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975758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电子备课教案课题18、将相和 (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教学难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

2、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2、 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1、 掌握生字词;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三、 检查自学情况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

3、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3、齐读4、5节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2)指名口述过程(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大夫:官职,分上、中

4、、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板书设计18. 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课后反思教师电子备课教案课题18将相和 (第二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课前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一、复习导入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

5、因后果。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阅读思考:(小黑板)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缶瓦制的器皿。(瓦罐)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2) 赵王决定怎样?(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汇报交流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1、

6、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3、 小组讨论4、 逐问题讨论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7、 思想

7、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板书设计18、将 和 相 廉颇 不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课后反思教师电子备课教案课题19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课前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一、揭示课题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

8、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揭题、读题。2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出示课后题1/(2)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草船惜箭的结果

9、:如期交货、周瑜叹服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l句。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3学习第一轮对话。(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2)那周瑜这时心里

10、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4学习第二轮对话。(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2)讨论、交流。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

11、,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四、小结。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板书设计19草船借箭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课后反思教师电子备课教案课题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剖析借箭成功的因素。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

12、点,感受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课前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讲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一、复习引入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2板:神机妙算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交流出示小黑板:(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