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939729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摘 要:北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尖锐。孝文帝为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政权,实施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改革”(484499)。改革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魏社会进步,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在历史上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关键字: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措施,影响。The BeiWei Emperor Xiaowen reform authorAbstract:The BeiWei Dynasty in North China is a minority regime, Unified North China national cont

2、radiction. Emperor XiaoWen to ease the ethnic conflicts, the consolid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top-down reform, BeiWei Emperor Xiaowen reform (484499). Reform through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e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ocial progress, accelerate the socializ

3、ation in history, but als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Key words: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reform measures, effect. 北魏孝文改革是北魏时期一个重大的事件,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这次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进行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学者对这次改革褒贬不一,但孝文帝改革却一直吸引学者研究,这足以说明这次改革的重要。一、改革的背景(一)、经济背景 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鲜卑族地处于北方,是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业为主,生产

4、力水平远低于社会平均生产力,落后于中原地区。鲜卑族在入主中原后,落后的迁徙式游牧业受到定居式农牧业的影响,游牧经济逐渐弱化,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居于主导地位。而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就处在激烈的争斗之中。此外,赋税制度混乱,魏始初规定“九品差调”,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后一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份租赋的两倍半。贫困下户的赋税繁重,而豪强氏族又有免税的特权。豪强氏族为获取更多的财富,想方设法的去占有“阴附”,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失去土地的自耕农只能依附豪强氏族成为“阴附”。这样恶性循环,似的豪强氏族隐冒民户的现象日益严重。魏书韩茂附韩均传记载:“又以五洲民户殷多,

5、编籍不实,以均忠直不阿,诏均检括,出十余万户。”1(P51)封建国家的赋税主要来自耕农,自耕农减少必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加之北魏政权轻视农耕,任由土地荒废,以便放牧。魏书李孝伯传附李安世传记载 许多地方出现“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荒凉景象。(二)、政治背景北魏前期的政治体制与中原王朝相比,十分落后。鲜卑族在入主中原以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在进入中原后才开始封建化。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控制军事力量,力求胡人当兵,汉人耕田的状态。为了加强军事统治,北魏又在北部边境和民族杂居的地方设置大量军镇。镇守边防的一般都是国人和其他胡人,镇戍兵除了担任防务外

6、主要是加强对被征服民族的控制。在胡汉分治的政策下,被征服的各族人民被迫加入军队,在作战时他们被作为先锋,而拓跋士兵在后面督战。往往许多人不是死于交战的厮杀之中,而是死于被拓跋士兵杀害。此外,在北魏政权确立以后,北魏官员开始腐败,政治黑暗。北魏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来维持奢侈的生活,大肆的收刮民脂民膏,贪污受贿。北魏的社会矛盾尖锐。(三)、文化背景在北魏政权建立以前,中原王朝和拓跋部落之间就已经存在矛盾。北魏是有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管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原王朝。一个落后民的文明征服一个比他先进的文明,必然要被这个先进的文明所同化。鲜卑族在入主中原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7、越来越汉化,民族间会呈现融合的趋势。但在如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些势力的阻碍,如顽固的鲜卑族元老,他们不愿汉化、不愿学习汉族文化,并歧视汉族人。在这种排斥对立的过程中,民族间的融合有不断加深。鲜卑族在汉化过程中有是不断封建化的过程,鲜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转向封建社会。二、改革的措施(一)、经济措施首先,推行均田制。均田制是李世安针对当时“岁饥流民,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2(P197)的情况和为了使农民“虽桑井难耕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2(P196)而向孝文帝提出实施均田制。孝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均田制。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在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

8、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终身不还。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2(P197)当时北魏北方存在大量的无主土地和荒地,按照传统惯例这些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将这些土地按照规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自主在分配到的土地上耕种,并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均田制将农民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

9、并减轻了冒隐民户的现象。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国家规定不准土地买卖,这样就限制了豪强氏族的土地兼并。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其次,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又实行新的租调制。北魏当时赋税制度混乱,农民赋税繁重。基于这种现状,内秘书令李冲于484向年孝文帝提出建议,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孝文帝接受并实行了这个建议,新的赋税制度规定:“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额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2(P197)新的赋税制度的实施,对于官吏乱受赋税起到一定作用。均田制和新的赋税制度的实施,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荒地被有效的利用起来,比较确定的赋税制度使官吏的胡乱征税受到限制。促进农农民的生产积

10、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政治措施首先,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北魏最初的官吏没有俸禄,官吏的财富来源继承了以前鲜卑族的传统,带有原始的野蛮掠夺色彩。中央官吏按照各自的等级,分得从战争中掠夺的财物和人力。由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中央官吏在分配财物时往往强取豪夺,不仅使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对北魏统治充满怨恨,而且也是中央官员掠夺成性,贪污腐败。而地方官员,可谓是天高皇帝远,只要向中央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赋税,承担一定兵役,就在地方上肆意的收刮民脂民膏,胡乱征税,欺压百姓。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导致北魏政吏黑暗,百姓唉声载道。百姓对北魏的统治愈加不满,反抗情绪迅速滋长,北魏政权受到动摇。在这

11、种倩况下,为了使政吏清明,维护统治,孝文帝于484年开始推行俸禄制。规定“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吏之俸。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3(P8)俸禄制实施后,赋税由国家统一征收,筹集禄银,再按官吏的等级发放俸禄。严令禁止官吏私自向百姓征收赋税,私自筹集禄银,废除按官吏等级分发战争掠夺品的传统。俸禄制又与严惩贪污结合起来。诏令里面规定“赃满一匹者死”,残酷的惩罚,对不管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员都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官吏不再像以前那样肆意的收刮民脂民膏,北魏政吏趋向于清明。其次,推行三长制。北魏当时的宗主督护制度已影响北魏的政权统治和经济发展,宗

12、主势力相互勾结,势力膨胀。为遏制宗主的势力维护统治和经济发展,同时内秘书令李冲在向孝文帝提议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后,为保证和配合新的赋税制度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486年李冲又向孝文帝建议推行三长制。孝文帝采纳并实行了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常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则陟,陟之一等。”3P139三长制的实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许多农民转而投靠朝廷,使宗主势力受到削弱。三长制成为基层组织,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此外,在政治上还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即迁都。北魏

13、太和十七年(493)八月,孝文帝在南伐的旗号下率领大军向洛阳迁都。“(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至,任定迁都之计。”1(P7)孝文帝将都城从平成迁往洛阳出于多种原因,魏书卷19中任城王元传附子澄传记载:“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成,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5(P254)魏书五三李冲传记载:“高祖自邺还京,泛舟洪池,乃从容谓冲曰: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卞,从卞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出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今沟渠若须两万人以

14、下,六十日有成者,宜以渐修之。”5(P255)总的来说,迁都洛阳可以和中原的世家大族加强合作,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减少了鲜卑贵族对改革的阻力。洛阳经济环境各方面都比平成要好。所以,即使迁都受到很大的阻力,但孝文帝毅然实行这个举措。魏书二十广川王谐传记载(太和十九年)诏曰:“迁洛之人,自兹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其有夫死葬在北,妇今葬在南,妇人从夫,宜还代葬。若欲移父就母,亦得任之。其有妻坟于恒代,夫死于洛,不得以尊就卑,欲移母就父,宜亦从之,若异葬亦从之。若不在葬限,身在代,丧葬之彼此,皆的任之。其户属恒燕,身官京洛,去留之宜,亦从所择。其属诸州者,各得任意。”5(P256)孝

15、文帝迁都的措施就整个改革来说,为改革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文化措施 改革鲜卑族旧俗,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孝文帝从小受冯太后的影响,对中原文化以及儒家学说十分推崇。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革旧俗和汉化政策。首先,断北语一从正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不再说胡语,一律改说汉语。但也考虑到现实的情况,一些年老的鲜卑族人,使用胡语已经根深蒂固,且年事已高不易学习汉语。“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1(P3)用明令强制用汉语代替胡语。第二,改汉姓。随着断胡语使用汉语,姓氏也要改变。“太和十九年诏

16、曰: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随时渐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5(P261)改汉姓实施后,拓跋氏改为元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等等。把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定位鲜卑高门,与汉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和赵郡李氏处于同等地位。通过用汉语,改汉姓进一步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第三,改变服装魏书七下高祖纪下记载,“太和十八年十有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5(P256)百姓一律改穿汉服。第四,胡汉互通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