑该矿山闭坑后的治理恢复时间(1年),确定该方案适用年限为10年,即2010

11、年1月至2020年2月。因本方案适用年限超过5年,建议5年后对方案调整或修编一次,以适应矿山开采方案或开采计划的变化。第四节 方案的适用范围本治理方案适用范围基本以划定采矿权范围为界,当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范围超出采矿权范围边界时,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范围为界。通过对矿区矿层分布、埋深、矿层厚度、开采方案中采区布置等条件综合分析未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范围,由于本区为露天开采,排渣场位于矿区内,开采矿坑位于矿区中部,仅有少量采矿工程在批复矿区范围外,经实地调查圈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范围,确定本方案的适用范围大于批复矿区范围,面积共0.324km2。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第一节 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

12、经济概况一、矿山地理位置矿区位于石寺镇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石寺镇所管辖。矿区东部有乡村公路通往石寺镇、石寺镇东南至陇海铁路市东站有沥清公路通往,西南至南岗火车站17km,交通比较方便(图1-1)。矿区南北长,东西窄,矿区形态不规则,面积3.15km2。地理坐标:东经11204561120516,北纬345025345055。各拐点坐标见表1-1。(图略)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表1-1 粘土矿矿区拐点坐标表点号54直角坐标XY1234567开采深度:由384至270米标高二、矿区及周围社会经济概况位于省市西部,北临黄河,与济源市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

13、临市和孟津县。全县面积1160km2。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及310国道东西向穿越全境,公路通往各乡、镇,交通网络已基本构成。全县农村有11个乡镇296个行政村,2009年上半年全县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城镇人口12万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煤、铁、硫铁、铝土及耐火粘土、石英岩等20余种。煤炭、硫铁、铝矾土、石英石以其储量大、品质高、易开采等特点,被誉为市四宝。其中煤炭总储量18亿吨,为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硫铁矿储量2.2亿吨;硫磺产量、质量均居全省第一位;铝矿石及耐火粘土总储量3.8亿吨,为河南铝土工业主要原料基地之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市工业从矿产资源开采业起步,滚动发展,逐步开发了陶瓷、水泥、电力、耐火材料、硫磺等矿产资源初加工产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市逐步确立了“工业兴县”的发展思路,并将发展工业的突破口选择到煤炭、铝土等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和转化增值上,由煤变电,由电变铝,再到铝深加工,不断拉长链条,培育形成了市电力集团这个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了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五大产业的发展。市地处豫西低山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薄弱,素有“山陡、岭多、沟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之称。受自然生产条件所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作物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油菜等;经济作物有苹果、花生等。县内有涧河、磁河、畛河、青河四条河流,加上

15、168km2的黄河市万山湖,使市成为北方少有的水资源丰富地区,近年来又投资2亿多元兴建了每秒6m3流量的提黄工程,可基本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要。矿区范围内及周边分布有孟庄大队牛家坡村,人口近200人。矿区属黄河水系。矿区临近的畛河及石寺河为常年性河流,其它为季节性河流,畛河从矿区中部流过,市供电110KV铁石线穿过矿区,当地水、电供应充足(照片1)。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菜、谷类等。工业主要为煤矿、石灰岩和铝(粘)土矿开发。第二节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一、矿山开采历史粘土矿区粘土矿资源较少,以往曾有零星民采行为。为将此处粘土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利益,市地矿局于2002年6月委托

16、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编制储量报告。粘土矿于2004年8月1 4获得最新的采矿许可证,证号(略),有效期至2009年5月2日。2008年度粘土矿共采出矿石量0.37万吨。2009年3月,办理采矿证延续,有效期自2009年3月23日至2012年3月23日。2009年,国土资源局对县矿山企业责令资源整合和技术整改,矿山生产处于停顿状态。经动态监测,2009年度资源储量零动用。二、矿山开采现状矿山目前采用露天深坑开采方式开采粘土矿。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矿区范围内露天采矿形成了3个露天矿坑(分别编号为CK1、CK2、CK3)。CK1面积约7520m2,采坑深510m,已闭坑,目前正在回填(照

17、片2);CK2面积约3228m2,采坑深513m,已闭坑,目前正在回填(照片3)。CK3面积约10411m2,采坑深1420m。目前正在开采(照片4)。废渣堆在CK1南边,面积约6748 m2,高810m,堆积方量约53984m3(照片5)。该矿山生产规模较小,没有筹建专门的办公生活区,采出矿石经手选后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图1-2 生产矿坑(CK1-CK3)现状注:数字为海拔标高(单位m)三、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周边邻近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煤、铝(粘)土矿和石灰岩开采活动。该矿山西南侧与铝矿相邻,南侧与粘土矿毗邻,东邻石寺粘土矿,西侧与石料厂矿区接边。1)公司铝矿铝矿为国有企业,露天开采铝土矿

18、,生产规模40104t,井田面积4.0335km2。建矿44年,在矿区范围内露天采矿形成了较多的露天采坑和堆渣场,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2)康沟口粘土矿康沟口粘土矿位于畛河达到中段。开采矿石种类为耐火粘土,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年生产能力0.8万吨。矿区有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0.3899平方公里,企业类型属集体企业,采矿证有效期限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3)石寺粘土矿该区历史上以采煤为主,自1989年12月省第一队(现第一地质大队)在提交勘探地质报告以后的十几年里,铝土矿、粘土矿的民采、私采活动较为兴盛,有的地段已经采空。2001年12月,安阳市兴安矿业技术咨询服

19、务中心向省国土资源厅递交了办矿申请,拟对该区铝土矿进行开发,2002年1月,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资采划字2002001”号文下达了“省国土资源厅划定矿区范围的批复”。同年,安阳市兴安矿业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委托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对批复范围内的资源储量进行了核查。2006年5月,有限公司通过转让取得了该矿区的采矿许可证, 2007年9月份,开始对该矿区练凹矿段进行试采,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4)新兴石料厂矿区西侧为石料厂位于。开采矿石种类为建筑石料用灰岩,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年生产能力5.0万吨。矿区面积0.127平方公里,企业类型属私营合伙企业,采矿证有效期限自2008年12月至200

20、9年12月。第三节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一、开采范围矿区范围东西长约482m,南北宽918m,矿区形态不规则,面积0.315km2。开采区位于矿区的东部,大致由表1-2中各拐点坐标圈定,开采区面积约0.053 km2。表1-2 开采区范围拐点坐标表点号54直角坐标XY123456789101112开采标高+384+270m 二、可采储量根据2002年6月由省地质大队编制的省粘土矿储量报告,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62104t,保有粘土矿矿石资源储量为7.25104t。截止2008年底,根据2008年12月由省总院编制的省粘土矿耐火粘土2008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62

21、104t,保有粘土矿矿石资源储量为7.25104t。三、开采方式、号矿体属层状缓倾斜薄矿体,出露于中切割地貌山区的山坡。两个矿体埋藏较浅,故拟采用露天开采,号矿体埋藏较深,设计采用地下开采方式。但根据目前矿山生产情况,矿山正在采用露天深坑开采方式挖掘矿石。四、矿山规模及服务年限该矿核定生产能力为0.8104t/a。根据2006年3月由市矿业发展中心编制的省粘土矿开发利用方案,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62104t,全部为保有资源储量,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为矿石量4.57104t,露采境界内开采储量为矿石量4.23104t,矿山设计生产能力0.8104t/a,设计矿山服务年限为5.9年。根据200

22、8年12月由省总院编制的省粘土矿耐火粘土2008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62104t,保有粘土矿矿石资源储量为7.25104t,矿山尚能服务9年,即自2010年1月至2019年2月。五、产品方案省粘土矿开发利用方案确定本矿所采粘土矿矿石全部原矿销售,本矿山的最终产品方案为耐火粘土矿矿石,全面向社会销售,市场前景较好。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第一节 自然地理一、气象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太阳辐射、地形地势和季风影响,各种气象因素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两季较适宜。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春季少雨风多天干旱,夏热雨大伏旱多,秋高气爽寒来早,冬冷

23、风多雨雪少”。境内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光热资源充足,潜力大,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以干旱为主的灾害性天气时常出现。据气象局资料(19852006年),气温78月份最高,12月份最低;最高气温44(1966年6月20日),最低气温-17.1(1969年1月31日),多年平均气温13.84。本区降水量较适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0.47 mm,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配不均,年降水多集中于79月,约占年总量的60%左右;最大年降水量1097.3mm(1964年),最小降水量373.34mm(1965年)。降水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相差悬殊的特点。春季雨少,夏季旱涝不均,秋季雨量集中。年最大蒸发量为257

24、1.1mm/a(1965),最小蒸发量为1866.1mm/a(197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95.15mm,属半干旱区。最大绝对湿度水汽压值为40.9毫巴(1969年8月27日),最小绝对湿度水汽压值为0.1毫巴(1979年2月16日)。风向多为西风或西北风,最大风速19m/s。霜期110165天,平均142天,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16天。冰冻期在12月至次年2月,最大冻土深度18cm。二、水文本区位于黄河水系畛河小流域,矿区内发育季节性山涧溪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平时干枯,仅雨季有水流出,畛河从矿区中部由北西向南东穿过汇入黄河。三、土地类型、植被市全县土地总面积1160.3km2,折合17

25、4.05万亩,人均土地3.57亩。耕地多分布在海拔+200+400m的地带,总面积5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4,全县人均耕地约为1.1亩,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矿区内除了居民区,大部分为耕地,种植有小麦、玉米、红薯、绿豆等农作物。少量为林地,主要树种为泡桐树、杨树,少量灌木。第二节 地形地貌市地处豫西低山丘陵区,境内地形较复杂,山地、丘陵、河谷川地等各类地形齐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形地貌比较复杂。综观全貌,黄河横于北,秦岭障于南,中间四山(荆紫山、青要山、国裕、郁山)夹三川(青河川、畛河川、涧河川)。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低山区,中南部为黄土丘陵区。总的特

26、征是:“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区内地貌依其成因,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划分为构造剥蚀基岩低山、侵蚀堆积河谷阶地、堆积侵蚀黄土丘陵三大类(图2-1)。矿区位于低山丘陵区,总面积0.315km2,区内沟谷较发育,但切割浅,地势起伏不大,西高东低,海拔标高最高405m,最低309m,相对最大高差96m。区内植被稀疏,灌木杂草丛生,北部基岩裸露,南部为第四系覆盖。地形条件简单,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地形坡度一般1020。区内第四系覆盖,主要分布于山坡低缓地带和沟谷内,厚度几米到几十米,。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及残坡积碎石及疏松砾石层。1,地质类型界线 2,构造剥蚀基岩低山区 3,堆积侵蚀黄

27、土丘陵区 4,侵蚀堆积河谷阶地区图2-1 北部地貌图第三节 地层岩性地处华北地台华熊台缘坳陷渑池确山陷褶断束,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渑池-确山小区。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渑池-临汝地坳北段,黛眉寨-东沃镇隆褶断区东部。该区大地构造位置独特,古地理位置属于中条、王屋、黛眉古高地之间的港湾陆棚部位。有利的大地构造和特定的古地理环境,形成了以煤、铝土矿、粘土矿、铁、硫铁矿等为主的丰富的沉积矿产。矿区南部为第四系覆盖区,北部基岩出露。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露天矿坑揭露,区内地层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与太原组。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02m)分布矿区北部

28、。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为深灰色、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为灰黄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质、泥质灰岩,层序稳定;顶面岩层形成地形陡坎和坡面台阶,多出露于主要沟谷的中、下部,下伏深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顶部一层黄褐色薄层状白云岩,具斧劈型风化面,可做为标志层,厚度50m。中部为中、厚层状青灰色致密灰岩,内含白云质、泥质斑纹和方解石细脉,锤击有臭味,富含牙形石,平卷螺、海百合茎和珠角石化石;该层灰岩在矿区分布面积较大,厚约20m。上部为褐黄、青灰色中、薄层状灰岩夹泥质、白云质灰岩薄层,层面具同生角砾,顶面发育古风化壳砾石、石灰华和楔状溶蚀沟槽,其中充填沉积了石炭系铁

29、、铝质粘土岩和铝士矿,厚度约1015m左右。2、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出露于矿区的中部。为滨海相(海湾)的铁铝沉积建造。根据岩性、结构及空间位置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岩性段:(1)下段(C2b1):本层为含铁建造,由铁质粘土岩、赤铁矿、高铝粘土、硬质粘土、半软质粘土及粘土至页岩组成。厚度变化大,在1.512.5m之间,本层中耐火粘土矿呈小透镜体产出,不能连续成片,厚度不大且含铁量较高,无利用价值。赤铁矿品位变化较大,个别地段品位较高,则能成矿,但分布零星,利用价值不大。该段地层与下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2)中段(C2b2):耐火粘土矿层,由耐火粘土之高铝粘土及硬质粘土所组成。

30、矿层上部、下部及矿体边缘多为硬质粘土。矿层中部多为高铝粘土,其中常夹有粘土质页岩透镜体。矿体分布零星,矿体厚度变化大,一般0.53.0m,最厚可达5.0m。(3)上段(C2b3):为页岩、粘土质页岩,有时相变成炭质页岩,顶部常见一层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煤线。一般厚23m。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分布于矿区南部。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建造。依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可分四个岩性段:(1)一段(C3t1):由页岩及砂岩组成。上部页岩呈浅灰色,含少量砂质及白云母碎片,下部为浅灰色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岩系呈整合接触。(2)二段(C3t2):为两层灰岩夹一层页岩组成。上层灰岩厚2.03.Om,一

31、般均含泥质,风化后呈土黄、褐黄色。下层灰岩呈青灰、深灰色,含少量燧石结核,厚0.51.Om。(3)三段(C3t3):为砂页岩互层,页岩居多,砂岩次之。砂岩有13层,为长石石英砂岩,但多为透镜体。(4)四段(C3t4):为灰黑色硅质页岩,中夹粘土质页岩,有时底部变为灰岩。 4、第四系第四系在矿区外围南部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山坡低缓地带和沟谷内,为残破积物组成的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层。一般厚03m。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地震一、地质构造本矿区范围较小,为一单斜构造。位于北冶背斜东段之转折点,地层走向北东,大致倾向南东,倾向173,倾角515。矿区中部发育一条北西向断裂,走向约135倾向北东,倾角45,

32、正断层。破碎带宽15m,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组成,具左行走滑特点,对矿体影响不大。综上,本区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二、区域地壳稳定性本区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6)的许昌淮南地震带,该带“西起三门峡,东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一线以南,东界在郯庐断裂西缘,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该带“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自公元 147 年以来共记载破坏性地震14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仅有1820年许昌6级及 1831年凤台6.25 级两次。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05g,其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度。另据市地震办公室资料,本区

33、属5级地震区,震中烈度为度。综上所述,评价区内地质构造简单,地震地质活动相对较弱,矿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属于稳定区(表2-1)。表2-1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一览表地震基本烈度区域地壳稳定性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不稳定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地形地貌属低山丘陵地形,两个矿体均位于半山坡上,矿区未做过详细水文地质工作,但根据矿区内地表水体少,含水层不发育来看,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型。矿区位于黄河流域畛河水系,矿区中部发育一条沟谷,沟谷之内常年有水,但矿体均位于最低请示基准面以上,河水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因矿体赋存于石炭系中部,故只与本溪组与太原组有关。其含水层情况简述如下:一、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的赋存

34、条件,将区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碎屑岩裂隙孔隙水三种类型。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坡低缓地带及沟谷内,为第四系残坡积物组成的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层,一般厚几米到几十米。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属贫水区。2、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本区碳酸盐岩主要出露于矿区西北部低山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奥陶系马家沟组,其中在构造、地形地貌有利地段赋存有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但由于出露位置较高,且沟谷发育,故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富水性较差,季节性变化明显,多小于0.5L/s。本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水,矿化度0.270.37g/L。3、碎屑岩裂隙孔隙水碎屑

35、岩裂隙孔隙水主要为位于矿层上部的太原组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中,由于埋藏较浅,厚度小,构造裂隙不甚发育,补给较差,富水性弱。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矿区属于黄河水系,畛河从区内穿过,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区内为侵蚀型低山区,虽然沟谷发育,但切割浅,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对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不利。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孔隙水沿层面及裂隙、溶隙向东南径流。排泄方式主要是通过断裂进入畛河疏排。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最高水位+275m,最低蓄水位+210m。矿区开采标高为+384+270m,小浪底水库对矿区开采标高范围内的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尚无观测资料。三、矿床充水因素1、大气降水大

36、气降水是矿床充水的主要水源,本区年降水量为373.341097.3mm,平均630.47mm,历年最大降水量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主要通过露头补给各含水层,使其雨季含水性增强。2、地表水矿区地表冲沟发育,畛河从矿区中部穿过。矿体开采标高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坑内平时为干坑,仅雨季有积水,故地表水对矿山采矿影响不大。3、地下水本矿采用露天/地下开采方式开采粘土矿。目前开采的、号矿体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号矿体地下开采,现未开采。矿层开采最低标高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和地下水位之上,矿坑内平时为干坑,无地下水涌入,故地下水对矿床开采无影响。综上所述,该矿区属干旱地区

37、季节性大气降水补给,矿床开采方式为露天/地下开采,最低开采标高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和地下水位之上,矿坑充水因素主要为大气降水。按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第二类第一型,即以裂隙充水和地表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类型。第六节 工程地质条件一、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内岩体的坚硬程度、土体成因类型及岩性,评价区内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主要为坚硬的块状灰岩和砂、泥岩类和松散岩类。松散岩类主要为残坡积碎石及表土层和分布于沟谷间的冲洪积物,厚度几米到几十米。主要为亚砂土、亚粘土、残坡积碎石及疏松砾石层。其工程地质性状较好。坚硬的块状灰岩和砂、泥岩类为矿

38、区的基本岩类,为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主要成分,岩性主要为:硅质灰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泥岩和煤层。灰岩、砂、泥岩力学强度高,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耐火粘土矿矿石坚硬,节理裂隙一般不发育,属于稳固性矿层。高铝粘土矿层上、下为硬质粘土,矿石结构致密,性较软,易破碎,稳固性稍差,属弱稳固性岩石。矿层顶板为粘土质页岩,层薄,性软,节理发育,易碎,地下开采需要支护。底板为铁质页岩、铁质粘土,稳固性强于顶板岩石,也属于弱坚硬岩石。铝土矿顶板粘土类岩石在干燥脱水后,易收缩产生微裂隙,形成不规则状砾块,对采矿工程顶板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二、矿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耐火粘土矿层位于本溪组中部,粘土矿石

39、坚硬,节理裂隙一般不发育,属于稳固性矿层。矿层顶板为粘土岩,有韧性,隔水性好。其上太原组底部发育的砂岩(局部为矿体的直接顶板),分布普遍,厚度大,坚硬完整,为矿坑顶板以上岩石的稳定性提供了基本保证。总之,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但在特殊地段仍需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第七节 矿体地质特征一、矿体特征耐火粘土矿层赋存于上石炭系本溪组的上部,即C2b2层位,是在晚石炭世特定的地史时间,下寒武-奥陶系顶面的古侵蚀面这一特定空间,在有利的古地理、古气候条件下,形成含有粘(铝)土矿的沉积岩系。耐火粘土为矿山开采的主要对象,对于其下C2b1层位中也夹有的耐火粘土透镜体,因其规模极小,分布零星,难以工程控制,不具工

40、业意义,故不是利用的对象。含矿地层本溪组严格受古地理、古地形的控制,由于沉积条件不同和侵蚀破坏的结果,分别于不同部位形成含矿地段和不含矿地段。本矿区内查明耐火粘土矿体3个,在平面上为零星分散的小块段,形状一般呈方形,号矿体位于矿区南部,号矿体位于矿区北部,最低开采标高为+365m,号矿体位于矿区北部,最低开采标高为380m,三个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于本溪组中。矿体由高铝粘土和硬质粘土组成,矿层中部为浅灰色粗糙状及豆状结构的高铝粘土,矿层上、下部往往为浅褐色致密状硬质粘土。矿体沿走向、倾向延展规模小,形态较规则,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厚度相对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无后期断裂和岩脉破坏,

41、矿体单一完整。二、矿石质量1、矿物成分高铝粘土的矿物成分主要为一水硬铝石,次为高岭石、水云母、褐铁矿。偶见绿泥石及方解石等。重矿物有锆石、独居石、电气石、锐钛矿及榍石等。矿物粒度0.010.04mm。硬质粘土中主要矿物成分有高岭石、水云母,次要矿物为一水硬铝石,其它矿物成分同高铝粘土,矿物粒度0.010.08mm。2、矿石结构、构造高铝粘土矿石呈白色、灰色、灰黑色,矿石结构有豆鲕状结构、显微粒状结构、泥晶结构,高铝粘土矿山结构常为粗糙状、豆状、致密状,构造为块状、角砾状、土状、多孔状及层纹状。硬质粘土矿石结构主要呈致密状,构造为块状及层状。豆鲕状结构:豆石粒径一般24mm,豆粒圆滑。鲕粒粒径一

42、般0.12mm。豆鲕常呈圆形、椭圆形、扁圆形,具同心环状构造,略定向分布,矿石中常杂有少量碎屑颗粒,豆鲕主要由小薄片状一水硬铝石组成,杂乱分布,可见到少量高岭石、水云母、褐铁矿等。胶结物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及少量高岭石、水云母、铁质等,只是胶结物中高岭石含量较豆鲕粒要多,而且矿物颗粒结构更细罢了。显微粒状结构:主要由小于0.02mm薄片状、薄板状一水硬铝石及少量鳞片状高岭石、水云母组成,外观显粗糙感。硬质粘土呈灰深灰色,泥晶结构,鲕状结构,鲕粒小于0.1mm。矿石构造有疏松土状构造、块状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3、化学成分耐火粘土的主要成分是A12O3、SiO2和H2O,次要成分为TiO 2、Fe2

43、O3、FeO、CaO、MgO、K2O、Na2O、CO2、SO3以及有机物等。高铝粘土以水铝石类矿物为其主要成分,Al2O3含量常大于50,甚至超过80;硬质粘土以高岭石为主,水铝石为次或高岭石、水铝石为主要成分,Al203含量常在3050左右。硬质粘土与高铝粘土相比较,A1203显著下降,SiO2、S则显著增加。经矿方取样分析,矿石平均化学成分见表2-2。表2-2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一览表矿石类型主要化学成份()灼失量()耐火度()Al203Fe2O3CaO高铝粘土生料56.371.780.2l15.171780熟料66.452.080.24硬质粘土生料30.462.2513.091690熟料3

44、8.502.584、矿石类型及品级(1)矿石类型矿石类型是根据矿石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工业用途不同而命名的。矿石用来做耐火原料使用,制作高质量、高等级耐火砖,且矿石中Al2O3含量高时,则称为高铝粘土。矿石用来制作普通耐火砖时,矿石中Al2O3含量较低,又能与软质粘土、半软质粘土相区别,则称为硬质粘土。本矿区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硬质粘土和高铝粘土。(2)矿石品级矿石品级主要根据矿石中Al2O3、Fe2O3、CaO、烧失量、耐火度等指标进行划分,根据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中对高铝粘土和硬质粘土一般质量要求的划分(表2-3),矿区内高铝粘土为级乙

45、类,硬质粘土为级品。表2-3 粘土一般质量要求矿石类型矿石品级主要化学成分(%)烧失量(%)耐火度备注Al2O3Fe2O3CaO高铝粘土特级852.00.6151770化学成分以孰料计级803.00.61770级甲703.00.81770乙603.00.81770级502.50.81770硬质粘土特级441.21750级402.51730级353.01670级303.51630三、围岩及夹石矿层直接顶板为C2b3粘土质页岩,性软,易碎且薄。间接顶板C3t砂岩、灰岩等,比较坚固。矿层直接底板为C2b1铁质页岩、铁质粘土,一般比粘土质页岩稳固性稍好,但也要注意片帮。矿层中有时夹薄层粘土质页岩,但含

46、量极少,对开采影响不大。第八节 矿山及周边其它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矿山及周边除矿山开采外,其它主要人类工程活动还有农业耕作、道路建设等。在矿区内建有矿石加工企业(照片6)。现状条件下,这些人类工程活动对矿区地质环境影响甚微。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第一节 评估范围和级别一、评估范围的确定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修订稿)(DZ/T 223-2009)的要求,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其范围应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根据矿山类型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和采矿方法、废弃物的处置方式等,

47、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确定本次评估区的范围。该矿山采用露采/地下方式开采耐火粘土矿,采用边开采边回填的环境处置方式,该矿山生产规模较小,矿山未建设专门的办公生活区,区内地形海拔标高+309+405m左右,相对高差96m,除了沟谷地势较陡外,地形坡度一般为515。批复矿区面积0.315km2,折合472.5亩,31.5公顷。在评估区范围内查明3个采坑,面积约21159 m2,旁边堆渣场面积约6748 m2,高810m,堆积方量约53984m3。号矿体设计地下开采,现未采动。由于露天采矿活动部分影响到批复矿区范围之外,根据野外调查,以采矿活动影响的范围和批复矿区范围确定本次评估范围,面积约0.32

48、4km2,折合32.4公顷,486亩(附图1)。二、 评估级别的确定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09),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等综合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见表3-1。表3-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附录A)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区大型一级一级一级中型一级一级一级小型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区大型一级一级一级中型一级二级二级小型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大型一级二级二级中型一级二级三级小型二级三级三级1、评估区重要程度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

49、制规范规定,评估区重要程度分为三级,依据区内居民集中居住情况、重要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重要水源地情况、土地类型等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表3-2)。露天采矿区内有孟庄大队牛家坡村近200人,无二级以上公路、无重要建筑设施、无较重要水源地,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为一般区;占用耕地约0.028km2(表3-3),折合2.8公顷,为一般区。综上所述,按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确定评估区为一般区。表3-2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区1.分布有500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区;1.分布有200500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1.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区人口在200人以下;2.分布

50、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中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或其它重要建筑设施;2.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或其它较重要建筑设施;2.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3.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含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景区(点);3.紧邻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点);3.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4.有重要水源地;4.有较重要水源地;4.无较重要水源地;5.破坏耕地、园地大于10公顷。5. 破坏耕地、园地面积510公顷。5. 破坏耕地、园地面积小于5公顷。注: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只要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表3-3 评估区占用土地类型

51、简表评估区名称占地面积(m2)占用土地类型矿坑分布CK17520耕地CK1正在回填CK23228耕地CK2正在回填CK310411耕地CK3正在开采堆渣场6748耕地合计279072、矿山规模该矿采用露天/地下开采,年核定生产规模0.8104t,为小型矿山(表3-4)。表3-4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矿种类别计量单位年生产量备注大型中型小型耐火粘土万吨2020-1010矿石3、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矿山为露天/地下开采,按照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表3-5)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1)采场位于地下水位和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由于矿体规模小,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

52、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破坏。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2)该矿矿体结构简单,耐火粘土矿层赋存于中石炭系本溪组的中上部,呈透镜体状。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稳固性较好;采场边坡岩石较完整,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边坡较稳定。3)矿区为单斜岩层,地质构造简单,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矿区未发现断层。4)现状条件下,通过实地调查未发现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露天采场形成高陡边坡,废石临时堆放,矿山边开采边回填,表层剥离黄土专门堆放,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对人居环境、自然景观影响小,危害小。表3

53、-5 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复 杂中 等简 单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大,采场进水边界条件复杂,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密切,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采场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采矿活动和疏干排水容易导致区域主要含水层破坏采场矿层(体)局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较大,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较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300010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比较容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影响或破坏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

54、要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存在饱水软弱岩层或松散软弱岩层,含水砂层多,分布广,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10m、稳固性差,采场岩石边坡风化破碎或土层松软,边坡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发育,易导致边坡失稳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到厚层状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中等,存在饱水软弱岩层和含水砂层,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10m、稳固性较差,采场边坡岩石风化较破碎,边坡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局部可能产生边坡失稳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厚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

55、带厚度小于5m、稳固性较好,采场边坡岩石较完整到完整,土层薄,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边坡较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导水断裂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或沟通地表水体,导水性强,对采场充水影响大地质构造较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造较发育,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含水层(带),导水性差,对采场充水影响较大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较不发育,断裂未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对采场充水影响小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多、危害大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

56、多、危害较大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大,边坡不稳定易产生地质灾害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地质灾害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小,边坡较稳定,不易产生地质灾害地貌单元类型多,微地貌形态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5,相对高差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同向地貌单元类型较多,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中等,自然排水条件一般,地形坡度一般2035,相对高差较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斜交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对高差较小,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

57、斜坡多为反向坡注:分级采取就上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5)该矿山目前露天开采,单个矿体规模较小,号矿体最大开采深度9m,号矿体最大开采深度11m,不易产生地质灾害。6)矿区位于低山区,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除了沟谷地势较陡外,地形坡度一般为515。综上所述,按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确定露天采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4、评估等级综上所述,该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属小型矿山,评估区重要程度为一般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对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表3-1),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三级。第二节

58、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及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含水层破坏情况、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情况及土地资源占用破坏情况,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的规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为严重、较严重和一般三级(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表3-6)。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分析1、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评估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

59、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该矿为露天/地下开采矿山,露天采矿区位于侵蚀低山区。通过野外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采矿区内散布CK1CK3共3个露天矿坑,面积约0.0212km2,采坑深520m,存在高陡边坡(表3-7)。露天采矿区内有村民散居,无重要建筑物,无重要交通设施,威胁对象为采矿人员和采矿机械。通过野外调查,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表3-6 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附录E)影响程度分级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严重1.地质灾害规模大,发生的可能性大;2.影响到城市、乡镇、重要行政村、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及各类保护区安全;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于5

60、00万元;4.受威胁人数大于100人。1.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结构破坏,产生导水通道;2.矿井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 m3/d;3.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4.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大幅下降,或呈疏干状态,地表水体漏失严重;5.不同含水层(组)串通水质恶化;6.影响集中水源地供水,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困难。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1.占用破坏基本农田;2.占用破坏耕地大于2公顷;3.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大于4公顷;4.占用破坏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大于20公顷。较严重1.地

61、质灾害规模中等,发生的可能性较大;2.影响到村庄、居民聚居区、一般交通线和较重要工程设施安全;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4.受威胁人数10100人。1.矿井正常涌水量300010000 m3/d;2.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地下水呈半疏干状态;3.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漏失较严重;4.影响矿区及周围部分生产生活供水。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重。1.占用破坏耕地小于等于2公顷;2.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24公顷;3.占用破坏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1

62、0-20公顷。较轻1.地质灾害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小;2.影响到分散性居民、一般性小规模建筑及设施;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4.受威胁人数小于10人。1.矿井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 m3/d;2.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小;3.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4.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2. 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1.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小于等于2公顷;2.占用破坏荒山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小于等于10公顷。注:评估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只要有一

63、项要素符合某一级别,就定为该级别。表3-7 露天矿坑一览表矿体编号项目面积(m2)采坑深度(m)备注号矿体未开采号矿体CK17520510正在回填CK23228513号矿体CK3104111420正在开采合计21159矿区范围内分布1个堆渣场,面积约6748 m2,高810m,堆积方量约53984m3。渣堆边坡3440。现状条件下,在评估内未发现地质灾害。矿山建设未引发地质灾害,矿山建设和周边居民未遭受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危害。2、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1)露天采矿区评估区位于低山区,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区内第四系赋存于沟谷低洼处,基岩出露。矿区内除沟谷处地形较陡外,其它区域地形

64、起伏相对较缓。该矿山采用露天开采矿石,形成了3个露天矿坑,露天采场总面积约0.0212km2,呈620m的边坡(表3-7),堆渣场面积约0.007km2,合计0.032 km2,折合3.2公顷。造成耕地被毁,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使矿区变得满目疮痍(照片5);评估区内无自然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和人文景观,远离风景旅游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规模小,对照表3-6,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程度为较严重。2)未开采地区未开采地区主要为农业耕植、民房建设、乡间道路修筑等,无采矿活动,不会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造成大的影响,本区无自然保护区 、主要交通干线和人文

65、景观,远离风景旅游区。对照表3-6,现状条件下,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程度为较轻。3、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该区为露天开采,矿床开采标高最低为+270m,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采坑内平时为干坑,无地下水涌入,与区域含水层和地表水无联系。矿床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雨季坑内有积水。采矿和疏干未导致矿区及周围含水层破坏。对照表3-6,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轻。4、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1)露天采矿区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现状条件下,矿区范围内露天采矿形成了有3个采矿坑,采坑总面积约0.028km2,合2.8公顷,均为耕地。矿山开采的

66、矿石和废石堆积面积约0.007km2,折合0.7公顷,均为耕地。两者共占用和破坏耕地3.2公顷,造成耕地被毁。因此,对照表3-6,占用破坏耕地2公顷,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为严重。2)未开采地区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未开采地区主要为农业耕植、民房建设、乡间道路修筑等,无采矿活动,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大的影响。对照表3-6,未开采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轻。综上所述,现状评估认为,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露天采矿区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破坏的影响和破坏为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为较严重,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均为较严重。未

67、开采地区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均为较轻(表3-8、附图1)。表3-8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结果表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评估内容现状评估露天采矿区地质灾害较轻地下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严重未开采地区地质灾害较轻地下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较轻(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分区根据上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分析结果,按照层次分析法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图上进行分区,现状条件下,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为严重区和较轻区。1、露天采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露天采矿区包括

68、3个露天矿坑,1个废渣堆,露天矿坑破坏耕地0.0212km2,堆渣场占用耕地0.007km2,两者共占用和破坏耕地0.028km2,占评估区范围的8.64%。露天采矿和废(矿)石堆积对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严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因此,该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2、未开采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未开采地区无采矿活动,只有农业耕种、房屋建设、乡间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较轻。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与成效粘土矿开采后,土地资源遭到一定破坏和侵占,露天采坑、废石堆积、矿区公路等都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为了保护环境和土地资源,为人类生存创造一个绿色环境,粘土矿自接管该矿山后十分重视矿区生态建

69、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边开采边治理,随着采矿坑的向前推进,后面的采空区及时地用采矿废石进行了回填,局部进行了绿化工程。表层剥离黄土专门堆放,以备复垦使用。对受采矿影响的居民进行了补偿搬迁。目前残留3个矿坑,总面积约2.12公顷。目前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成效不明显,随着矿山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将会得到更大的改善,为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依据现状评估的结果,根据矿床开拓方式和采矿地质环境条件特征,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预测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情况;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

70、、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的类型、规模和程度。(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1、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矿山露天采矿引发崩塌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该矿山露天开采,矿区内有3个矿体,、号矿体已采空,正在进行回填,号矿体正在开采,号矿体尚未开采,埋深1520m,目前号矿体的CK3采坑深1420m,为高陡边坡,发生崩塌的概率较大。由于矿山采用露天深坑开拓方式,露天采矿有引发、加剧崩塌灾害的可能性。由于开采矿体位于地下,其周边为高陡边坡,在采矿过程中若放坡不合理,在遭受雨水侵蚀后,加上机械震动及岩土体自重力作用易发生边坡失稳

71、,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较大,对采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危害较大。采矿区内无村庄,也无交通线和较重要工程设施;采矿实施机械挖掘,采下矿石直接装车运至矿石场,威胁对象主要为采场内工作人员和采矿机械,不会造成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受威胁人员少于10人,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其危险性小。2)矿山露天采矿引发滑坡灾害的危险性预测根据矿床开采情况,矿体埋藏于地下520m,地层呈单斜产出,走向150180,倾向240270,倾角1535。矿床开采采用露天深坑开拓,采坑面积小,四周边坡为矿床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暴露面积小,且边开采边回填,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小。3)矿山开采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矿山开

72、采过程中,对矿层上部的松散物及废石需要进行剥离,剥离比达1:201:50,剥离的废石和表土量大。剥离的表土一部分回填废弃矿坑,一部分堆放于矿区内,形成大的废石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严重。由于渣堆场区地形平缓,不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2)矿山建设及矿山开采本身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该矿山露天开采地下矿层,从地表掘坑开采,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低洼地形。由于露天采场四周为高陡边坡,在遭受雨水侵蚀后,加上机械震动及岩土体自重力作用易发生边坡失稳,产生崩塌,对坑内人员及设备产生影响。但由于在采矿过程中,边开采边回填,对边坡采取放坡,对危岩体进行处理,这种崩塌规模不大,故,矿山开采本身遭受崩塌地质

73、灾害的危险性小。由于采坑面积小,四周边坡为矿床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暴露面积小,且边开采边回填,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小。矿山开采本身遭受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露天采矿剥离的废石和表土被运输到堆渣场堆放,矿山采矿遭受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小。矿山采矿剥离的表土专门堆放,以备复垦利用;剥离的废石回填废弃的露天矿坑,避免废弃矿坑产生危害,剩余废石堆放于废石场专门存放。堆渣场场区地形平缓,不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堆渣场无居民和建筑物。故矿山开采本身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3)主要地表工业设施及矿区内居民点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该矿山无专门的办公区,该区地势较为平坦。居民点远离露天开采区和废渣堆。

74、遭受矿山开采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4)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开采特点,综合反映所有地质灾害的致灾程度。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其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认为,矿山开采将引发崩塌地质灾害,其危险性小。矿山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崩塌灾害,其危害性小。主要地表工业设施及居民点遭受矿山开采活动引发的崩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综合评估认为,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表3-9),拟建矿山适宜工程建设。表3-9 地质灾害危险

75、性评估表灾害种类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性评估危险性分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小小小小危险性小区注: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矿山开采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主要地表工业设施及居民点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2、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预测评估(1)露天采矿区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评估区位于低山区,区内第四系赋存于沟谷、低洼处,部分基岩出露。矿区内除沟谷处地形较陡外,其它区域地形起伏相对较缓。评估区内无自然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和人文景观,远离风景旅游区。因该区露天开采粘土矿矿石,露天采矿使区内土地遭受严重破坏,矿区面貌变得满目疮痍,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对照

76、表3-6,预测露天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严重。(2)未开采地区矿业开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未开采地区主要为农业耕植、民房建设、乡间道路修筑等,无采矿活动,不会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造成大的影响,本区无自然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和人文景观,远离风景旅游区。对照表3-6,预测未开采地区矿业开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程度为较轻。3、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预测评估该区为露天开采,矿床开采标高最低为+365m,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平时采坑内为干坑,无地下水涌入,与区域含水层和地表水无联系。矿床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雨季坑内有积水。采矿和疏干不会导致矿区及周围

77、含水层破坏。矿区内无采矿活动地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农业耕种、房屋建设、乡村道路修建等,主要为民用用水和灌溉用水,不会导致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照表3-6,预测露天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破坏情况为较轻。4、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1)露天采矿区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随着矿山开采活动的进行,露天采坑、堆渣场、矿区道路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情况可能会更加强烈。矿山将露天开采未动用的号矿体。露天采矿和堆渣场将占用和破坏耕地约0.0646km2(表3-10),矿区内将变得满目疮痍,占用破坏耕地2公顷。对照表3-6,预测露天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为严重。表3-10 各亚区占用土地情况一

78、览表亚区矿体编号占地面积(m2)占用土地类型矿坑分布备注号矿体亚区0.0145耕地号矿体亚区0.0253耕地CK1、CK2号矿体亚区0.0169耕地CK3堆渣场亚区堆渣场0.0079耕地合计0.0646(2)未开采地区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除了露天采矿区采矿和排渣外,未开采地区主要为农业耕植、民房建设、乡间道路修筑等,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大的影响。对照表3-6,预测未开采地区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轻。综上所述,预测评估认为,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露天采矿对地下含水层破坏的影响和破坏为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为较严重,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为严重。未开采地区矿

79、业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均为较轻(表3-11、附图2)。表3-1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表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评估内容预测评估露天采矿区地质灾害较轻地下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严重未开采地区地质灾害较轻地下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较轻(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分区根据上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果,按照层次分析法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上进行分区,将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为严重区和较轻区。1、露天采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现状条件下,露天采矿区包括

80、3个露天矿坑,1个堆渣场,露天矿坑破坏耕地0.0212km2,堆渣场占用耕地0.0067km2,两者共占用和破坏耕地0.028km2,占评估区范围的8.64%。随着矿山开采活动的进行,露天采坑、堆渣场、矿区道路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情况可能会更加强烈。未动用的号矿体将会被开挖,采矿活动结束后,将会破坏耕地约0.014km2,占评估区范围的4.32%。露天采矿有引发、加剧和遭受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其危险性小。露天采矿和废(矿)石堆积将使区内变得满目疮痍,对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严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因此,该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2、未开采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未开采地区无采矿活

81、动,只有农业耕种、房屋建设、乡间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较轻。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第一节 分区原则及方法一、分区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重点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程度;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具有可操作性原则;3、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4、“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二、分区方法根据矿产资源开发计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考虑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矿

82、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8.2条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表4-1)。表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标准一览表(附录F)分区级别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重点严重严重次重点较严重较严重一般较轻较轻注: 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不一致的采取就上原则进行分区。根据该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对该矿山露天采矿区和未开采地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划分(表4-2),将露天采矿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未开采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防治区。表4-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划分一览表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矿

83、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划分评估内容现状评估预测评估露天采矿区地质灾害较轻较轻重点防治区地下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较轻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较严重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严重严重未开采地区地质灾害较轻较轻一般防治区地下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较轻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较轻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较轻较轻第二节 分区评述一、露天采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露天采矿重点防治区划分为4个治理亚区(表4-3)。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采坑边坡崩塌、滑坡、地形地貌与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表4-3 重点防治区各亚区情况一览表亚区矿体编号占地面积(m2)矿坑编号占地面积(m2)备注号矿体亚区0

84、.01450.0145号矿体亚区0.0253CK1、CK20.0107号矿体亚区0.0169CK30.0104堆渣场亚区堆渣场0.0079CK80.0079合计0.06460.0435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该区采用露天开采方式,目前开采矿坑深度520m,坑壁为高陡边坡,在遭受雨水侵蚀后,因岩土体自重力作用易发生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灾害的可能较大,对采矿工作人员和采矿设备的安全危害较大。其主要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监测工程、边坡整治工程。采用组合台阶采矿法,严禁超挖、掏底,台阶高度过高,安全清扫平台宽度不足。建立岩移观测线,定期对边坡进行观测,及时分析边坡稳定状况和发展趋势,防止崩塌地质灾害的发

85、生,同时对危岩体进行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危害。采矿过程中对采空区及时回填,采矿活动结束后全面回填、整平。2、地形地貌影响和破坏露天采矿和废石堆积对原生地貌破坏较严重,原本秀丽的山区变得满目疮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其主要防治措施:减小矿坑采空区和废石堆面积,边开采边用采矿废石回填矿坑后缘,减少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利用采矿废石对废弃的矿坑(CK1、CK2、CK3)进行回填,降低对环境的破坏。采矿活动结束后对堆渣场进行治理,对遭受破坏的道路、农田进行修复,使原生的地形地貌尽快恢复,使矿区的地形地貌受影响范围和破坏的程度降低。3、土地资

86、源影响和破坏露天采矿重点防治区占用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露天采矿对土地资源破坏严重,植被度低,含蓄雨水能力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加剧。其主要防治措施:减小矿坑采空区面积,边开采边用采矿废石回填,降低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逐步对堆渣场进行治理,将废渣用于填埋废弃的矿坑(CK1、CK2、CK3),减少废渣对土地的占压,并对废渣堆进行治理。矿山闭坑后,对废石堆进行治理,对露天矿坑进行回填,对破坏的土地资源进行修复,恢复土地使用价值。二、矿区其他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防治区该区主要为农业耕植、村间道路修筑,无采矿活动,不需进行监测和治理。第五章 矿山地质

87、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开发矿产资源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监督管理工作。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轻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坚持遵循以下地质灾害防治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3、坚持安全第一,因地制宜,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原则;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

88、段实施的原则;5、坚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6、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是指在一定期限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所达到的预期效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总的要求是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有效遏制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使矿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一)总体目标该露天开采矿山采矿活动引发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崩塌、滑坡、地形地貌影响和破坏、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根据该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地

89、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任务是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山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闭坑后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恢复,即矿山关闭后采坑回填、整平、复耕,地表应基本恢复到采矿前的状态,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应采取永久性防治措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保证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周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最大限度修复生态环境,努力创建绿色矿山,使矿业经济科学、和谐、持续发展。截止到2009年底,矿区共探明粘土矿矿石资源储量

90、为7.62104t,保有资源储量7.25104t。设计矿山生产能力为0.8104t/a,矿山保留服务年限为9年。考虑该矿山闭坑后的治理恢复时间(1年),确定该方案适用年限为10年,即2010年1月至2020年2月。根据该矿山服务年限的阶段性和该方案的适用年限,将该矿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阶段性目标划分为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二)近期目标 (2010年2015年12月)1、对露天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进行监测和有效治理,避免采矿引发的采坑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防止采矿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矿山安全、正常生产。2、对废弃的CK1、CK2、CK3露天矿坑进行回填、平整。3、对堆渣场

91、进行治理。4、对采矿废石随开采随填坑,使废石存量有所减少,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三)中远期目标(2016年1月2020年2月)1、对露天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进行监测和有效治理,避免采矿引发的采坑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防止采矿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矿山安全、正常生产。2、对露天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进行永久性治理。3、矿山闭坑后,由矿山对露天采坑放坡,并用采矿废石对矿坑进行回填、平整,恢复为耕地。4、采矿活动结束后对排渣场渣堆进行治理,并对采矿活动影响的土地进行平整,恢复为耕地。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矿山地质保护的主要任务是指为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预期目标而要完成的主要

92、工作。主要包括: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工作,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护金制度,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抓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作的实施和管理等。(一)近期任务 (2010年2015年12月)1、建立矿山地质灾害与矿山环境监测系统,防止崩塌、滑坡、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2、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组合台阶法采矿,对高边坡分级施工,边坡应采取分级放坡和坡面防护,对引发的采坑边坡崩塌、滑坡和危岩体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危害。3、对堆渣场进行治理。对采矿废石和废渣综合利用和有序堆放,减少土地占用,消除灾害隐患。4、对露天采矿形成的废弃矿坑

93、(CK1、CK2、CK3)进行回填、整平、覆盖耕植土,恢复为耕地。(二)中远期任务(2016年1月2020年2月)1、完善矿山地质灾害与矿山环境监测系统,防止崩塌、滑坡、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2、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组合台阶法采矿,对高边坡分级施工,边坡应采取分级放坡和坡面防护,对引发的采坑边坡崩塌、滑坡和危岩体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危害。矿山闭坑后,对露天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进行永久性治理。3、对采选废石和废渣综合利用和有序堆放,并根据矿山生产情况用废渣对废弃的矿坑进行回填、平整,减少土地占用,部分恢复土地用途。4、采矿活动结束后对所有露天矿坑进行回填、平整,对

94、排渣场渣堆进行治理,并对采矿活动影响的土地进行修复,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第三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一、总体部署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总体部署参考该矿山开采规划,部署期为矿山剩余服务年限加上1年闭坑期共9年,即2010年2020年。采矿过程中采坑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监测随着矿山开采同步进行,露天采矿区土地修复工程根据矿山开采进度有计划分步治理,全部治理恢复工程应于2020年2月底前完成。本方案共部署治理恢复工程6个,分近期(20102015年)和远期(20162019年)。具体为:1、露天采场回填、平整工程共部署3个工程,分别为、号矿体开采区。其中近期完

95、成2个,分别为、号矿体开采区的矿坑回填、平整(CK1、CK2、CK3),面积0.0212km2(约合31.8亩),远期完成1个,分别为号矿体的矿坑回填、平整,面积0.0145km2(约合21.8亩)。2、土地修复工程安排土地修复工程1个,时间安排贯穿于整个方案适用期。3、堆渣场治理工程堆渣场治理工程1个,面积0.0079km2,约合11.85亩。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安排监测工程1个,其实施期为整个方案适用期,适用范围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覆盖区。二、年度实施计划(一)近期工程(2010年1月2015年12月)1、监测预警工程。对采矿过程中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随着矿山开采同步进行。2、露天采

96、场回填、平整工程。完成CK1、CK2、CK3矿坑回填,面积0.0212km2(约合31.8亩),对正在生产的矿坑边开采边回填。3、排渣场治理工程。对堆渣场进行治理。(二)远期工程(2016年1月2019年2月底)1、完善矿山地质灾害与矿山环境监测系统,防止崩塌、滑坡、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2、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组合台阶法采矿,对高边坡分级施工,边坡应采取分级放坡和坡面防护,对引发的采坑边坡崩塌、滑坡和危岩体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危害。3、对采选废石和废渣综合利用和有序堆放,减少土地占用,消除灾害隐患。4、根据矿山生产计划,对废弃的露天采场回填、整平、覆盖耕植土

97、,恢复土地用途。5、矿山闭坑后,对所有采坑进行回填、平整,废(矿)石堆治理,临时生产设施拆除并对场地翻耕,对采矿区活动破坏的土地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环境。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一、露天采矿区重点防治区1、崩塌、滑坡治理工程采矿过程中加强对崩塌、滑坡的监测,须对危岩体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危害。闭坑后,对闭坑采坑及时回填、平整、复耕,避免废弃采坑遗留地表造成安全隐患。2、采坑回填、平整工程和土地修复工程露天采矿场(包括露天矿坑、运输道路、堆渣场、临时建筑物等)占地面积约0.0646km2,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有较大的影

98、响和破坏。矿山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规划,有计划地对废弃的露天矿坑进行回填、平整,对排渣场进行治理。在矿山生产期间,利用清理废渣堆回填废弃矿坑,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边开采,边回填废弃矿坑或生产矿坑后缘部分,减少对土地的占用。矿山闭坑后,对采矿活动占用和破坏的土地进行治理,恢复生态环境。工作量:露天矿坑回填、平整工程26825m3(近期11700m3,远期15125m3),堆渣场治理工程0.79公顷(近期不治理,远期0.79公顷)。二、未开采地区一般防治区该区域无采矿活动,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农业耕植、民房建设、乡间道路修筑等,不需进行监测,矿山闭坑后应将散乱矿石堆清理。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1

99、、监测内容监测对象包括堆渣场、露天采场。监测内容包括崩塌、滑坡、危岩体等隐患;排渣场堆放情况。2、监测点的布置露天采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的地点和时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采用巡视监测。对正在生产的露天采坑在采矿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矿区堆渣场不设置监测点,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开新坑回填旧坑,设置巡检监测工程一个。地质环境监测每日监测1次,降雨季节要加密监测。矿山停产期间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3、监测方法采用人工巡视监测法,监测结果要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设置矿山企业成立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小组。设组长1人,专职或兼职监测人员2人。监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

100、能够熟练掌握监测方法。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第一节 经费估算项目费用概算参照由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和国土资源部财务司编制的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标准(2005),并参照当地工资标准。经费估算期为本方案适用期共10年,其中近期20102015年(5年)、远期20162020年2月(5年)。根据源博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设计的工作量,按照有关定额标准估算,本项目综合治理费用为24.29万元(其中近期费用10.89万元,远期费用13.40万元),其中工程治理费用15.94万元(其中近期费用6.89万元,远期费用9.05万元)、监测费用5.00万元(其中近期费用2.50万元,远期费用2.5

101、0万元)、其它费用3.35万元(表7-1、表7-2、表7-3)。考虑物价因素,治理费用会有所变动。方案治理在2019年2月底前完成,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治理工程费用由自筹。如上计算,至方案适用期结束,需要防治费用24.29万元,按矿山累计查明储量7.62104t计算,吨矿须收取保证金3.19元。表7-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费用概算表 项目类别单位工程量单价(元)总价(万元)一、近期费用10.89(一)治理工程1、矿坑回填、平整100m3117.00589.286.892、土地翻耕公顷1845.90(二)矿山环境监测年55000.002.50小计9.39(三)其它

102、费用16%1.50二、远期费用13.40(一)治理工程1、矿坑回填、平整100m3151.25589.288.912、土地翻耕公顷0.791845.900.14(二)矿山环境监测年55000.002.50小计11.55(三)其它费用1.85总计24.29注:其它费用计16%,其中管理费5%,监理费3%,勘察设计费5%,验收费3%。表7-2 人工预算单价计算表地区类别六级定额人工等级金 额(元)备 注序 号项 目公 式1基本工资190*12/(251-10)9.46乙类230*12/(251-10)11.45甲类2辅助工资3.25乙类6.32甲类2.1地区津贴2.2施工津贴2.0*365*0.9

103、5/2412.88乙类3.5*365*0.95/2415.04甲类2.3夜餐津贴4.0*0.050.2乙类4.0*0.20.8甲类2.4节日加班津贴9.46*3*10/251*0.150.17乙类11.45*3*10/251*0.350.48甲类3工资附加费3.18乙类8.63甲类3.1职工福利基金(9.46+3.25)*7%0.89乙类(11.46+6.32)*14%2.49甲类3.2工会经费12.71*1%0.13乙类17.77*2%0.36甲类3.3养老保险12.71*10%1.27乙类17.77*20%3.55甲类3.4医疗保险12.71*2%0.25乙类17.77*4%0.71甲类3

104、.5工伤保险12.71*1.5%0.19乙类17.77*1.5%0.27甲类3.6失业保险12.71*1%0.13乙类17.77*2%0.36甲类3.7住房公积金12.71*2.5%0.32乙类17.77*5%0.89甲类4人工工日预算单价1+2+315.89乙类1+2+326.4甲类人年有效工作日251天,8小时/工日表7-3 直接工程费单价表土地翻耕:定额编号10044 单位:公顷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小计(一)人工费221.871甲类工日0.726.418.482乙类工日12.815.89203.39(三)机械费1614.851拖拉机(59KW)台班3.6437.21573.922三铧

105、犁台班3.611.3740.93(四)其它费用0.5%9.18合计1845.90挖掘机挖土自卸车运土:定额编号10218 单位:100m3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小计(一)人工费16.941甲类工日0.126.42.642乙类工日0.915.8914.30(三)机械费544.281挖掘机1台班0.22828.83182.342推土机59KW台班0.16357.0657.133自卸车5t台班1.08282.23304.81(四)其它费用4.5%28.06合计589.28第二节 进度安排一、近期安排(2010年1月2015年12月)近期是矿山生产期,矿山企业对采矿过程中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

106、和地质环境监测随着矿山开采同步进行。对采矿废石、废渣有序堆放,并对废石场地进行治理,近期安排CK1、CK2、CK3的治理工程,面积31.8亩,安排废弃矿坑治理工程2个,治理面积33亩。近期安排治理费用17.74万元。二、远期安排(2016年1月2020年2月)为矿山生产期和矿山闭坑后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时期。对采矿过程中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监测随着矿山开采同步进行;采矿废石有序堆放;矿山根据生产规划,边开采边回填,对露天采矿区土地恢复工程根据矿山开采进度有计划分步治理。矿山闭坑后,所有采坑回填、整平,废石场场地修复,临时办公生产构筑物拆除、生态修复。安排露天矿坑治理工程1个,治理

107、面积21.8亩。堆渣场治理工程1个,面积11.85亩。安排治理费用23.65万元。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第一节 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措施按照“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采矿权人,具体组织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政府职能,对方案的实施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管理。采矿权人和主管部门应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圆满完成综合治理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为保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的顺利实施,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以分管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实施的矿长为组长的矿山地

108、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领导小组,下设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办公室,全面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的落实。并做好以下管理工作:1、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做好有关各方的联系和协调工作;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进度安排,组织实施各阶段的工作; 3、按时按量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分阶段申请提取治理费用;4、矿山企业应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程勘查与设计,并负责组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程施工;5、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程竣工验收。二、技术保障措施1、建立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原则,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矿山治

109、理项目的科技含量,选择最佳的保护与治理方案,最终实现保护与治理后的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结果。2、项目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发包:根据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采用委托或招标方式确定治理项目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中标单位必须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相应资质,并具有一定的业绩,诚信度高,实力强。3、项目施工管理: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工程建设程序,实施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负责制、施工验收审计制等制度,规范工程管理行为。4、检查与监督:矿山企业应主动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联系并接受监督、检查,而监督部门也须及时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资金落实情况、实施进度

110、、质量及效果等进行监督。5、项目验收及维护管理:治理项目完成后,提请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逐项核实工程量、鉴定工程质量和完成效果,对不合格工程及时要求返工 ,并会同各参建单位进行经验总结,改进工作和技术方法。6、做好项目后续维护管理及监测工作,对负责地面变形和村民房屋变形进行长期监测的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保证操作仪器熟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三、资金保障措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承担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程的所有费用。该费用将按省国土资厅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实施意见(豫国土资发2009113号)有关规定,采矿权人按要求将计提

111、的保证金存入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的保证金专用帐户。因此,资金是有保证的。该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保障项目保质保量的顺利实施和如期完成。第二节 效益分析一、社会效益通过该方案的实施,矿山露天开采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将得到有效的治理,使矿山占用和破坏的土地资源将得到恢复,较好的解决了矿农矛盾,改善了矿农关系,消除了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为本区工、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其社会效益良好。二、环境效益在粘土矿闭坑后,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矿山露天开采所引发的塌陷、滑坡将得到有效的治理,建设用地占用和破坏的土地得以治理和恢复,使矿区地质环境得到恢复,既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也

112、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其环境效益显著。三、经济效益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不但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减少了矿山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了矿山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完工后可恢复和平整耕地65.25亩,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第一节 结论1、该方案是依据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修订版)、省粘土矿储量报告、省粘土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说明书、省粘土

113、矿开发利用方案、省粘土矿2008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在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的,并针对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治理恢复方案。2、该矿为一生产的露天/地下开采矿山,批复矿区面积0.315km2,折合31.5公顷,约472.5亩。设计矿山生产规模为年采选矿石0.8104t,截止到2009年底,矿区共探明粘土矿矿石资源储量为7.62104t,保有资源储量7.25104t。矿山保留服务年限为9年(2010年1月至2019年2月),考虑该矿山闭坑后的治理恢复时间(1年),确定该方案适用年限为10年,即2010年1月至2020年2月。3、该矿区位于低山区,区内北部基岩出露,南部为

114、第四系覆盖区。区内地形海拔标高+309+405m,揭露地层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矿层位于本溪组中,倾向南东,倾角515。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于稳定区,矿区矿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和地下水位之上,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矿区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矿区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4、该矿山评估区总面积约为0.324km2,属小型矿山,评估区重要程度为一般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为三级。5、现状评估认为,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露天采矿区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破坏的影响和破坏为较轻,

115、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为较严重,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为严重。未开采地区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均为较轻。根据现状评估结果,露天采矿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未开采地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6、预测评估认为,预测矿业活动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露天采矿对地下含水层破坏的影响和破坏为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为较严重,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为严重。未开采地区矿业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均为较轻。根据预测评估结果,露天采矿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未开采地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7、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

116、目标任务是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山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闭坑后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恢复。8、根据矿产资源开发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将露天采矿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未开采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防治区,其中重点防治区需按照防治措施进行治理。评估区共部署治理恢复工程6个,其中,露天采场回填、平整工程3个,土地修复工程1个,堆渣场治理工程1个,监测预警工程1个。9、采矿过程中采坑边坡崩塌、滑坡、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监测随着矿山开采同步进行,采矿废石、废渣有序堆放,对废弃的露天矿坑

117、及时回填、复垦。根据矿山生产进度,对废弃的露天矿坑和废石堆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矿山闭坑后,将剥离的废土废渣回填矿坑并平整,临时生活和生产构筑物拆除,对采矿活动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破坏及时进行修复,恢复土地的使用价值,改善生态环境。全部治理恢复工程应于2020年2月底前完成。10、初步估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总费用约24.29万元,结合产出效能与治理费用相比,该估算总费用仅占3.19元/吨矿。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矿山开采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将得到有效的治理,地形地貌景观将得到恢复,占用和破坏的土地资源将得到恢复,该方案经济技术上可行,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第二节 建议1、应加强矿山地质

118、环境管理,严格规划、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把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矿山发展建设协调统一起来,使资源开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人类工程活动三者达到动态平衡,促进矿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2、对于矿山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的整治和恢复。3、对于矿山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应重新评估并妥善处置。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实施之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察设计。5、矿山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必须每半年向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文字和图件形式报告矿山建设情况、开采现状、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及已采取的整治和恢复措施。6、根据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修订版),建议开采5年后,即2015年对本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7、本方案不代替矿山施工设计。照片1 矿区植被 照片2 正在回填的采坑CK1照片3 正在回填的采坑CK2 照片4 正在开采的采坑CK3 照片5 矿区中部的堆渣场照片6 个体矿石加工厂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