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蔬菜病害,菜豆锈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菜豆枯萎病 (Bean Fusarium wilt),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措施,,,,,,症状,病茎维管束变褐色至暗褐色 病株下部叶片先变黄,后全部枯死,脱落 病株根发育不良,侧根少,容易拔起 结荚减少,豆荚背部及腹缝合线变黄褐色病原,半知菌类、镰孢霉属、 尖孢镰刀菌菜豆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phaseoli Kend. & Snyd.,,病原,病菌在2030生长较好,最适温度28 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67 相对湿度100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96以下,孢子不萌发病 害 循 环,越冬形态: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 越冬场所: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种子 传播途径:灌溉水、雨水、农具、土壤、肥料或昆虫等传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主要途径 侵入途径:根毛顶端、伤口,,发病条件,气候条件 栽培管理 品种,,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3)加强栽培管理 (4)药剂防治 (5)及时清理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菜豆锈病 (Bean rust),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措施,,,,,,症状,叶片上初生很小的黄白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呈现黄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其外围常有黄晕。
症状,发病后期或寄主接近衰老时,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或者在叶片上长出冬孢子堆症状,叶柄、茎和豆荚上的症状与叶片大致相同,,,病原,担子菌门、单胞锈菌属、疣顶单胞锈菌 Uromyces appendiculatus(Pers.)Ung,,,,病 害 循 环,,病残体,担孢子,气流传播,气孔侵入,夏孢子,再侵染,环境条件不适宜,健康植株,发病植株,冬孢子(堆),,,,,,,,初侵染,,发 病 条 件,1、气候条件 适温高湿是影响豆类发病的主要因素,气温1727,相对湿度95%以上 2、栽培管理 3、品种,,防 治 措 施,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菜豆细菌性疫病 (Bean bacterial common blight),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措施,,,,,,症状,幼苗染病可使子叶和幼茎出现红褐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幼苗干枯; 成株期多从中下部叶片先染病,由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大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叶可很快枯死;病斑密集连片时整叶扭曲畸形或枯死,最后病叶碎裂症状,茎部染病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短条斑,严重的亦可使茎蔓枯干,状似火熏烤过,绕蔓一圈后,病部以上茎蔓枯萎; 豆荚染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的褐色病斑,所结籽粒不饱满。
病原,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 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haseoli 生长适温2832,致死温度50,pH5.78.4,最适pH7.3病 害 循 环,病菌主要在种子内、外部越冬,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通过风雨、灌水、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从水孔、气孔或伤口侵入 潜育期 25天,,发 病 条 件,1、气候条件 2432温度范围内,叶上存有水湿时最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此病发生台风雨后病害加剧但超过36时受到抑制,38时停止发展 2、栽培管理,,防 治 措 施,1、选用抗病品种和种子消毒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豇豆煤霉病 (Cowpea Pseudocercospora spot),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措施,,,,,,症状,叶片染病先出现赤褐色或紫褐色病斑,扩展后成近圆形至多角形褐色病斑 茎和豆荚染病,出现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潮湿时在病斑上亦长出霉层 严重时使植株中下部大量叶片或茎蔓枯干,,病原,半知菌类、假尾孢属、菜豆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cruenta (Sacc.) Deighton,,病 害 循 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在735下可生长产生分生孢子,,越冬,分生孢子,气流传播,初侵染,分生孢子,再侵染,健康植株,发病植株,,,,,,,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土质粘重、地势低湿、管理粗放或豆类连作均有利于发病。
发病还与寄主组织老嫩有关,顶端嫩叶发病比植株下部叶片轻发 病 条 件,,1、避免豆科作物连作 2、加强栽培控病措施 3、药剂防治,防 治 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