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根 诺丁斯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943834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利根 诺丁斯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吉利根 诺丁斯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吉利根 诺丁斯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吉利根 诺丁斯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利根 诺丁斯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利根 诺丁斯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利根及诺丁斯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一. 代表人物及研究背景1.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1936年 )是美国 女权主义者、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她对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及以正义(Justice)和权利(Rights)为道德发展最高阶段考( 虑的理论既作出了继承又作出了批判。吉利根留意到柯尔伯格研究的对象均为白人男性及男孩,她认为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排除了女性的经验,特别是女性对关怀(care)、人际关系(relationship)及连系(connection)在道德判断中的考虑及其价值。早年,吉利根在刚操起教

2、鞭时,教学生活是平静的,作为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的助手,她同其他同事一样讲授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人的心理学理论。然而,渐渐地,她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不同的声音”一种令她的心绪再也无法平静下去的声音。在她不同的声音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过去十余年来,我一直在倾听人们谈论道德和自我。在这一过程中,我开始听出这些声音中的差别谈论道德问题的两种方式,描述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式。” 她最初是从女性那里听到这些声音的。那些年里,她主要采取访谈的方式,进行了三种经验研究:大学生研究、流产决定研究以及权利与责任研究。与他人不同的是,她在研究中让女性敞开心胸,痛痛 快快地去谈论

3、自我和道德,谈论自己在道德观念和选择上的困境,而自己却宁愿充当一个颇具同情心的倾听者,把女孩子和妇女的声音记录下来。然而,当她整理自己的记录时顿感吃惊,发现在庞大的、“人类的”心理学天空之下,却看不到女性的身影,听不到女性的话语,因为女性或是被置于边缘地位,或是被一种偏见来解释,或是被从研究男性中得出的标准来覆盖。也就是说,在以往的人类发展理论中,女性并没有被包括进来,孩子和成年人都被假定为男性的,男性被当作了规范。 客观地说,在吉利根之前,并非没有人听到这种“不同的声音”,但关键在于他们并没有听出这种声音的“不同”,没有把它当作“不同的”声音来对待,只是草率地把它视为对标准声音(从研究男性中

4、得出的声音)的偏离,因此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上的不足或失败。而吉利根却注意到这种声音的“不同”,并给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围绕着这种声音建立起自己的理论。 2.内尔诺丁斯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诺丁斯曾经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5年,先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工作。她曾经担任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校长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斯坦福大学,她三次获得优秀教学奖。诺丁斯还是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并从2001年开始担任该学会主席。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资格。她还是哈佛大学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

5、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诺丁斯的主要著作包括: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视角(1984)、女性与罪恶(1989)、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992)、培养智慧的信仰和不信仰(1993)、教育哲学(1995)、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2002)、培养有道德的人:以关怀伦理替代品格教育(2002)以及最新出版的幸福与教育(2003),等等。同时,她还发表论文170余篇。这些著作和文章的内容涉猎广泛,在学术界受到高度关注,并具有国际影响. 2、 女性主义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吉利根的理论是从批评和挑战柯尔伯格等人的理论开始的。在西方发展心理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6、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针对这些人的理论,吉利根主要提出三点批评:他们在谈论女性的心理发展中遵循了男性的标准,把女性在心理发展上与男性的不同视为她们发展上的失败,这是一种带有偏见的、不公正的看法。他们把发展等同于个体化、分离、权利以及自主性,排斥依恋、关系和联系以及爱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仅仅强调“公正”的发展路线,忽视了“关怀”的发展路线。他们忽视了对女性的自我和道德建构的研究。在吉利根看来,按照男性标准衡量的女性在“道德发展上似乎不足”的问题并不在于女性自身,而在于现有的”男性“理论模式的局限性和对生活真理的忽视。吉利根把自己建立在“不同的声音”基础之上的理论称为“关怀伦理”,把柯尔伯格等人

7、为代表的道德发展理论称为“公正伦理”。2诺丁斯关心理论的主要内容:培养关心型的人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一向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应认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应教育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一种终极观。 讲授关心主题:关心主题把学生和科目与重大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学习怎样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老师们讨论关心主题时,他们会成为学生面前活生生的人,成为一个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的真实的人。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关心存在于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关系中,它始于关心者,结束于被关心者。为了使关系被称为关心,双方

8、都要以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来做出努力。培养关心型的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负有关心学生及使学生学会关心的重任。这种关心的核心价值存在于成人和儿童通过信任和相互尊重的行为而建立的关系中。这种关心观是建立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之上的:除非一个社会的成员学会了帮助和关心他人的敏感、动机和技能,否则这个社会将不能长存。关心视角下的道德教育由四部分组成: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这四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者缺一不可。(1) 榜样:教师在他们与被关心者的关系中展示如何关心,他们不是用语言告诉学生如何关心,而是通过与学生建立的关心关系来向他们表明关心是如何进行的。(

9、2) 对话:它并不仅仅是交谈,它是对开始未定的事情的真正的探寻,寻求的是理解、移情或欣赏。对话双方关注彼此,不管分歧有多大,都应超越差异,维持关系。(3) 实践: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实践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关心能力。学校应让学生无偿参加定期的服务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实践关心,培养关心的技能和态度。(4)认可:关心者把被关心者看作是与他们一起致力于关心的人。认可不是为学生树立一个单一的理想或一系列的期望,而是从学生身上识别出一种更好的或至少是可接受的、潜伏着的东西。认可要求与现实相符的最好的可能的动机归因。三、对教育教学的建议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文化造成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在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话

10、语下,主流道德发展理论片面地将女性认定为道德发展不足或道德发展失败,忽视了女性道德发展中的关怀取向,仅把公正取向作为衡量道德发展的唯一标准。 在道德发展理论的有关论述中,女性一直是被贬抑的对象。柏拉图、卢梭、尼采等人,有时把女性简单地描述为道德上长不大的孩子,有时完全忽视或遗忘女性。进人20世纪,主流的道德发展理论(如: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也主要代表着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话语.四、 经典实验 吉利根等人认为人类道德发展存在两种取向 ,一种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强调的公正取向 ,另一种是关怀取向。两种取向并不是 以性别为界限截然对立的 , 公正与关怀可以在男性和女性身上同时受到关注

11、。但是,道德取向存在着一种 “聚焦现象” ,这种现象指的是对公正和关怀中的一种予以更多的关注时会减少对另一种的关注 ,吉利根称之为 “聚焦关怀或聚焦公正”。 这一结论来自吉利根及其同 事对名年龄在岁的对象进行的访谈,被访谈者包括名女性和名男性,访谈的内容是生活中真实的道德冲突。结果显示 ,的被访谈者同时存在两种道德取向,的被访谈者呈现一种道德取向。对道德取向与性别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后得出的数据是:人中有人呈现“聚焦关怀”现象 ,人呈现 “聚焦公正”现象 ,其中女性人 ,男性人 ;人呈现“关怀与公正并存”现象 ,其中女性人 ,男性人。五、 评价 女性主义虽然对两性道德发展差异形成原因和表现 形式进

12、行了批判性分析,但是可以看出不同的女性主义学者、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在对待该问题时都小心翼翼以避免步 入 “雷区”,即强调社会文化对两性道德发展的作用 ,容易导致无视两性差异;而强调两性道德发展存在公正与关怀取向上的差异,又容易导致“女性天生就是关怀者”的结论,无法逾越传统的女性社会角色。所以,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的时候,必须注意综合地吸收 其中的精髓。 在两性道德发展差异这一问题上,我们从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可以提炼的结论是:在道德发展方面 ,承认两性之间存在某些差异,但不应该将这种差异扩大化,事实上两性道德发展的相同之处要远远多于其相异之处;两性在道德发展上所呈现的某些差异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的作用,并且这些差异又被社会文化赋予不相等的价值 ,导致在社会主流话语中女性道德的价值被贬抑。因此 ,当前对待两性道德发展差异的策略就是借助社会文化的力量 ,一方面赋予这种差异同等的价值 , 另一方面努力缩小这种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