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pdf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979428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 莫 然 (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广东,510631) 摘 要 目击证人的证词在刑事诉讼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证人对案件的记忆往往会受到其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 的干扰,因此,对于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研究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西方心理学界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从证人的年龄 性别、 心理状态、 对证人的询问方式以及辨认的情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从以 上四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西方心理学界关于证人证词可靠性的实证研究,并作了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目击证人 证言 可靠性 证人证词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尤其

2、是目击证人的证词更是公安机关得以顺利破案,法 院据以定罪量刑的关键。目击证人的证词可以涉及许多方 面,其中又以对犯罪分子的辨认最具价值,在司法实践中,警 方总是通过目击证人的辨认来帮助确定犯罪分子身份,使案 件得以侦破。在1920年著名犯罪学家沃 里斯特教授就在 其课堂上安排了一场实验。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和一个低年 级的学生发生了争吵,高年级的学生突然取出手枪要射击对 方,低年级的学生奋力抢夺手枪。突然,枪走火了,所幸的是 没有人中枪。几分钟后,沃 里斯特告诉受惊的学生们,他们 有义务向警方提供证词。在沃 里斯特实验中,学生的证词 平均发生80 %的错误,最好的一位有26 %的重点细节发生 错误

3、。沃 里斯特导演了人类作为心理学认识领域第一个崭 新的关于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科学实验,揭开了对目击证 人证词可靠性进行实证研究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美国 心理学界掀起了研究证人证言的浪潮,学者们发现,目击证 人的证词远没有我们所想象中的那般可靠,尤其是对犯罪分 子的辨认,其错误率更是惊人。尽管心理学家早已通过实证 研究对于目击证人证词的证明力提出质疑,但是直到上个世 纪九十年代这些研究才逐步对司法实践产生影响,近年来, 随着心理学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刑事司法的结合越来越 紧密,证人证词的实证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与刑事诉讼法学领 域日益受到关注。 总的来看,心理学界关于影响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

4、的实 证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探讨影响证词可 靠性的主体因素,如目击证人的年龄、 性别、 自信程度等等; 第二种类型主要探讨取证过程中各种外界因素对证词可靠 性的影响,如侦查人员的询问方式、 辨认情景等等。下面从 四个方面对西方有关研究进行总结。 1 目击证人的年龄、 性别对证词可靠性的影响 研究者对目击证人的年龄因素对证词的可靠性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年龄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许多国家作为 确定证人能力的标准之一,儿童的证人资格曾经一度被否 认,此外,年老者的证词的准确度也一直受到争议。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当目击者是儿童时,证词的错误率 往往高于成年人,Ceci和Bruck在19

5、93年对十九世纪八十年 代以来关于儿童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这 些研究的共同结论就是: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都不如 成人,对于许多社会现象无法理解,而又以自我为中心,因此 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往往不会关注,造成许多细节被遗 忘。 儿童对成人的崇拜和取悦大人的心理是他们在回答成人 问题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揣摩成人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 答案,轻易否定了自己的记忆。尤其是当成人有意无意间对 孩子做出暗示(比如点头、 皱眉 ) , 孩子很可能据此做出回答 并且坚持认为是正确的。Ceci在1987年进行了一个实验,被 试是四岁左右的儿童,主试向被试讲述了一个故事,相隔一 天之后,将被试随

6、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由成人对他们进行单 独的提问,在此过程中会加入一些错误的暗示信息,第二组 由一个七岁孩子来提问,提供了同样的暗示信息,最后对被 试进行记忆测试,发现第一组的错误率远高于第二组。Cindy 等在2004年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儿童证人证词的可靠性与 他们对询问者所提出问题的理解程度紧密相关,如果问题中 出现过于复杂的语法结构或者儿童无法理解的抽象的概念、 名词、 情景等等,其证词的准确度将大受影响。Cindy在实验 中还发现,即使面对无法理解的问题,儿童证人依然会积极 地做出回答,很少表示自己并不明白或者不清楚,因此更加 影响其证词的可靠性。 Ackil等人分别在1995通过实验证

7、明儿童在回忆时会将 来源不同的各种信息混淆,导致记忆错误。他们先让被试观 看某个情景,之后通过各种途径(比如通过父母对其子女进 行讲述)让被试接触一些在情景中没有出现的信息,然后让 被试对所观看的情景进行回忆,并针对回忆错误的部分询问 被试,“这个片段是你当时看到的吗?” 大部分被试都认为回 忆中错误的信息曾经在情景中出现,并非来自于其他场合。 与对待儿童目击证人相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老年(一 般指60岁以上)目击证人的证词在世界多数国家也面临争 议。Allison和Robyn在2005年曾对英国的警察进行调查以 了解警察对老年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看法及其原因。在 受调查者中,有13 %认为老

8、年目击证人的证词比年轻人更为 可靠,因为老年人具有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事物有更深 刻的了解和洞察力,有5 %认为老年证人不如年轻证人可靠 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老年人的思维一样可以十分敏锐。但 是有32 %的警察认为老年人对细节的关注不够,对人物外 貌、 衣服、 汽车的型号、 车牌号码等对破案十分有用的信息并 不敏感,有21 %表示老年证人记忆力下降,影响了其证词的 可靠。Memon等人2003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老年证人 通讯作者:莫然,女。E2mail : moran-chaos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 ,30(3) :727 - 730727 不擅

9、于回忆事件的特定细节,这就使老年证人很难清晰描述 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因此老年证人的证词在很多时候是用以 往的经验来填补记忆的空白,使其证词发生错误。 许多研究者曾经就证人性别对其证词的影响进行研究。 Shapiro和Penrod在1986年进行的一项关于性别对于证人 记忆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女性对于暴力案件的记忆不如 男性。女性在辨认犯罪分子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做出明确的 指认,而男性在把握不大的时候就会放弃做出选择的努力。 也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尽管女性和男性有着不同的关注 点和兴奋点,对于目击案件中符合其兴奋点的细节往往会记 忆较清晰,但是总体来看,性别对于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 影响并不

10、广泛。 2 目击证人的心理特点对证词可靠性的影响 证人目击犯罪案件发生到接受询问之间经常会相隔一 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内,证人必定要接触到各种外界信息,这 些信息对于证人将发生什么影响呢?证人是否会把这些信 息整合到回忆中继而体现在证词里,造成证词的错误呢? Allen和Lindsay在1998年的一个实验,目的在于测试人 们是否会将看到信息与听来的其他信息混淆。实验中,他们 先让被试观看一段录像,然后让被试听一段录音,相隔数日 后,对被试进行记忆测试,发现大部分被试都将录音的信息 与录像信息相混淆,导致记忆错误。Lindsay等在2004年在 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做出改进,发现当录音与录像是关于相

11、同 主题时,被试混淆二者的程序更高,而当主题不同时,被试的 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他们还将录音与录像同时播放,录音 的内容是对录像内容的叙述,但是在许多细节方面与录像不 同,结果发现被试的错误率较之分开播放时更高。Lindsay认 为人们在接触各种信息的时候,尤其是主题相似或者相关的 信息,会在无意间将这些干扰信息与对某个事件的原始记忆 混淆,将干扰信息整合到原始记忆中,导致回忆时发生错误。 心理学家对目击证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是否 影响其证词的可靠性问题同样非常感兴趣。人们认为,目击 证人处以不同的情绪之下,对案件的记忆也会不同,尤其是 当目击证人自身就是被害人的时候,其情绪对记忆的影

12、响也 更加显著。Pillermer等人在1986年通过实验证明,对于亲身 经历的事情,人们记忆的准确程度与该事件给他们情绪上带 来的刺激的程度紧密相关。Yuille等在1986年的一项调查研 究对于刑事司法实践则更具有借鉴意义。他们询问了一场 持枪杀人案件的13名目击证人,即使在相隔五个月之后证 人们对案件记忆依然深刻,且大部分人都表示当时心理处于 极度紧张、 惊恐的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情绪的高度紧张反而 有助于记忆的准确。 但是情绪对记忆的影响至今在学界依然 争论纷纷,不少学者认为情绪的评定标准过于主观,因此很 难在实践中得到人们的认可。不过不能否认,情绪的确对记 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刑

13、事司法领域,传统观点认为目击证人自信程度对其 证词的准确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最高法院甚至将 “自信” 作为判断证人证词准确度的五大标准之一。近来更 有学者提出,目击证人的自信能够有效地影响其辨认的准确 率。Busey等人在2000年的实验中,将被试分为两组,观看 同一段录像,第一组观看录像时房间的光线较暗,第二组观 看录像时房间光线则要好得多,之后让被试从一组照片中辨 认录像中出现的人物。第一组被试辨认的错误率高于第二 组。 他们认为,虽然两组观看的录像完全相同,但是由于所处 的环境光线的不同,对被试辨认时的自信有了影响,处于光 线好的情况下总是能够让被试更加确信自己对人物外貌的 记忆,

14、而处于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时,即使能够看清人物脸部, 也会因为不自信而发生错误。 总而言之,证人心理状态对其证词的影响已经成为目前 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正在努力从多角度寻找和证明证人 潜在的心理状态对证词的影响。 3 询问的类型、 方式与气氛对证人证词可靠性的影 响 关于询问过程各种因素对证人证词可靠性的影响问题, 尤其引起心理学界的兴趣。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询问 过程中,证人也会接触到各方面的误导信息,影响其证词的 准确性,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询问类型、 方式和气氛对证 人证词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刑事诉讼实践有重要价 值。 3. 1 询问类型的影响 首先是关于开放型问题(open -

15、ended question)和特指型 问题(specific question)对证人证词可靠性的影响。所谓的开 放型问题,指的是其中不包含任何指引的问题。特指型问题 则是指其中包含着某些特定信息,引导证人做出回应的问 题。Peterson等在1996年进行的一项实验证明开放型问题 能够让被试更加自由地进行回忆、 叙述,因此有利于保证其 回忆的原貌。他们随机挑选了多名一个星期前身体曾经受 到伤害的病人,就他们的伤害经历进行询问。结果发现,当 询问开放型问题的时候,比如:“你是在哪里受伤的?”,病人 的回答都较为准确。但是当询问特指型问题时,比如:“是狗 把你咬伤的吗?” 病人的回答则往往有误

16、。 他们建议,在询问 证人的时候,侦查人员应该选择用 “开放型问题” 进行提问, 尽量避免 “特指型问题”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虽然开放型问 题能够保障证词的准确,却不利于证人对于细节的回忆,这 时就需要询问者通过引导型问题刺激证人对相关的细节的 记忆,但是引导型问题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则可以获取 更多的信息,运用不当则很可能误导证人。 Richard在1973年做过相关的研究。他设计了一系列引 导型问题,将这些问题分为对应两组,每一对问题中都分别 包含着意思相反的形容词或者副词,比如:高与矮。而被试 对象则被分为两组,各回答一组问题。比如:提问第一组被 试:“作案的人有多高?” 提问第二组被试:“作案的人有多 矮?” 。第一组被试对作案者身高的估计平均为一米七三,而 第二组被试对作案者身高的估计平均为一米六二,二者相差 十分明显。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对引导型问题做出研 究。Loftus1980年的实验旨在研究引导型问题是否会让证人 将问题中的误导信息当成原始信息。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观 看了一场车祸录像,一辆汽车驶过一个停车标志,向右转弯 的时候发生了车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