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针灸培训讲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974057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PT 页数:179 大小: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救针灸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急救针灸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急救针灸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急救针灸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急救针灸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救针灸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针灸培训讲学(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救针灸,中医教研室,本章内容,1、了解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 2、熟悉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特点; 3、掌握高热、厥证、剧痛证、痉证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常用穴位。,第一节 高热 (High Fever),(1)高热:指凡口腔温度超过39以上的即称为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祖国医学称“实热”、“壮热”、“身大热”、“日晡潮热”等。,一、概述,(3)高热对人体消耗很大,且可引起许多严重合并症(如小儿发病则病势急骤,常可继发惊风、抽搐、气逆痰厥等),因此必须迅速、积极治疗,且要及时清除有关致病因素。,引起高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感受外邪(热邪亢盛),邪正剧争。,二、病因病机,风热(邪)口鼻或皮

2、毛人体肺失清肃 ,卫失宣畅。,1、外感风热,温热(邪)内传入里深入气分或内陷营血热邪闭郁于里。,2、温邪内陷,暑热(邪)燔灼内犯心包蒙蔽心窍。,3、暑热蒙心,疫毒人体熏蒸脏腑、肌肤郁热燔蒸。,4、疫毒熏蒸,1外感风热 【症状特点】:壮热有汗,微恶风寒,咳嗽,痰粘色黄,鼻塞或流浓涕,头痛,咽喉红肿疼痛,渴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苔薄黄,脉浮数。,三、辨证治疗,【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解表。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 主穴:曲池、大椎 配穴:鱼际、尺泽、合谷、外关,鱼际(荥)、尺泽(合水): 均能清泻肺经之火。 大椎(诸阳交会穴),清热要穴。 能宣散一身之阳热。 合谷、曲池、外关

3、 疏风解表、清热泻火。,咳嗽较甚者加列缺。头痛明显者加百会、印堂、太阳。咽喉肿痛者加少商。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大椎、少商可点刺出血。,【随证配穴】:,【症状特点】: (1)热邪在气分:(白虎汤证) 身热面赤,大汗出,渴喜饮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2温邪内陷,(2)热邪在营血:(犀角地黄汤证) 高热入夜尤甚,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或斑疹隐隐,或见吐血、衄血、便血等,口燥而不甚渴,舌红绛而干,脉细数。,热在气分者:清热泻火、通腑生津; 以阳明经穴为主; 热在营血者:清热凉血、开窍宁神; 以手少、厥阴经穴为主。,【治法】:,(1)热在气分: 合谷、曲池、大椎:

4、均为清热要穴; 内庭、二间(荥)、丰隆: 泻阳明热;,【处方】:,(2)热在血分: 少冲、中冲、曲泽: 清营凉血开窍; 神门、内关、大陵: 清心宁神; 曲池、委中:清热凉血解毒。,【随证配穴】: 高热、神昏者,加水沟、十宣。 大便秘结者,加支沟、天枢。 斑疹和出血者加血海、膈俞。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大椎、中冲、少冲、曲泽等穴可行点刺出血法。,【症状特点】: 肌肤灼热,面红耳赤,渴喜饮冷,口唇干燥,心烦不安甚至神昏谵语,痉厥抽搐,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红而干,脉洪大而数。,3暑热蒙心,【治法】:清泻暑热,开窍启闭。 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曲池、外关:清热

5、祛邪要穴; 中冲、内关:清心开窍、除烦安神; 曲泽、委中:(刺血)清泄暑热。,【随证配穴】: 神昏者,加水沟、十宣。 口渴唇干者,加廉泉、金津玉液。 抽搐者,加太冲、阳陵泉。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中冲、曲泽、委中可施行点刺出血法。,【症状特点】: 全身高热,头面红肿热痛、咽喉肿痛甚至溃烂作痛,烦躁不安。或见丹痧密布肌肤。舌红、苔黄、脉数。,4疫毒熏蒸,【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曲池、外关:清热祛邪要穴; 曲泽、委中:清血热、解疫毒; 内庭、陷谷:疏解阳明热邪,【随证配穴】: 咽喉肿痛者,加少商、天容。 肌肤丹痧者,加血海、膈俞。

6、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曲泽、委中可点刺出血。,(1)针刺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188例,均具有高热(39以上)。 【治法】: 早期患者(具有高烧症状),取大椎穴,徐徐进针1.52cm,用透天凉手法,捻转时腰部或尾骶部产生凉意,每例只针1次;捻转510分钟。,四:现代文献资料,【疗效】: 当针刺大椎出现腰骶部凉感后,患者即述热感消失(此时体温并未下降),其他症状也相继消失。体温一般于针后1小时开始下降,约615小时内降至正常。全部患者均于620小时后恢复健康 (针灸临床经验揖要)。,(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热高热昏迷期,一般针少商、中冲,少冲,刺出血,再取百会、风府、大椎、曲池。这些穴位有清

7、热、醒脑,镇静作用。行强刺激手法。 (针灸研究进展),临床所见,针灸对小儿发热确有独特的疗效,尤其对缓解急发高热之危候及防止惊厥的发生,可速收功。然引起热证之原因十分复杂,还应进一步审因论治,以免掩盖病情的发展。此点务须注意。,五、名家经验选摘,(一)郑怀岳:粗针放血 迅即取效采用粗针放血治疗小儿高热获满意效果。 【治则】:疏风解表,泄热熄风。 【取穴】: 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壮热:配十宣、耳尖、风府; 呕泄:配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 咽痛:配少商、哑门; 喘咳痰饮:配肺俞,天突、膻中、丰隆; 惊厥:配百会、印堂; 百日咳:配肺俞、四缝、太渊; 腮腺炎:配角孙及腮肿部阿是穴;

8、神倦体虚者:配关元、足三里。,【针刺方法】: 以自制22号不锈钢粗针,先刺风池、大椎,再取曲池、合谷及其他配穴,速刺,得气后即出针,摇动针孔,任其自然出血,不出血者加压挤血23滴。十宣及耳尖用三棱针放血45滴。日针2次,每次取主穴外,再刺配穴23穴。,(二)陈克勤:火针点刺 常有奇效(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对小儿发烧的针灸治疗,若能针对病因,多获良效。如果发烧不甚,精神食欲尚佳者,针刺大椎(或点刺出血,并拔火罐)、曲池、合谷、足三里,轻刺激手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直至烧退为止。,若体温过高,但尚未发生惊厥者,宜刺两手十宣穴出血,当出现惊风抽搐时,则宜火针劫刺人中、四神聪、合谷,点剌两

9、手四缝穴,在挤出少许之粘液后,针孔上涂擦细食盐末(意在对局部进行持续的刺激,并起消毒作用),常获奇效。,曾治陈某,男,1.5岁。因腹泻脱水,而高烧(3839.5之间)不退2日。不定期的出现惊厥,四肢手足冰冷不温,甚至长时间的抽风,角弓反张,眼目上吊,呼之不应,长则一二小时1次,短则35分钟1次。目闭神疲,口唇焦干,呼吸急促,脉洪数。 随即火针百会、人中、合谷,点刺四缝后,外擦食盐末少许,当即目睁,哭闹不巳,只此1次即烧退泻止而惊愈。,1、针后可进稀粥或多饮热水,以助发汗退热; 2、针灸对高热有一定的疗效;但一定要查明病因,针对病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针灸退热不明显者,应结合其他疗法治疗。,六、

10、注意事项,现代医学治疗高热参考:,1.降温: 物理降温冷湿敷,温水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APC,对氨基乙酰酚,布洛酚,安痛定 针刺降温曲池,合谷,十宣,大椎 2.对症治疗:止惊,补液,降颅压,纠酸 3.病因治疗:抗感染,抗病毒,抗炎,抗肿瘤,本节复习思考,1、高热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2、高热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常用穴位。,THE END,第二节 抽搐(痉证) (Convulsions),(1)抽搐:是指四肢(或躯干、颜面)不随意的肌肉抽动、痉挛,或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为主的病症。又名“痉”、“瘛(瘈)瘲”。,一、概述,张氏医通瘈疭“ 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 温病

11、条辨痉病瘈疭总论“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文献资料,首见内经,其认为与感受风、寒、湿、热邪有密切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灵枢热病:热而痉者死。,金匮要略:瓜萎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治疗痉证的主方。 大承气汤-温病学派治疗热甚致痉先导。,唐孙思邈千金方首提“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致痉。 明代张景岳-阴虚精血亏损 景岳全书杂证谟痉证“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清代温病学说-提出“热

12、极生风,热甚津伤”-病因学说更趋完善。 临证指南医案“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厥矣。”,(2)本证多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先天发育障碍、癫痫、小儿惊厥、癔病性抽搐等; 其他如感染性疾病(高热)、破伤风、中毒、高血压脑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亦可导致抽搐。,热盛风动、 热入营血、 筋脉失养。,二、病因病机,肝主筋,主藏血,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 热动肝风 水不涵木,风阳内动,

13、血虚肝失滋养,虚风内动, 邪壅经脉 -筋脉拘急,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高热伤阴(营血津液) 肝肾阴虚血不养筋 血家汗法或汗家血法 水不涵木,筋脉失养 动风。,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起病突然,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 2.外感-起病前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内伤-常有素体虚弱,反复发作抽搐史,或有失血过多史,或有汗、吐、下太过史等。 3.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头颅CT、MRI等。,(二)鉴别诊断 1.痫病 痫病反复发作性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喉中发出猪羊样叫声,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 痉证无上述特征,一般不会自行恢复,即

14、使能暂时缓解,亦多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存在。,2.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动时苏醒,或一厥不起为特征。 一般无四肢抽搐和项背强急等症状。,3.破伤风典型的痉证 外伤后创口不洁,感受风毒而成,常在外伤后414天出现恶寒发热,苦笑面容,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此为典型的痉证。 有明显的外伤史,本病常在外科学中介绍。,1热盛风动 【症状特点】:高热不解,手足挛急、甚至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口噤、口干唇燥、尿少而赤。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细数。,四、针灸辨证治疗,【治法】: 清热生津,熄风止痉。以督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大椎、曲池、合谷 阳陵泉、太冲、行间,大椎、曲池、合

15、谷:泻热止痉; 阳陵泉:(筋会)擅疏筋通络, 治筋要穴; 太冲、行间:平肝熄风; (或百会、风府、风池:平肝熄风。),【随证配穴】: 口噤不开者,加下关、颊车; 口干而渴者,加廉泉、金津玉液; 角弓反张者,加后溪、筋缩; 腓肠肌痉挛者,加承山。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症状特点】:高热不退,肢体挛急,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心烦躁动,甚至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2热入营血,【治法】:清热凉血,镇痉宁神。 以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阳陵泉、太冲、行间 大椎、曲池 十宣、劳宫,阳陵泉:(筋会)擅疏筋通络, 治筋要穴; 合谷、大椎、曲池:泻热止痉; 十宣、

16、劳宫、大陵:泄热清肝安 神志; 太冲、行间:平肝熄风;,【随证配穴】 头晕头痛者,加百会、太阳。 口噤不开者,加下关、颊车。 烦躁神昏者:加内关、人中。 斑疹隐现者:加血海、膈俞、曲泽、委中。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症状特点】: 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头晕目眩,盗汗或自汗气短,眼睑或面肌蠕动,肢体搐搦抖动,咽干口燥,舌淡少津,脉细。,3津血不足(肝肾阴虚),【治法】: 益气养血,滋阴止痉。以手足阳明经和足三阴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处方】: 足三里、脾俞:健脾益气以生血源; 血海、三阴交、肝俞:滋阴补血柔筋; 合谷、手三里:益气且可镇静止痉。,【随证配穴】: 头晕目眩者,加百会、太阳。 面肌蠕动者,加四白、翳风。 咽干口燥者,加照海、涌泉。 【刺灸方法】: 以针刺为主,加灸。 针用平补平泻法。,沈X,男,11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