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927694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2,第四节文心雕龙 一、文心雕龙概述 刘勰(字彦和,465?532?)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

2、诗论题记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1、文心雕龙的命名用意: 作者在序志篇中作了说明:“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是说其书是讲作文章运用心思的规律与方法。“雕龙”指本书注重文采,如同雕龙一样精美。 2、文心雕龙的写作宗旨: 刘勰认为当时的文章,“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形成一种过于追求华美新奇、浮浅怪异的不良文风。从理论上讲,论文者虽多,有曹丕论文、曹植与杨祖德书、应瑒文质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

3、论、李充翰林论等,但“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因此,刘勰立志要从根源上论文,写一部“弥纶群言”、博大精深的文学理论专著,以纠正不良文风,弥补理论的不足,为写作和评论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3.思想: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佛道玄各家。他的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取老庄玄学,全书称引“三玄”(老子、庄子、周易)的言论颇多,佛家思想在书中倒是较少看到,仅引用了“般若”、“圆通”二词。然而全书体系完整,论证精密,“纲领明”、“毛目显”,当是受到佛典的启发。,4、组织结构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

4、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 1)前5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6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 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5、研究专著与研究情况介绍: 研究专著:大家有: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范文澜文心雕龙校注、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张少康文心雕龙新释等。

5、 研究情况:参看张文勋关于文心雕龙研究之研究(文化中国网),二、重要文论观点,刘勰说:“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通常称为总论。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着重论述“道、圣、文”的关系:1)道是文的本源,文是道的表现;2)圣人因文明道,用以治国和教化;3)圣人所作之文(六经)是文章的典范和渊源,作文如能宗经,则能情深、风清、事信、义直、体约、文丽。 (一)“原道”说即文学的本质(本源论) 论这是刘勰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的理论,开篇第一大段: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

6、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 注意“道”

7、和“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 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狭义的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原道: 探究“文”与“道”的关系。1、文是道的显现:天地万物各有其文。人之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刘勰强调:文乃自然之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2、人文的起源与发展: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从伏羲画八卦,孔子作十翼,到河图洛书之文以启圣人,亦神理而已。3、人文的特点: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8、总结: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广义的文即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的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道对不同事物,有它不同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那么,万物之灵的人,也有内在的道和外在的文。“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即为心和文(人文)。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 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原道篇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表现的道来说,是指宇

9、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按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但是刘勰所说的“道”常常兼有到家之道和佛家的“神理”,有儒、佛、道三家合流的意思在内。,(二)“神思”说(创作构思论)(灵感)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

10、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神思是创作论的首篇。“神”指作者的想象活动;“思”指创作构思。刘勰认为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在陆机文赋的基础上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获得了新的结论。神

11、思是第一篇系统研究构思想象问题的专论。 1.神思的特点 :神与物游 什么是“神思”?刘勰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刘勰引庄子之语,借以说明神思乃是一种身在此而意在彼、不受身观局限的想象活动。接着,他形象地描绘了神思的特点:第一、它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遥想到千年之前万里之外;第二、它始终伴随着鲜明的物象,耳边犹如听到珠玉之声,眼前仿佛出现风云之色。这就是说,神思极为自由活跃而又有声有色。刘勰归纳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比较:陆机与刘勰对艺术想象的论述:共同点:不受时空限制;神(情)与物伴随。刘勰“神与物游”说,概括得更为精辟。 “神与物游”,揭示出了艺术想象

12、活动的基本特征心物交融。非常接近现代说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 2.神思的关键 :(志气与辞令) 既然神思的特点是“神与物游”,刘勰认为,“神”要受“志气”的支配,“物”要凭借“文辞”去表达,因此“志气”(思想感情)与“辞令”(语言文辞)就是关键。 3.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虚静与知识 如何解决志气与辞令两个关键问题,刘勰主张加强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关于思想修养,刘勰强调“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刘勰要求酝酿文思,贵在虚静。虚,不主观;静,不浮躁。是说除去浮躁,清除偏见,使心胸调畅,精神净化,才能进行观察和创作。说明在创作准备与构思问题上

13、,刘勰是以老庄“斋以静心”的思想为指导的。 关于艺术修养,刘勰提出四点:“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 “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 “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 “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 强调通过积学以储存知识,斟酌事理以丰富才能,观察研究以获得对事物的透彻理解,顺着文思恰当地运用言辞。这样才能够掌握写作的技巧规律,“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故刘勰说这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4、神思与言辞(即意与言)的关系。 夫神思方运,万涂

14、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首先描述了想象构思的过程:1)思路开通,文思纷涌;2)要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处理,将无形的东西加以刻划,即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形象;3)作家的情感是饱满的。这些正是形象思维的显著特点。 其次指出想象与言辞之间的差异。他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最后,他指出解决意与言关系的方法。在他看来,“意”(内容、立意)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思”、“意”、“言”三者结合得密切,文章就如天衣无缝,若关系疏离,就如远隔千里。要解决好三者的关系,不必舍近求远,从根本上说就是“秉心养术”

15、,秉心就是上文说的思想修养;养术,就是艺术修养。这是对上文的一个回应与总结。,言意说总结: 承续老庄学说中的“得意忘言”,魏晋时代王弼等人所提出的“言意之辨”。哲学中的言意之辨同文学创作中重视语言的思想有一定的矛盾性,这也意味着人文思想和审美意识开始逐步走向一种自觉和多元。在文学中,语言无法表达诗人的情感意象,成为一种创作的痛苦状态,如陆机所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勰所谓的“言征实则寡余味,情直至责难动物也。”,“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如何解决“文不逮意”的问题呢?就是要务去陈言,独出心裁,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魏晋时代已经开始强调文章的辞藻之

16、美,曹丕的“诗赋欲丽”,陆机的“是缘情而绮靡”,刘勰所谓的“为藻耀而高翔,故文章之鸣凤”,萧统所谓的“综辑辞采”以及沈约倡导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永明体”的产生。,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神思的基本特征是无限性。“文之思也,共神远矣。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三)风骨 讨论文章的情感内容与文辞表达。“风”是“情”与“气”的表现,“骨”是“辞”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