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提纲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932276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提纲(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浙江省 镇海中学 黄国龙 E-mail:,高考复习中实施有效教学背景和意义,第一部分,一、新课程高考的变化,(一)高考模式的变化,(二)高考内容的变化,(三)高考要求的变化,(一)“负效教学”表现,二、新课程高考复习教学中存在问题,(三)“低效教学”表现,三、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特点,(一)多维性,(二)隐含性,(三)可持续性,(四)高效性,高效教学特点,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第二部分,一、构建“三位一体”的 有效化问题系统,(一)从建构主义理论审视新课程高考复习教学,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二种方式,1、原有的认知与新的情景发生相互作用,进行同化和顺应。,2、

2、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意义地参与构建活动,实施有效构建的条件,(二)高考复习中有效化问题系统要求,(三)高考复习中有效化问题系统构建策略和途径,下面提供体育运动项目,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体育运动项目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至少二个)。 A、掷铅球比赛 B、拔河比赛 C、跳高比赛 D、排球比赛,创设渗透“提出问题”要素的探究问题,创设渗透“提出猜想”要素的探究问题,某同学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用滑块将弹簧压缩一定长度后由静止释放测出每次弹簧的压缩量x和滑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l,将数据填在了下面的表里请由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弹簧

3、的弹性势能E跟x间的关系式。,二、探索有效化复习教学模式,构建四大有效化复习教学模式,(一)“模仿巩固”模式,1、教学流程,3、“模仿巩固”模式存在问题,2、“模仿巩固”模式的优点,(二)“问题拓展探究”模式教学模式,1、“问题拓展探究”模式教学流程,2、“问题拓展探究”模式优点,3、“问题拓展探究”模式实施难点及适用特点,起始问题:如图所示,质量为M=4kg、长度为L=4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木板的左端放一质量为m=1kg、体积不计的木块,已知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0.4 ,木块与木板间最大静摩擦力为fm=k mg(k=1.2)。若力F始终作用在A上,F为多大时

4、才能把A从B上拉出?,解法1:F mg,学生解答,解法2:F kmg=4.8N,解法3:( F- mg)/mmg/M,分析评价:取F=5N,am=0.2m/s2,aM=1m/s2。,正确解答 :隔离分析法,构建新的结构1,特殊化拓展:若Mm,且力F始终作用在A上,F为多大时才能把A从B上拉出?,比较性拓展:原题中,若F不是始终作用在A上,则F作用时间至少为大才能把A从B上拉出?,相似性拓展:原题中,若F不是作用在A上,而是作用在B木板上(如图所示)。(1)力F始终作用在B上,F为多大时才能把B从A下拉出?(2)若F不是始终作用在B上,则F作用时间至少为大才能把B从A下拉出?,一般化拓展:原题中

5、,若水平面不光滑,且木板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2=0.1。 F不是始终作用在A上,则F作用时间至少为大才能把A从B上拉出?,相关链接:,求拉力F所做功,求V0的取值,(三)“预设探究”教学模式,2、“预设探究”教学模式优点,3、“预设探究”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1、“预设探究”教学模式流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框图,三、培养良好思维素质和能力,(一) 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变量因素,良好的思维素质,扎实的基础 知识,较强的解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解题所需良好思维素质,审题环节思维周密性,分析环节思维严谨性,推理环节思维严密性,计算环节思维正确性,表述环节思维条理性,四增强情感投入,注重人文化关怀,五、实施多样化的作业批改方式,(1)转变作业批改理念,(2)整体批改和部分批改互补结合,(3)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互补结合,(4)教师批改、自主批改、协作批改互补结合,六、探索有效的作业讲评和试卷分析方式,(1)统计错误人数,分析失分原因,(2)突出重点,启发点拨,化解难点,(3)注重拓展,触类旁通,实现迁移,(4)及时整合,多题归一,融会贯通,(5)个体化订正和矫正性作业互补结合,(6)作业讲评和例证性习题教学互补结合,(7)超前性作业和巩固性作业互补结合,(8)正视差异,整体教学和个体教学互补结合,浙江镇海中学 黄国龙 2008年12月,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