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上传人:p****师 文档编号:137987546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1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语 文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

2、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 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 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 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

3、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 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 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 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 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 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

4、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 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 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 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 “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 而是基于“仁学”的“爱” 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

5、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 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 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 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 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 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 作为家

6、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 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 文章基

7、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 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 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 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1. C 2

8、.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 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 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 B项,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 “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 根据最后一段“现 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 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

9、 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 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 庭伦理意义; 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 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10、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 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 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

11、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 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 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 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而并没有提到“自 觉自愿”。 故选 C。 【点睛】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

12、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 凡是这类词 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 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

13、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 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7 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 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

14、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 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 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 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 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 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

15、这一经济 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 , 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8 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 资安排 6000 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 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 2008 年到 2009 年的全球 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

16、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 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 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 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 5G 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 4.0”过渡的基 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 4.0” , 参考消息2020 年 6 月 6 日) 4.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是 202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 提供融合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