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电子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969451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电子教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的哲学观与艺术观,李万堡,东坡体评价概览-诗文,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东坡 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黄庭坚)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张戒岁寒堂诗话),严羽:“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江西诗派),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务多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诗辩),东坡体评

2、价概览词,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 陈师道:“要非本色”、 黄庭坚:“子瞻词如诗” 胡寅所谓“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婉转绸缪之度”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 )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朱依真:“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3、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王灼说“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 碧鸡漫志 ) 元好问:“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退之“以文为诗”,性也,子瞻“以诗为词”,亦性也。 “性情”的统帅作用:元遗山祖述东坡“无意为文”的观点云:“无意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决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胜处,非有意于文字之

4、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体性与风格,体体貌,风格;性情性,性情风格(风格即人) 文心雕龙体性: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诡谲师成心,搦翰江山助。,“豪放派开创者” 由非到是,由排到捧。 通 随 拗千古独标。 以诗为词的文学破体创作,无视每种文学体裁的当行本色的规矩,是因为苏轼原本就没将这些法则规矩看得很重,诗文也好,绘画也好,都不过

5、是我在创造中愉悦的载体而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达心适意,正是审美与法则之间的极好说明。”(木斋苏轼的审美人生态度 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 张方平:“早尝识其为人,起远方孤生,遭遇盛名之世轼自谓见知名主,亦慨然有报上之心。但其性资疏率,阙于慎重,出位多言,以速尤悔。” (乐全集,苏轼资料汇编),苏轼的文艺观,源于庄子的文艺观,“美”与“大”; “心斋”与“坐忘”; “游心”与“物化”; “道”与“技”; “素朴”与“自然”;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立言得象得意 (存言) (忘言) (忘象),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刻意)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 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6、美。(天道) “朴素为美”与“法天贵真”的艺术境界:1、创作主体表现出的本然状态;2、文学作品不假雕琢的美学风格。(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剔除矫饰、纯任自然、真诚率性。 渔父:“真者,精诚所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同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一、打通后壁说话,第一 打通词与政治及生活的后壁 元丰七年(1084)四月,自黄州移汝州,过润州时,以减字

7、木兰花词为两歌妓脱籍:“郑容好客,容我楼前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球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首字连读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字。(宋人孙宗鉴的东皋杂录和陈善的扪虱新话均有记载),打通与政治的界限: 吴味道(两百匹麻纱) “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改 “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 在法律还不够健全的时代里,为官者在“法”和“情”相悖的情况下的为官之道。,第二,打通诗与词的后壁,词:“以诗为词”、“自是一家”,称“聊备一体”而已。 散文:在“八大家”中也是以放笔“破体”而著称的,他的记、序、传文,更是经常别出

8、心裁,不守常规,自由表达,打破“文”与“道”的统一。 曾季狸称苏轼“东坡之文妙天下,然皆非本色,与其他文人之文、诗人之诗不同然皆自极其妙。” 7艇斋诗话 苏轼的散文非本色,而“以文为诗”也非诗之本色,自言“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8书柳子厚渔翁诗 赵翼:“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抽右旋,无不如意。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9 瓯北诗话,第三,打通书画与传统的后壁,王水照说:“即从写实(唐代)转向写意,也就是文人画的观念在此形势下产生。苏轼正是在理论上提出士人画(即后来所谓文人画,宋以后成为

9、“国画”的主流)的第一人。”11 苏轼评传 南宋邓椿云:“所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奇怪,如胸中盘郁也。作墨竹,从地一直起到顶,或问何不分节,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耶? 是亦得从心所欲不逾矩之道也。”(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刻本画继卷三) “先生戏笔所作枯株竹石,虽出一时取适,而绝去古今画格,自我作古。”12 春渚纪闻 更显奇想远寄 东坡书法为唐人“法度”转向宋人的“笔墨趣味”的关键。他早就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10 石苍舒醉墨堂 的自在精神,以创新为准则而不以大师抑或时俗为准则的审美追求。“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跋山谷草书)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

10、一快也”(评草书)。,二、随物不随人,第一,为政“非随时上下” 王应麟困学纪闻说:“更无柳絮随风舞,惟有葵花向日倾。见司马光之心;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见东坡公之心。” “直道谋身少,孤忠为国多”(徐积苏子瞻挽词 “临事必以正,不能俯仰随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元丰年间写给朋友的信中坦率地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17 与滕达道八 批评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18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杭州召还乞郡状

11、哲宗、高后坦言:“是时王安石新得政,变易法度。臣若少加附会,进用可必。自惟远人,蒙而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负心,欲具论安石所为不可施行状,以裨万一及陛下即位,起臣于贬所,不及一年,备位禁林,遭遇之异,古今无比。臣每自惟昆虫草木之微,无以仰报天地生成之德,惟有独立不倚,知无不言,可以少报万一因亦与司马光异论。”20 杭州召还乞郡状,“朔党”人物刘安世曾对学生说:“士大夫只看立朝大节如何,若大节一亏,则虽有细行,不足赎也。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祐则虽与老先生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也。”(马永卿元城语录卷上) 苏轼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

12、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21 与杨元素,第二,作文“随物赋形”,“随物”:“与造物者游”的自然艺术。随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崇尚自然,反对雕琢;主张奔放,反对束缚,提倡个性,反对一律。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13 与谢民师推官书,在考卷上杜撰经典“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语,欧、梅皆不知出自何书,问苏轼,他回答说,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曹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惊问见于何经,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

13、必独步天下。”26 成斋诗话,他用庄子齐物论“答焉似丧其耦”的语典题晁补之所藏文同画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14 书晁补之藏与可画竹 “其神与万物变,其智与百工通”就达到了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与造物者游”的境界。 罗大经评曰:“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滞碍。”(鹤林玉露丙编卷三) 生活“随缘自适”,第三,作词“不随人左右”,苏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23答陈季常书 苏轼:“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

14、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子,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24 与鲜于子骏书 颇可自赏,在苏轼看来,“美”与“坏”或“变”几成一体,然而创新就是“美”。作文善于翻新,论史长于翻案。 薛瑞生:“苏文胜于以文通理,苏诗胜于开创宋调,苏词胜于独辟蹊径,殆苏不以己绳墨同齐,亦不律己趋步先贤,故能独高一代。”25 苏门、苏学与苏体,三、拗世不拗心,第一、执拗淑世穷达如一 薛瑞生说:“儒家教人臣事君有常,谓为达者兼济,穷则独善。即如疾革锐进之王荆公亦不能免,其罢相居金陵,即缄口不言时事,然轼之事君则不拘此教入朝则为民请命,出朝则心怀魏阙。譬诸大狱之后,人或

15、噤若寒蝉,轼则议政如初。” 宋史苏轼传载:“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减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狱,公独无一言以就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理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理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第二、执拗填词“有为而作”,“一饭未尝忘君”。 王水照:“所谓出无非是为君王效忠尽力,而所谓处也就是忍受被君王误解的痛苦,等待君王的翻悟。” 熙宁四年通判杭州有云:“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次年有诗云:“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

16、” 元右八年在定州,时年已五十九岁诗云:“我亦旗鼓严中军,国恩未报敢不勤。” 苏轼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豪放”词的格局,离杭赴任密州路上有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有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姑做心系魏阙解。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东坡乐府中,拳拳报国之心随处可见。苏轼之性情是既超脱,又执拗,诗、词、文乃至书、画皆见性情,可谓性情之外不知有“笔墨”,而何止“文字”?东坡本色就是亦儒亦道、亦智亦愚、亦巧亦拙。,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有也。” 赞曰: 独行逆旅求天道,耿介原成九月蜩。 行藏不畏千夫指,俯仰闲听竖子聊。 丘壑舒眉忘萧瑟,诗书锁目享寂寥。 说难只向囚中取,孤愤合当取时消。 子夜读学境味静安旧作拼飞步韵(2008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