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例参考.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932539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病例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伤寒论病例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伤寒论病例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伤寒论病例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病例参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 吴某某,女,62岁。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检查:脉浮而软。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13.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46潘,女,49岁。主诉:反复心下痞4

2、天,伴嗳气呕吐下利。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胃炎史”多年,4天前因饮食不节,出现心下痞,高起如拳,食后嗳气频作,口臭口干,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日见疲惫。检查:触按其胃脘部,似有块物,但重按即无,抬手又起,中空无物,舌淡胖嫩苔白滑腻,脉滑按之无力,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46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寒热错杂水饮食滞痞证候分析:本证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邪热乘虚内陷,致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于中,气机阻滞而心下痞,按之濡。又因水饮食滞,胃虚不化而见食后嗳气频作,口臭口干,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身疲惫,舌淡胖嫩苔白滑腻,脉滑按之无力均为

3、胃虚,寒热错杂,水饮食滞之象。治法:散水和胃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干姜3g、黄连3g、黄芩6g、党参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7枚。11王某某,女,35岁。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11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药: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